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飓风的细语

2020-01-04郭明晓

教育·读写生活 2020年8期
关键词:飓风讲座伙伴

郭明晓

《飓风的新教育教室》系列公益讲座,终于圆满结束了。

这次活动,从3月5日晚21:00接受任务,到3月21日晚21:50完成最后一讲,整整16个昼夜,对我来说漫长得似乎有一个世纪。

“累并快乐着”,这应该是胜利后的感言,我却不能这样形容自己。

我想说:能在这次公益活动中坚持下来,这过程中的痛苦,只有经历其中的人才知道。那种痛苦滋味,是多么容易让人退却,甚至放弃。

如果没有团队的小伙伴们,没有大家的支持与背后的默默付出,给了我坚持的力量,我可以说,我根本坚持不下来。

今年2月初,我们就开始做CBBY“新阅读 喜说写”抗疫联合公益课。这场大型公益课是应IBBY(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邀请共同主办,全国有23万师生共同参加,夸张一点说,成功与否会影响CBBY国际声誉。我负责的是这次公益课中的学术把关,这也使我全身心沉浸在新课程的开发、学习效果的研究之中,同时确实是感觉累得要死了。然则当这个公益课正在进行中时,3月5日21点,我突然接到《飓风的新教育教室》12场讲座的任务。说老实话,我真想拒绝。

但是,我不能拒绝,因为我知道,在大疫面前,只能担当——就像我在讲座中讲到的我叩问学生一样,我同样在问自己:“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能发挥多大的力量呢?”

回答问题容易,但是真正干起活儿来,还是太难了。

首先,我是属于那种做事很专注,很难快速转移注意力、重新开始其他事情的人。简单地说,就是一根筋,一遇到紧急情况,就脑子立即“死机”,不仅不能进入状况,而且头脑一片空白,不知自己应该干什么。

这一次也是这样。

接受任务后,童喜喜立即停下了正在进行的《新孩子》系列童书修订,接手我的其他全部工作。但我始终沉浸在前面的公益课思路中跳不出来,更无法开展对《飓风的新教育教室》这12讲框架的梳理工作。童喜喜了解情况,根据我的经历与讲过的内容,对于我应该怎样讲给出一些建议,我才梳理出我的初步方案。然后,童喜喜、李西西再根据我的梳理,進行更为细致的讨论修改。最后交给朱老师,又由朱老师带领团队多次讨论,才确定方案。

可以说,是在伙伴们的全力推动下,我闯过了第一个大难关:进入角色。否则,我这缓慢型的人,真转不过弯来。

12大主题确定以后,怎样讲述每个主题,又是难题。

我原来的讲座面对的听众基本都是了解新教育理念的老师。可这一次面对的很多老师,对新教育根本不熟悉。怎么让不熟悉新教育的老师了解新教育,怎样让熟悉新教育的老师更细致深入地掌握新教育的操作方法,是这次讲座的一个难点。这个难点仍然是团队伙伴们一起讨论、一起解决的。

我甚至有一种感觉:在经历高强度的12天讲座后,我现在好像已经明白了怎样让自己一次的讲座能够分层地面对不同的听众,让不同的听众都有所收获。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在这一次讲座中,还有一个难关:团队工作协调。

我们的23位“新教育种子名师工作室”的伙伴:王艳(花王)、顾舟群、姜蕾、白芬芳、库亚鸽、万国华、齐家全、常瑞霞、董艳、宋磊、王毅、唐萍、高娟、胡盈、王艳(淮安燕子)、彭文雪、孙薛莉、敖双英、唐艳、梁琼儒、熊发顺、杨方超、赵素香(排名不分先后),每个人都很棒。但作为一个团队如何呈现整体精彩?

姜蕾负责整体事务统筹,顾舟群负责整体主题安排,淮安的王艳负责每个视频整理,杨方超负责每天课件制作……为了内容和主题更契合,为了集中每个人智慧的火花,大家的讲述都经历了少则几次、多则十几次的打磨,真正是要做到精益求精,大家齐心协力。

在今天之前,我一直没对任何人说过,我遇到的还有一个大困难:我的体力已经透支,到了几近不能支撑的地步。

因为2019年12月我患重感冒,接着遭遇疫情,至今没有冬泳,身体素质下降,这几个月我的睡眠就特别不好,隔一天就要通宵失眠。再加上这样的大工作量,几天下来,身体就快支撑不住了。

我记得在整理到第5次讲座资料的时候,我就感到体力不支。我的胸口常常一阵又一阵尖锐地疼痛。休息不好时,每天晚上肝区也一阵阵疼痛。有两天上课之前,我已经觉得眼睛快被粘住了,赶紧躺到床上,却又不能入睡。

虽然所有内容都是我的亲历,虽然大部分内容在各种场合下都零散地讲过,但是,它们从体系上,要重新梳理;从内容上,要丰富完善;从形式上,要把各个幻灯片里的资料整合并统一风格。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这时,童喜喜开始帮助我梳理讲座结构,帮助我整理幻灯片……五年前,我和她为了完成“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的视频,面对面24小时没合眼,保证活动正常举行。这一次,她让我尽可能地休息,自己默默工作着。她用无声的行动来给我心理抚慰,帮助我轻松入眠……

仅仅以上这些,还只是工作的一部分。

我们在做讲座,还得有人听讲座,以便给出改进意见。应该说,这次《飓风的新教育教室》公益讲座,不是最好时机。因为我们每天晚上的同一时间,都有“说写公益课”同步进行,许多老师在跟着导师们学习说写,还有几百位老师担任说写点评义工,也无暇来听。只有我第11讲《精确备考技巧》,童喜喜认为内容同时适合父母,停了当晚“说写公益课”,于是当天我的直播就创下本次在线人数记录:6.45万余人。

除此之外,还有和直播平台上老师们的对接、直播现场的管理等等。这些工作,都由团队里的京华、冷清秋、鱼儿、张媛莉、吕楠楠等伙伴完成——如果没有他们,我的讲座会是什么效果?真的不敢想象。

而我作为新教育团队的一员,其实我的团队,广义上是新教育实验区、校的老师们。许多实验区校的老师们,主动发文件组织大家收听,督促鼓舞大家学习。这对我来说也是莫大的动力。

正像朱老师说的,我这个教师,是这场公益课的主角,我背后团队的伙伴,他们有的是导演,有的是搭台的建设者。

在这场大型的公益活动中,是幕后那么多默默无闻的伙伴们,才让我从疲惫中缓过来,重新焕发青春,才让我在讲台上显现出永远充满活力的样子。所以,我要说这一次公益讲座所有成果的知识产权,都属于我们“新教育种子计划”团队。

这次讲座后,在朱老师建议下,我们把“新教育完美教室”的工作,从仅对种子学校开放,变成对更多实验区校开放。接下来,细化完善本次教师培训课程,研发制作更多课程与课件……新教育种子计划,作为一个历时十年、获“中国好教育奖”的知名公益项目,我们应该为真正想做新教育的老师、学校乃至实验区,赠送课程资源包,帮助和我们同行的一线老师,更轻松地做好教室里的工作。

成长,果然是像朱老师说的那样,把困难放在脚底下当做进步的阶梯。可以说,朱老师也是我们种子团队中的一位特殊伙伴。

对种子团队,朱老师有着特殊贡献,每天讲座唱响的《新教育的种子》,就是朱老师的诗歌,也是朱老师邀请著名作曲家刘天华谱的曲;朱老师有着真切关怀,从我接到任务开始,到他主动说到自己每天默默潜水收听,到我真的发现朱老师的留言……他这位发起人,不是高高在上的设计者,而是脚踏实地的耕耘者。最后一讲,主要内容是我向朱老师提出12个问题,他的回答异常精彩,许多老师留言说,参加直播后连夜回放看了两遍。

《飓风的新教育教室》系列12讲,收听的教师达60.9万多人次。仅我们自己的微信小程序一处,至今就有2513位老师提交8007篇心得体会,共计369.3万余字。河北大名县所有完全小学全部参与听课,每天参与听课本地打卡1374位老师,共提交约16200篇心得体会,共约810万字;山东诸城、莒南、河北南和、江西定南等地,都由教体局组织观看并提交笔记……仅此几处,初步统计的教师撰写的心得文章已达2000多万字。

《飓风的新教育教室》结束了,新的一天,又来到了。

这一次经历,让我再一次真切地认识到:战胜困难,我们就会成长;战胜困难,我们留下的才是真正的幸福感受。

所以我在今天,抓紧时间,把这一切以文字记录下来。

心为火种,生生不息,点亮自己,照亮他人。我们要把幸福传播给更多人,传播给更多和我一样的一线老师们。

(作者单位:新教育研究院新阅读研究所)

猜你喜欢

飓风讲座伙伴
我的“好伙伴”
伙伴,爸妈叫你吃饭啦
揭开杀手真面目
疯狂的“杀手”
打个盹,记事牢
飓风侵袭南亚
书法基础讲座(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