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
2020-01-04匡艳
匡艳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师的至真追求.那么,如何运用一堂数学课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呢?本文首先阐述了高阶思维的含义,继而分析了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培养的现状,从注重学生探究学习、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培养学生反向思维三方面入手,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阶思维;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然而,在当前教学中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考问题不成熟,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处在低级阶段,所以教师应利用数学学科的优势来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切实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品质,使他们真正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才.
一、高阶思维的含义
相对于低阶思维来说,高阶思维作为一种发生在较高认知层面上的认知能力或心智活动,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批评性思维以及求知探索能力的培养.从教育目标分类的角度出发,可以将高阶思维归纳为分析、评价和创造三个层次.高阶思维能力,既是学生日后成为综合性人才的基石,也是知识时代对个人素养能力的迫切要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要通过学校教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学生.数学课堂是培養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现状
1.教师不够重视.在数学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低阶思维,另一种是高阶思维.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尚不具备高阶思维,仅满足于接受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独立思考能力较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也十分薄弱.教师本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但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内容的消化上尚有困难,因此教师总是会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知识点,进而忽略了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高阶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思在教学上,所以许多教师都只是培养学生的低价思维能力,这样的话教学任务就会比较简单,学生也容易适应,课堂时间的安排也会相对宽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如果只培养学生的低阶思维能力,就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
2.学生兴趣不高.小学生一般都有爱玩的特点,喜欢新奇的东西,不是特别喜欢主动学习,这与高阶思维能力的要求是相悖的.高阶思维要求学生首先对知识进行分析,然后评价知识,最后进行创造知识.这意味着学生应当对学过的知识、见过的题目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得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心得体会.如果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学生可能会对教师产生不良的印象,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不愿意学习.高阶思维的培养是需要学生多动脑多思考的,但是在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通常还不具备深入思考的意识,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便会有一种“解放了”的心理,从而将深入学习抛掷脑后.这样的话,学生对培养高阶思维的兴趣可能不是太高.
3.学校重视不足.在许多学校和家长的眼中,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有的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不关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学校只要求教师完成固定的教学任务,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不做要求.一般来讲,教师是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来授课的,如果学校不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出一定要求或者未对教师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那么教师不会在课堂上有意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4.传统教学方法互动性不足.高阶思维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具备良好的批判精神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思考.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的输出方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话语权,使得课堂上除了被教师点名回答问题外,很少能看到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探讨.如果学生一直处于输入方,鲜少成为课堂的参与者,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能会一直停留在低阶水平,高阶思维能力很难得到实质性提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
1.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数学是一门注重思考探究的学科,教师在保证课堂趣味性的前提下,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上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需要特别难,只要能够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使其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即可.
例如,教师在为一年级学生讲解“9+6”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看看学生是怎样得出算式的结果的,鼓励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得出结果.
学生1:我是通过数数的方式得到算式的结果的.我先在纸上画出9条竖线,再画出6条竖线,把它们放在一起数我就得出了总共的竖线条数.
学生2:我是直接从9开始数,再数6个数,我就得出了结果.
学生3:我是把6分成了5+1,先让9和1相加,这样的话可以得到10,再加上5就是15.
学生4:我是把9分成了5和4,因为6+4=10,这样的话可以得到整十数,再加上5就可以得出结果.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可以开展课堂讨论,让同学们自己判断哪位同学的算法更好,判断的标准是看谁计算得又快又准.经过讨论,学生很快便能发现,显然是后两位同学的算法比前两位同学的更好,因为他们的算法既不用慢慢地画图,也避免了挨个数数可能造成的误差.教师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沉闷的课堂气氛得到了缓解,学生处于共同学习的状态,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向同学和老师展现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见解,这对小学生来讲更具有吸引力.此外,教师还需重视正向评价的作用.部分教师认为批评会比鼓励更有效,实则不然.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表扬一位算法较好的同学,那么这位同学一般会产生较强的自豪感与满足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反之,学生如果因为提出疑问或答不上问题而遭受批评,就很有可能产生自卑、失落与自我否定等一系列消极心理,甚至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
2.鼓励学生提出意见.教师在讲解问题的过程中,一般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给学生进行讲解,使得教学进度与课堂节奏在可把控的范围之内.但有时候学生或许会有更好的建议,如果能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那么可以较好地提升课堂效率,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双方共同学习,还能够使学生更用心地學习和思考,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反馈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解因数时,教师可以提问一个学生12的因数都有哪些,并要求学生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来回答.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1,2,3,4,6,12.教师感觉这种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回答出来,可是有的学生有时候会因为粗心等原因而说错答案.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因数都是成对出现的,因此我们可以成对写出因数,并且一对因数中较小的数字写在前面,较大的数字写在后面.比如说12的最小的因数是1,与1是一对的就是12,这样一个写在前面,一个写在最后面.次小的因数是2,与之相应的因数是6,这样,2写在1的后面,6写在12的前面.最后一对因数是3和4,它们两个按照从小到大写在中间.实际上,这样的方法更适合学生,学生用这种方法做题的出错率也会降低.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动脑思考,有助于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反向思维.数学是一门思维性比较强的学科,学习数学的核心目标不是为了得出某一道题的正确答案,而是一种对思维的锻炼,强调的是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如果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那么他们收获的便是一套科学系统、逻辑缜密地看待问题的方法,以后的数学学习对学生来讲也是比较容易的.
例如,教师在讲解除法的时候,可以间接性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寻找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提问:3[]5除以3等于多少?
学生1:可以先进行想象,因为3乘1[]5等于3[]5,所以这个算式的结果就是1[]5.
学生2:3[]5÷3实际上就是将3[]5平均分成3份,则一份就是1[]5.
学生3:由刚才同学的分析可知,被除数除以3就是求被除数的1[]3,那不就可以直接计算被除数乘1[]3吗?
这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多个例子的验证,进而得出分数除法的法则.
4.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意识.复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点间的联系,使学生找到知识的相同点进行串联,对不同点加以辨别,进而促进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复习的内容主要是课堂上的例题、课后练习的习题以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如果能够重视这些问题的收集与整合,那么日积月累就可以积累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既能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也能切实地体会到应用高阶思维的优势.比如,学生通过“路程=速度×时间”这一计算公式可以得到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快速得到速度与时间的计算公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分别对三个公式进行记忆却不理解其中含义,那么解题的过程会十分艰辛.这就需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加以理解,并掌握一定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而自主复习是学生对已学内容的巩固与提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内涵,从而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与归纳总结的能力.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复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采取错题本、课堂集中讨论以及典型错题讲解等方法,结合学生的自主积累与积极思考,在课堂上运用统一的时间对其复习成果予以评价,给予正面的引导.
5.渗透数学文化.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只局限于书本,不愿深思、不想拓展,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心中,数学研究的对象通常只有数字与图形,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过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只能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数学本身的趣味性与数学文化的渗透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课堂有了更多的可能,教师也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教学的过程中传播数学文化.教师可以从数学的人文情怀入手,通过在课堂上讲述笛卡儿、高斯等数学家与数学的有趣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了解数学发展至今是经历了许多波折的,这其中饱含着许多人的心血.同时,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众多领域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电子产品的创新、动画的制作以及移动支付的普及等为例,阐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进一步加工与应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的力量与魅力.在数学文化的渗透之下,学生可以以自身爱好或未来发展方向为动力,从根本上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将自身的视野从单一的学科拓展为更多领域,使其看待事物时能够养成多思考、勤学习的习惯,进而促进其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
总之,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以后在诸多方面的发展,是知识时代对综合性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非常有必要.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与自主复习意识,通过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习惯,从而帮助其形成一定的高阶思维能力.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其思维方式得到锻炼,有利于其今后对数学科目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管红娟.合理设计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82.
[2]周莉.浅谈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8(05):84.
[3]李培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0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