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见字如面》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

2020-01-04王钰涵李红霞

银幕内外 2020年7期

王钰涵 李红霞

摘要:《见字如面》是我国首次推出的明星读信类文化综艺节目,通过书信的方式传递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灵魂与价值。这档节目与其他综艺节目形式不同,其选题新颖、内容深刻,形式简单、意义深远,起到传承文化、反思当下的作用,在一众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达到了现象级的效果。《见字如面》的成功为打造更多具有文化和现实价值的综艺节目以启发。

关键词:《见字如面》;文化类综艺;创新传播

现在这个电子设备充斥的年代,提笔书写的仪式感以及阅读书信的画面感早已荡然无存。书信这种形式正在消亡,但是书信里承载的文化和情感不应该消失。文化综艺《见字如面》是我国第一档也是唯一一档明星读信类节目,从第一季到第四季的热播,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没有哗众取宠的噱头、没有华丽的场景,仅仅以明星读信的形式来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貌,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一、选题新颖 内容深刻

《见字如面》不同于之前以竞赛为主的文化综艺,它所包含的只有演员朗读信件和嘉宾点评。这个选题是首次出现在我国的综艺史上,是众多同质化、娱乐化综艺中的“一股清流”。而在这个娱乐泛滥的时代,观众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不需思考、不需投入、只需傻乐的质量低劣的麻醉剂。《见字如面》元素简单、形式简约却能打动人心,因为它集中精力展示了中国文化之魅,是历史的、文学的、情感的、朗诵艺术的魅力,以及静谧美学所产生的互动联想回味的魅力,是在喧嚣流行的今天人们所缺少的、又特别需要的一种体验。

节目入选的信件,跨越古今中外,涵盖中国历史的诸多阶段,主题除了流行文化,更涉及生死离别、贫富与公平、热血与世相等诸多方面,试图让理性思考成为愉悦精神的新时尚。原本私密的家书、情书、与友人的通信,兼具个人情感和时代印记,而这两者的结合,恰使书信不但极富个人特色与历史代入感,更打开了人们认知历史、认知名人的另一扇窗。

二、形式简单 意义深远

《见字如面》节目的形式很简单:一个讲台,一只话筒,一封信,一把饱含情感的声音。参与朗读信件的嘉宾,有功力深厚的老戏骨、话剧台柱子,还有敬业的青年演员。而这样一档知识读信的节目,也能成为检验演员真实演技的地方,一个好的演员,根本不需要什么服装、道具、背景、特效、配音,只要站着,就能把信的内容演活。

这档节目关注书信不是让我们放弃现在快速便捷的交往方式,重新拿起笔来写信,而是引导公众重新认识书信的美和力量,将值得纪念的书信传播给更多人。从一封信中去体会其中的爱情、友情、亲情、山河情,去感受历史节点中人的情感状态和社会的人文风貌。现在的观众也更加注重电视节目的质量,希望通过理性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大众媒介素养提升的表现,也是电视人、媒体人希望看到的电视节目的正确引导。

三、传承文化 反思当下

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如今,手机网络等简单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及全球,却仍有一部分人情愿用书信来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去体会写信、寄信、等信、拆信、读信的慢交流。书信文化发展到现在,在电子设备的洪流中逐渐消失,人们慢慢放弃了用信件交流的方式。而碎片化阅读的盛行,能静下心去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人越来越少,《见字如面》用信件带观众“穿越”到写信人的年代,去体会当时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情怀,从书信中读故事,从故事中了解历史,引发人们的理性思考。这是一种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是媒介“社会遗传继承功能”的体现,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

节目中的信件纵横古今,可以透过各个年代各个地点的书信来看待当时的历史、当时的那份感情。这些书信通过演员的演绎,从而引发现代观众的共鸣及思索,有可能是重新认识一个时代,有可能是重中获取一份道理,也可能是穿越时空的同一份情怀。通过信件我们可以反思当下,去深思现在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态度,从历史的长河中吸取营养,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四、传播单一 互动欠缺

《见字如面》节目以其书信本身的趣味性、专业演员的深情演绎和精心挑选的书信的多样性和文化含量得到了大量的关注,但是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节目有新媒体传播的单曲版和电视平台播出的合集版,观众对单曲版反响热烈、极为推崇,而对合集版的反响较弱。从传播途径来看,单曲版主要在新媒体上传播,而现在人们对于网络和新媒体的使用多于观看电视,另外碎片化生活使人们没有太长的时间集中去看电视节目。

节目的推介传播活动还有待进一步通融,虽然已经有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官微,但是与粉丝的互动和话题度还是比较少。节目本身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但需要创建话题与受众进行更多的沟通,并且对相关书信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稍作补充,由此扩展节目外延,让人们重新发现和了解书信文化。

五、结语

《见字如面》不同于将历史故事“广而告之”的讲坛节目,也不同于将汉字、诗词作为主体的竞技节目,它用书信这种亲密的交流方式来给观众展示一个不一样的历史和人文。在轻点手机按键就能实现咫尺天涯面对面互动的微信时代,有这样一個节目、一群人,致力于介绍舒心之美,鼓励普通人重新拿起笔书写与沟通,这不仅仅是一种“纸上谈兵”的文化理想,也是在机械复制时代重建的精神家园的开始,更是给文化综艺提供了一个发展样本、给我国综艺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汪素玲,刘成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多重叙事与视听传达——以《见字如面》第三季为例[J].东南传播,2019(10).

[2] 周璞.浅析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之道——以《见字如面》为例[J].视听.2017(05).

[3] 田薇薇.文化类节目的探索和创新——评《见字如面》[J].当代电视.2018(11).

作者简介:王钰涵(1994—),女,河南开封人,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媒介形象传播;李红霞(1990—),女,河南信阳人,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