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0-01-04郭旭霞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郭旭霞

【摘 要】 本研究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果发现,高职生在智慧知识、勇气、人性、公正、节制和超越六大积极心理美德上的得分与本科生没有显著差异;毕业班的高职生积极心理美德水平显著低于大一、大二高职生水平。最后讨论了积极取向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具体路径。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品质;高职生;生涯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成为了高职教育的常规动作,国家卫健委和教育部等九部委发布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提出了“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要求。但是针对新时代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的新问题,已有研究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特别是积极取向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存在较大不足。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相关研究

传统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病理学开展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工作和心理健康问题纾解工作(王立高,2016),尽管这些工作在高职生的心理健康上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心理不健康的高职生比例有限,并且一部分心理存在隐患和症状的学生也缺乏明确的自知力和求助意识,这就使得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第二,尽管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强调恋爱、人际、学业、求职等场景中的心理问题防范,然而这大概仅起到一个警示作用或补救作用,不能基于内因根本上杜绝心理问题的产生;第三,相比于其他年级,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普遍,然而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在入学一年级,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足。

综合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已有研究成果发现,首先,传统的心理健康研究更多地强调了高校心理服务体系、家庭教育、同辈辅导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提升的作用,却忽略了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康复潜能,或者提及高职生自身心理素质提升的研究也鲜有提出明确切入点者(何雪芬,2018);其次,已有研究分别就入学适应、学业困境、求职焦虑等问题上离散性地研究了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理论上分别对各类问题起着针对性的作用,但是这些碎片化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却缺乏从一而终的系统性方案,缺乏一个预后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点。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路径

孟万金、任俊等人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认可(孟万金,2008)。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的学业发展、社交优化、职业发展有着正向作用;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症状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希望、宽容、自律等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反向预测心理健康因子(吴九君等,2015);积极心理品质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领悟、应对方式、创造力提升、生命探索和挫折耐受等变量显著相关(魏晓,2019)。这说明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有利于大学生预防心理疾病、优化人际关系、专业学習和职业发展。

(三)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价值

传统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在呼唤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积极心理学为新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思路,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在高职院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因为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激发潜能和促进幸福的路径不是补足某些水平较低的积极品质,而是发挥个体那些高水平积极心理品质的拉升作用。

大众会基于生源的学业成绩经验性地认为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较为低下,甚至高职院校教师都会基于学生的在校学习表现和管理难度普遍性地认为高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显著低于本科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这些判断会通过“自证预言”“皮格马利翁效应”显著地影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涯发展,但是这些判断却没有得到相关研究的验证和认可。本研究认为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对高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全面了解、深入分析,以客观、准确认识高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并据此分析积极取向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策略。

二、研究过程

为了更有力地激发高职生的积极心理潜能,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路径,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全面了解高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并据此进行数据分析。

(一)对象

本研究综合便利取样法和分层取样法(主要在性别、年级、学科和所在学校地域等变量上达到均衡),对900名高职学生(三个年级分别300人)和1200名本科学生(四个年级分别300人)发放了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分别为874份(97.11%)和1178份(98.17%)。

(二)方法

本研究选用孟万金和官群编制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调查对象开展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该量表由62个五点评分的题项构成,分为智慧知识、勇气、人性、公正、节制、超越6个美德分量表和希望、真诚、自制、幽默等20个积极心理品质。总量表和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均在0.65以上。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运用SPSS20.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基于研究设计,本研究主要分析和验证两个主要问题:尽管高职生的学历层次和入学成绩不及本科生,但是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与本科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大三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尽管不及大一、大二,但是大三高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是否显著低于大一和大二水平。

(一)高职生与本科生积极心理品质差异分析

通过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高职生与本科生在“智慧知识”“勇气”“人性”“公正”“节制”“超越”等积极心理美德上的p值均大于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1)。

通过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高职生与本科生在“幽默风趣”“自制”“社交智慧”“热爱学习”4个积极心理品质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16个积极心理品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高职生在“幽默风趣”和“社交智慧”两个积极心理因子上更有优势(如表2)。

(二)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年级差异分析

ANOVA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高职生在勇气、人性、公正、节制和超越5个美德上的年级主效应显著。LSD事后多重比较发现,三年级的勇气、人性、公正、节制和超越得分显著低于二年级、一年级得分,但是二年级和一年级在六大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如表3)。

四、讨论

调查数据及其分析结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数据支撑、指明了实施路径。

(一)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

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的六大积极心理美德水平与本科生的六大积极心理美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尽管高职生在入学成绩和学历层次上与本科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在智慧、勇气、人性、公正、节制和超越等积极心理美德上并没有落后,在高职生当中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高职生在“自律”和“热爱学习”两个积极心理品质上显著低于本科生水平,但在“幽默风趣”和“社交智慧”两个积极心理品质上显著高于本科生水平。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点是激发积极潜能而非抑制消极力量,据此,这一研究结果的重点启示在于如何借助“幽默风趣”和“社交智慧”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如何补足“自制”和“热爱学习”上的不足。但是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确实存在许多的“提升低水平心理积极品质”的思路,这违背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本质上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差异。

(二)基于生涯发展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大三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显著低于大二、大一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保持了一致,受求职就业、人际分离和失恋等消极生活事件的影响,毕业班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毕业班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有研究提及的这些客观因素固然存在,但是一者这就陷入了毕业班必然会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悲观主义陷阱,二者也不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因为这些客观因素是必然存在的。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积极取向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贴近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生职业教育乃至生涯发展中的价值化。首先,积极取向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大一主战场延伸至三年的学业过程中,不是机械地增加毕业班的心理健康课程或活动,而是实现从大一到大三的一惯性心理能量储备和巩固。其次,基于积极心理品质测查帮助每一位高职学生掌握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建立、强化和扩大自己的积极心理优势,实现“总结失败教训”的思维模式与“挖掘积极优势”的思维模式之间的协调发展。

五、结论

根据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高职生在智慧知识、勇气、人性、公正、节制和超越六大积极心理美德上的得分与本科生没有显著差异,在“幽默风趣”、“社交智慧”维度上显著高于本科生水平。

毕业班的高职生积极心理美德水平显著低于大一、大二高职生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立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J].职教论坛,2016(14):14-17.

[2]何雪芬.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8(45):53-54.

[3]孟萬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4]吴九君,温小平,何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2):1885-1888.

[5]魏晓.探讨高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促进作用[J].心理月刊,2019,14(21):61.

[6]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8):71-77.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