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的未来发展逻辑

2020-01-04宋鑫陶

商周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逻辑经济发展

宋鑫陶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自己的逻辑。因为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产业聚集,或者创新环境,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了自己的标签或名号。比如世界知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水城”威尼斯、“汽车城”底特律、“赌城”拉斯维加斯,再比如国内知名的“瓷都”景德镇、“泉城”济南、“陶都”宜兴、“江城”武汉等等。

名号只是一个表征,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样貌和性格。时过境迁,很多城市凋敝不在,很多城市百废待兴,很多城市繁盛依旧。时间见证着变化的一切,也给出了答案和结局。

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一书中论断,“所有的公司都难逃一死,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朽。”他认为,公司的发展遵循像人一样的生长周期规律,但城市构筑的是自我不断动态扩张的生态系统,在变化中蕴含着不可预知的未来。

城市的比拼一直都在,争夺优秀人才、龙头企业、科研机构、政策支持。但不知从何时起,GDP成了比对的硬性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唯GDP论”一度甚嚣尘上,让城市间迈入了急功近利的短跑比拼。

土地财政、招商引资、撤县改市、城市扩容,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繁荣,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房价高企、产业空心化、同质化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等现象和问题。很多城市在资源枯竭后,走向没落,沦为一座“空城”或“鬼城”,面临发展的艰难困境。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降为中高速,并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中,也相应地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提出了新的课题。

城市未来发展的逻辑何在?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因为毗邻香港,率先改革开放的深圳成为香港产业转移最好的承接地,经济突飞猛进,快速崛起;当年的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正是因为抓住了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国外大量的資金和技术,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苏州也是通过承接上海的第二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辐射,逐步完成了产业转移,以地级市的身份跻身国内城市发展前列。

近年来,国家战略的实施,也成为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助推器。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的城市在经济发展活力、开放程度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将不断走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都将区域和城市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高度。

外部环境,只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城市的发展,需要抓住有利的外部环境,更依赖于其内在条件和机制。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深圳,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出发,创新机制、吸引人才,催生了一批知名的世界500强企业,打造了一流的营商环境,缔造了深圳速度,成为了创新之城;过去依靠县域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苏南地区走出了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而紧抓制造业这条命脉的苏州,在不断输出苏州工业园区模式的同时,也已开始逐步向服务型城市转变,让古风古韵的苏州,一直保持着持续的竞争力;抓住了互联网的发展机遇,民营经济活跃的杭州,一跃成为“数字经济第一城”,跑在了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前列。

当下的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相似。相似的建筑、相似的街道、相似的产业,城市的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但当同一条赛道上挤满了赛车,前行的道路势必就会变得不通畅,就会停滞不前或者降速。而差异化的赛道上,才容易跑出自己的速度。所以,城市要在比对中,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这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逻辑所在。

所谓的比较优势,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而是要基于城市自身的产业基础、特点和布局,不断转型升级、转换动能,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找准自己的命脉和产业特点,聚焦发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优势和城市竞争力。

没有一条成功的道路,是可以完全复制的。城市的未来,寄托在自我革新和不断递进、完善的逻辑中。

猜你喜欢

逻辑经济发展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逻辑
创新的逻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