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2020-01-04徐永毅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发展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原先主要矛盾已转化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仍然是制约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尤其重视“三农问题”,县域是发展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重要载体和单位,促进我国县域农业的发展对解决突出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特色产业的创新以及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是促进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更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支撑。文章浅要地分析了我国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县域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特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期为农业经济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前最为关注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我国的县域农业而言,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都过于粗放,缺乏特色农业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制约了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建设滞后,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大幅度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较贫困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也是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现实发展状况和历程来看,拥有特色农业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县域明显是一条有效的成功渠道,依靠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融入循环经济
1.1 县域经济基础薄弱需要循环经济
我国的中西部广大地区有许多区域属于欠发达地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县域经济较为落后,如自然地理条件较为落后,农业经济产业的选择也会受到历史上文化传统的影响,同时中西部县域本身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在此条件下,县域的工业基础较差,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资源开发力度不足,且方法缺乏科学性,同时县域劳动力素质水平较为低下。我国县域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都较为粗放,以简单的规模扩张为主,不仅破坏了耕地,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只有依靠特色产业和科技进步,才能使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循环经济思想倡导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正可以利用到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发展中。
1.2 县域科技资源缺乏需要循环经济
我国县域长期以来科技资源都较为缺乏,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和推进过程中科技资源严重不足,仅有的科技资源也分散到了县域其他产业的发展中,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得到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成效低,达不到规模化经营,从而影响发展效益。正是在县域科技资源缺乏的现实条件下,要推动县域农业产业的发展,才需要将有限的科技资源集中投入到重点产业,集聚科技力量,在农业特色产业中融入循环经济思想,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扩大生产效益,为科技资源的增量提供条件。
2 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创新中的循环经济模式
2.1 种植业循环经济模式
种植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为减量化和再利用,这种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技术包括农作物增产技术、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废弃农作物的处理技术。对于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不发达的县域而言种植业循环经济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中,农作物增产技术的应用目标在于实现单位农作物的稳产和高产量,高产农作物品种的应用种植技术、农作物的轮作技术、农作物的共生技术等都是农作物高产技术的重要应用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农药和化肥减量基础上的高产。农作物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则是针对不同的农作物产品品种有不同的技术应用,主要的目标在于提升农作物产品的附加值,如林木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就是林木产品物理加工技术,甘蔗之类的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就是糖水解技术。废弃农作物处理技术主要目标在于实现废弃农作物的再循环利用,不仅节约和创造新的资源,还减少对农业生态的破坏,如以秸秆制肥和生产沼气。种植业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应用较广泛,是一种基础性的循环经济模式,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的深入发展,这种基础性的循环经济模式会向种养业结合的大循环模式转变。
2.2 养殖业循环经济模式
养殖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也是减量化和再循环,这一循环经济模式中的技术应用包括畜产品高产、深加工以及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养殖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主要是以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为辅的县域农业特色产业。畜产品高产技术主要以提高产品中的肉占比为目标,如胚胎移植技术、饲料配比技术以及科学养殖技术等。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也主要是为了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诸如畜产品的包装、存储、运输技术等。畜产品的废物处理技术则能够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再循环,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同时还能节约能源资源,如养殖废产品中的粪便则可以制造沼气,动物毛也可以变废为宝。养殖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当前我国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应用较为广泛,且形成了许多成熟的技术,沼气技术最具代表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种养结合,发展大循环模式。
2.3 种养业大循环模式
种养业大循环模式是在前两种循环经济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范围更为广泛,也拓展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深度。在实践中有些縣域以养殖业为主,有些以种植业为主,也有种植业和养殖业都较为均衡发展,对于发展较为均衡的县域就适用于种养业大循环经济模式,旨在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均衡发展。大循环模式形成了产业链条,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产品深加工于一体,产业链中上游产业的产品或是废弃物可以直接应用于下游产业,成为下游产业资源来源,形成产业链可以实现产业之间物质和资源的交换,实现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转换率,并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2.4 以生态恢复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
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将现代化农业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应用现代化农业技术,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同时提高物质能量的交换与转换,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促进县域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范围主要分布于大中城市周边的县域,其中还包括多种发展模式。此外,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都要以生态型为主要追求,加强生态保护。
3 结论
总之,我国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创新需要融合循环经济思想,发展循环经济基础上的农业特色产业。要将循环经济思想融入到农业产业创新中,从而加快培育和壮大我国县域的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圣彪.农业循环经济呈多元化发展态势[J].环境经济,2018(8):50-55.
[2]张楠楠,李百超,王蔚宇.河北省农业特色产业低碳化发展对策研究[J].北方园艺,2014(14):189-192.
[3]杨元萍,何国长.甘肃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14,29(1):49-51.
[4]孙芳,贾金凤.农牧复合区低碳型特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1(11):114-117.
[5]张爱国,翟进进,杜云飞,等.我国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1(5):47-48,61
[作者简介]徐永毅(1977—),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大专,农业经济师,研究方向:国有资产资源保值增值管理、农业特色文旅产业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资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