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搭建:应用型传媒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路径
2020-01-04马洪奎陈锦宣
马洪奎 陈锦宣
摘要:通过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有效整合“产”“教”两类资源是促进新时代应用型传媒教育的现实路径。在传媒类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实践过程中,困扰平台建设的核心利益、共性需求、运行治理、共建共享等问题亟待解决。四川传媒学院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实践过程中,积极打造“成都影视硅谷”,促进了产教协同育人要素的整合和系统功能的发挥,为应用型传媒类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提供了“川传样本”。
关键词: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平台 应用型传媒院校 现实路径
“产教融合”是打通传媒教育链、人才链与传媒产业链、创新链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家系列深化产教融合政策的推进和《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的实施,当前传媒教育领域产教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合作对象和资源的稀缺,而是能够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的产教融合平台的匮乏。2019年9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委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指出,要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传媒类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困扰平台建设的理念、机制、治理、分配等问题亟待解决。四川传媒学院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打造的“成都影视硅谷”,为应用型传媒类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提供了“川传样本”。
一、建设产教融合平台是应用型传媒教育改革的内在诉求
自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来,一批应用型传媒院校坚持应用型发展方向,以培养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积极实施转型发展。在实践过程中,这些院校坚持产教融合这一转型发展的根本路径,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传媒产业发展,不断深化与地方宣传部门、传媒集团、行业组织、文创企业的合作,通过共建二级学院、共建专业、相互聘用人员、共建实验(实训)室、开设定制班、合作开展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的产教融合成效。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一阶段的产教融合尚处于“产”与“教”之间“点对点”合作、“偶然性”融合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供给侧(传媒院校)和产业需求侧(传媒产业)之间的结构要素融合,属于产教融合的“浅层次”“低维度”状态,还未形成系统性、持久性、稳定性的产教融合大格局。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产教融合的要素建设阶段”。
进入新时代后,传媒产业和媒体格局所产生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持续深化应用型传媒教育改革,要求在产教融合上释放出更高维度的效能活力,要求构筑全新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和创新生态,要让产教融合成为推动新时代传媒教育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强大动力。
推进应用型传媒院校在产教融合上的高维跃迁,关键是要能够有效统筹传媒教育链、人才链同传媒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促进供需两端、政行企校多维发力,能够充分整合利用覆盖各环节、全过程的各类资源,营造高效的产教融合服务和治理环境,从而将产教融合作为一个关键变量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传媒产业发展。搭建传媒类产教融合平台能够有效实现高维跃迁的目标。平台搭建的优势在于能够形成传媒资源集聚地,平台的资源汇聚能够为传媒产业、传媒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能,能够为平台建设的政、行、企、校等参与者创造更大的价值,各参与方能够通过平台进行互补、合作、协同、融汇、整合、创生。各类资源要素的重组和优化、不同群体间的互动激励,可以成长为“平台生态圈”,进而优化传媒产业现状、重塑传媒市场格局,激发新的创造性和自我进化功能。
二、应用型传媒院校搭建产教融合平台的外在动因
从外在条件看,应用型传媒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拥有一系列有利条件,符合产教融合内在发展规律、符合国家政策走向、符合传媒产业升级需要。
1.平台搭建符合产教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目标要求,产教融合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类型需要不断丰富、层次需要不断深化,在形态上需要从“点”“线”“面”向“立体化”演变,在内容上需要从“课程”“专业”“师资”等向“平台性”“集团化”提升,在方式上需要从“项目”向“机制”“生态”发展。“产教融合天然的跨界性决定了产教融合的平台化发展模式”,从产教融合的发展层次来看,当前正处于从个别性要素建设向综合性平台搭建升级的关键期。这一时期需要突出产业集聚融合的平台建设,要实现资源要素在物理空间上的聚集与融合。对应用型传媒院校来讲,则要充分发挥作为产教融合基点的作用,在传媒科教基地、众创空间等的基础上,推动在传媒教育人才资源的集聚地升级建设产教融合园区,推进各类资源向产教融合园区集聚。
2.政府高位推动产教融合为平台搭建提供了契机。从推动主体的角度看,产教融合主要经历了“以高校为主要推动主体”“以高校、行业企业双主体推动”和“政府主导、以行业企业为推动主体”三个阶段。现在正步入到第三阶段,其标志是《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出台,其特点是国家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试点建设。该方案“从政府高位推动产教融合,统筹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全过程、各环节的产业、教育、人才、科技、金融、财税政策体系,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为城市、行业、企业、高校在产教融合的创新空间中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力”。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有利于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尤其是作为无污染低能耗的传媒类产教融合平台,更能通过政府高位推动,形成各方合力,将产教融合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合力,从而实现传媒教育链和传媒产业链的“双链”耦合。
3.传媒类产教融合平台搭建能够有效支撑传媒产业的迭代升级。进入21世纪以后,隨着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不断走向深入,书、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不断衰微,互联网媒体、手机移动媒体等新媒体迅猛发展,传媒产业进入了迭代升级发展阶段,在迭代升级过程中,传媒产业的体系结构不断地被颠覆和重构。习近平总书记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传媒产业的迭代升级需要汇集更多的人、财、物资源支持,需要更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支撑,需要更深入地开展传媒业态研究。传媒类产教融合平台对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的汇聚效应,顺应并符合了传媒产业迭代升级发展的需要。
三、应用型传媒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推进策略
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是一项需要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投资方、金融机构等多个主体的“累活”,是一项需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协同创新、价值创造、链式融合的“苦活”。在搭建平台过程中,会存在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不同发展逻辑之间的较量、不同运行机制之间的干扰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共赢之困”,即平台建设主体间的核心利益问题。传媒类产教融合平台究竟由谁投资、谁来建?地方传媒院校有建设的动力,但是缺乏足够的投资实力,地方政府、传媒类企业等具备足够的投资实力但是缺乏建设的动力;“共需之困”,即平台建设参与各方的共性需求问题。地方政府和传媒企业需要平台提供什么,传媒高校希望通过平台得到什么,平台建设能否满足各方的需求直接决定了平台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共治之困”,即平台运行和治理问题。平台究竟由谁来管、怎么管?结构影响效益,平台管理架构的合理性决定运行机制的科学性。因此需要正视现实困境,谋划推进策略,以规避平台建设过程中基础不够牢、运行不够畅、难以持续、走向形式主义甚至中断烂尾等风险。
1.平台发展定位紧密融入地方产业规划,在目标上突出支撑地方传媒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用型传媒院校要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所创建的产教融合平台要紧密结合本地产业规划技术路线图来确定平台的发展定位,要用平台发展支撑地方传媒产业发展,以激发地方政府高位推动平台建设的内生动力,顺应政府主导产教融合的趋势,讲好故事、练好内功、积极响应、主动出击,与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联动、服务于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2.实现利益主体的选择性耦合,打造利益共同体。要将传媒教育和传媒产业之间各自的实践逻辑与行动逻辑有效对接,注重把握教育与产业关系的尺度,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传媒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各方利益的选择性耦合,增强耦合度。要破除体制障碍、领域界限、政策壁壘,打造核心利益共同体,形成产教融合不同主体通过平台在人才、设施、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上的共建共享。
3.完善产教融合平台的支持政策,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地方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传媒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通过产教融合平台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归属、成果收益分配、市场风险分担、产业生态环境优化、专项经费投入、政策税收减免等系列配套制度,为推进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优惠的政策充分调动传媒行业企业参与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构建良好的合作运行体制,优化多方联动机制。推进政行企校一体的“协同型”平台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各方参与的沟通机制和定期会商机制,建立高度协同的管理模式;推进“学教研产城”一体化的“联盟型”发展机制建设,成立传媒产业协会等产业联盟组织,促进开展传媒高新技术的协同创新;推进以创新创业创造为导向的“产出型”企业孵化机制建设,打造贯通性综合服务平台和孵化平台,建构“全媒型”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传媒企业,搭建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通道;推进统筹融合发展的“服务型”融资平台建设,借力文化资本市场,构建政府文创政策资金扶持、高校专项资金支持、社会企事业单位创投基金投入的资金平台,搭建包括内容创作、IP孵化、版权交易、专业培训、技术引进和研发、科普体验、数字娱乐等传媒产业金融服务载体;通过“平台+”赋能,推进以传媒类产业学院为核心的“双主体”育人机制建设,吸引传媒行业企业以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引企入校”“引行入教”“引研入学”,形成“共建培养平台、共商教学计划、共组教学队伍、共管教学过程、共推教学质量”的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
四、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川传样本”
四川传媒学院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拓展产教融合资源、形成产教融合体制、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通过建设“成都影视硅谷”实现产教融合的要素整合,通过实施“协同育人平台+”战略推进平台系统功能的发挥。
1.政行校企联动,搭建产教融合大平台。围绕四川“文化强省”、成都“文创中心”建设,学校会同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中国电信、凤凰卫视集团等单位,联合打造占地1000多亩的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产教融合平台——“成都影视硅谷”。
发挥成都影视硅谷强大虹吸效应,夯实基层基础。一是拓展产业空间布局。依托科教和文化产业资源,把“成都影视硅谷”建设作为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升级打造“成都影视城”,辐射带动影视传媒、文化艺术、新媒体设计等各类专业人才超过10万名创新创业。二是加快项目载体建设。政行校企联动发力打造国家级超高清视听内容研制基地,服务于国家超高清战略和“高清四川、智慧广电”等万亿级产业。三是完善设施设备配置。与索尼等知名企业共建共享大批高端、配套教学设备,实现由“标清”到“高清”再到“超高清”的制播能力提升,建成覆盖传媒全产业链的实验教学设施。
2.“平台+”赋能,优化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学校实施“平台+”战略,推进“平台+产业”“平台+人才培养”“平台+科学研究”“平台+智库”“平台+创新创业”等发展形态,赋能育人要素,完善适应新时代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同人才需求无缝衔接、供需对口。一是坚持产教协同育人“五对接”。培养理念对接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标准对接传媒产业发展预期、培养过程对接传媒产业生产流程、专业结构对接传媒产业生态链、教学条件对接传媒产业一线标准,确保“产教协同育人”理念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有效落实。二是建强“双师型”人才队伍。依托平台资源,引进行业专家和“双师型”人才400多名,校级领导一半来自行业,院系和专业负责人主要由行业专家担任。三是优化专业与课程体系。按照产教在人才需求与供给上协同、在专业和课程上共建、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共定的原则,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艺术+科技”的思路,布局各类课程;按照“教室—实验室—工作室”贯通考虑,构建起“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四是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完美世界、喜马拉雅、华晟集团、凤凰集团、峨影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创新组建多个产业学院,联合培养电竞与游戏、有声语言艺术、造型艺术、数字教育、时尚传媒等应用型现代传媒人才。
3.强强联合,抢占传媒高新人才培养制高点。依托平台,协同打造传媒高新人才培养摇篮。一是抢占超高清内容制作人才培养制高点。与省广电局等共建超高清视听产业基地,与广科院等共同研制《超高清电视节目拍摄制作技术白皮书》等4项标准,在超高清内容制作技术标准、视听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走在全国高校前列。二是抢占融媒体人才培养制高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融媒体学院,依托华栖云等公司,建立融媒体实验教学中心,搭建起高水平“教学、生产”一体化平台,开发出系列融媒体实务课程,开展面向多省(市)的融媒体从业人员培训,受到一致好评。三是抢占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制高点。与凤凰集团共同研制《数字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白皮书》,开展“新媒体影像创作师”职业技术认证体系研发,在国内高校率先构建起较系统的数字媒体专业群。
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川传样本”,与国家深化产教融合“以平台建设为抓手”高度契合,与国家推行“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的产教协同育人改革方向高度契合。
作者马洪奎系四川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校长陈锦宣系四川传媒学院综改办主任兼科研处处长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项目“深入推进协同育人改革试点”、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改革项目“服务地方‘文创高地建设的协同育人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8-91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彦群,徐梦阳.构建新时代产教融合发展平台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9(24).
[2]唐景莉,徐梦阳.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初心和使命——访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J].中国高等教育,2019(24).
[3]王雪梅,许志强.“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认知与实践方略[J].传媒,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