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技术分析
2020-01-04王鑫
王 鑫
(1.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部引黄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2)
隧洞进口覆盖层因长期受自然侵蚀,基岩结构破损、土壤结构软弱、砂砾结构松动,极易失稳形成滑坡;且大都位于山坡地段,流水、风蚀等自然条件会对该区域造成侵蚀,导致区域稳定性降低[1];部分进口地形地貌极不规则,容易形成不规则受力情况,导致坍塌事故;部分山体断层向洞口侧延伸,会导致大体积滑坡和泥石流等事故隐患。因此在进行隧道进口施工时,要严格遵循相关施工要求,根据设计图纸的内容以及实际施工状况,选取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根据山西中部引黄工程西干线施工5号支洞浅埋段的边仰坡施工、洞口施工以及洞身段的施工情况,对隧道洞口浅埋段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
1 工程概况
山西中部引黄工程施工22标西干线施工5号支洞与西干线主线相交于桩号西13+563处,支洞口中心底高程1 231 m,纵坡22.46%,斜长1 347.81 m,隧洞为城门洞型断面,开挖尺寸5 m×4 m。支洞桩号0+000—0+020段属于浅埋段,埋深5~30 m,为浅埋段。洞口表层为全风化—强风化带,洞内围岩为灰岩夹薄层泥灰岩,围岩自稳性差,工程地质分类为Ⅴ类。
2 总体施工方案
5号施工支洞浅埋段总体施工方案包括洞脸部分刷坡处理及排水加固;洞口段设套拱;洞口开挖及超前大管棚支护施工;洞身开挖喷锚、钢支撑及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处理等。具体施工流程为边仰坡施工和加固及地表排水、洞口开挖与支护、洞身超前支护及开挖、喷锚施工、安装拱部钢架、复喷、安全监测。
2.1 边仰坡施工和防护及地表排水
2.1.1 边仰坡开挖和防护
边仰坡施工过程中,首先根据施工控制点,定出开挖轴线、边线;边坡开挖按照1∶0.7放坡开挖,开挖方式采用机械开挖,采取自上而下的开挖方式分层开挖,在开挖至距离坑底30 cm时,由人工进行清理整平;及时浇筑垫层,防止基底水分蒸发损失,导致土体膨胀。
遇到土体较为坚硬或岩石时,利用风钻机进行处理。
开挖结束之后,应立即对仰坡进行喷锚加固。具体施工方法为采用喷射混凝土、锚杆加钢筋网片进行加固。锚杆采用长度为4 m的直径20 mm钢筋锚杆,按照1.5 m×1.5 m间距进行梅花形布设。钢筋网片采用直径8 mm钢筋,网格尺寸为200 mm×200 mm,网片尺寸为4 m×4 m,网片之间采用点焊连接,搭接长度为1~2个网格。
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20 mm,喷射时应按以下要求进行:①锚杆锚入后先进行50 mm初喷,钢筋网挂网之后再喷射70 mm,二次喷射前要确保网片与锚杆连接牢靠;②砂层地段先铺设钢筋网,沿环向压紧后再喷射混凝土;③喷射过程中如有脱落的石块或混凝土块时,及时清理后再进行喷射。施工结束后在适当的位置增加位移监测点,以便观测坡体平面及竖向位移,为应急措施提供重要原始数据资料。
2.1.2 边仰坡地表排水措施
由于边仰坡部分岩体破碎,遇水后岩体强度和稳定性下降,开挖过程中必须设置排水措施确保稳定性。开挖时在洞顶及边坡两侧设置M 7.5浆砌石排水沟,排水沟底进行抹浆处理,防止降水对边坡的冲刷,以及渗流至边坡内部。同时在边仰坡加固处理时在坡面预留排水孔,排水孔采用直径50 mm的PVC花管插入,外露10 cm。
2.2 洞口段大管棚施工
洞口段施工利用大管棚及钢拱架支护,确保洞口顶部位置安全稳定。套拱采用C25混凝土,纵向设置长度2 m,厚度40 cm;内设3榀I 18钢拱架,间距70 cm,采用直径25 mm钢筋连接,环向间距1 m。
沿开挖轮廓线设一环长15 m的大管棚,采用直径60 mm、壁厚6.0 mm的无缝钢管,管棚顶拱位置间距20 cm,起拱线以下位置间距为40 cm,管壁周围设置孔距10 cm,孔径8 mm的注浆孔(呈梅花型布置),仰角1°~2°;管内注浆材料采用体积比为1∶0.5的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玻璃采用Ⅱ型水玻璃,重量为1.36 g/cm3,水玻璃浓度为38.4 Be°,水泥浆液水灰比为0.6∶1~1∶1;注浆压力0.5~1.2 MPa;浆液扩散半径0.5 m;施工中可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调整灌浆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注浆前应先进行现场注浆试验,参数通过试验后可适当调整。
2.3 洞身开挖及其一次支护施工
2.3.1 洞身开挖
洞身开挖遵循“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测量”的原则,爆破时严格控制炮眼深度及装药量,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监控测量,及时分析洞身结构稳定,为支护参数调整、二次衬砌的时机提供依据。
本工程采用全断面开挖方式进行开挖,由于5号支洞洞口浅埋段地质围岩主要为Ⅴ类,开挖爆破循环进尺基本控制在1.2 m以内,采取弱爆破施工,开挖前采用超前锚杆进行超前支护,开挖一轮,支护一轮,对于不良地质洞段,还采用了超前小导管注浆的支护方式。
开挖程序:施工准备、测量放样、超前支护、凿岩机就位、钻凿炮眼、装药连线、爆破网络检查、起爆、通风排烟、排险、出渣、喷锚加固。
2.3.2 一次支护施工要求及参数
洞身开挖之前先进行超前锚杆支护,开挖之后支护方式采用喷锚加立钢拱架。具体支护流程是:在隧洞开挖之后,喷射混凝土封闭岩面,再打设锚杆、架设钢拱架、挂钢筋网片,最后对初喷岩面进行清理后复喷至设计厚度。
(1)超前锚杆:超前锚杆在顶拱135°范围布置,外露长度50 cm,外插角3°,搭接长度不小于1 m,锚杆的钻孔孔径应大于锚杆直径,全部采用“先安锚杆后注浆”的施工程序,注浆锚杆注浆管插至孔底,回抽3~5 cm,注浆管借浆压缓缓退出,直至孔口溢出。
(2)初喷:洞身开挖之后,尽快对受喷岩面进行处理,清理危石、浮渣,并迅速对施工掌子面及洞身部位进行混凝土初喷,初喷厚度不小于40 mm,防止碎石掉落,确保安全,减小洞身围岩变形。
(3)随机锚杆:在洞身拱部133°范围内布设直径20 mm锚杆,长度2 m,纵向间距1 m,锚杆布设方向与岩面垂直,锚垫板与岩面密贴,锚固密实。
(4)钢拱架:采用I18钢拱架,纵向间距0.5~1 m,初喷后及时安装钢架,采用与随机锚杆及锁脚锚杆方式固定,纵向采用直径20 mm钢筋连接,间距1 m,然后再复喷混凝土。
(5)钢筋网片:网片采用直径8 mm钢筋,网格尺寸为200 mm×200 mm,网片尺寸为2 m×2 m,网片之间采用点焊连接,搭接长度为1~2个网格,网片随初喷岩面的起伏进行铺设,与受喷面间隙不大于20 mm,与锚杆或其它固定装置连接牢靠。
(6)复喷:上述工序完成之后,进行分层复喷,复喷厚度每层不小于40 mm,后一层喷射时间应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之后进行,往复喷射至设计厚度120 mm。喷射过后应对喷射混凝土回弹率进行检测,拱部回弹率应控制在25%,边墙回弹率控制在15%以内。
(7)安全监测:安全监测是隧道施工的重要环节,隧洞开挖及一次支护完成之后,设置围岩收敛、沉降监测断面,浅埋段隧道沉降收敛监测断面间距应加密设置,间距为2~5 m,每个断面设置4~8个点,并严格按设计量测频率坚持观测,及时整理分析数据,绘制动态监测曲线图,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 不良地质洞段施工
3.1 超前小导管施工
不良地质洞段施工时,开挖前在拱顶范围内,设置超前小导管注浆。超前小导管采用直径42 mm热轧钢管制作,管长5.0 m(预留止浆段不小于100 cm),钢管间距0.4 m。小导管孔位外插角度为3°,偏向洞外,钻孔孔径比小导管大20~30 mm。循环搭接长度1.5 m,掌子面外露0.5 m,管棚与下部钢拱架焊接,采用压注水泥砂浆进行围岩注浆加固(有堵水要求时可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或化学灌浆),注浆压力不大于0.2 Mpa。
通过灌浆可改善和增强围岩的力学性能,在预挖隧洞周围形成一层止水和承载体;同时管体又能起到超前锚杆的作用,从而提高开挖面周围岩体的自稳能力,保证施工安全。
3.2 底板换填处理
通过底板换填处理,减小后期清底及垫层浇筑。在开挖时,底板超挖20 cm,在进行立钢拱架时,底板设置I 14型工字钢横撑,采用C20喷射混凝土回填。
3.3 混凝土跟进衬砌
通过变形监测,若发现隧洞围岩变形速率急增,在采取一期支护及加强支护措施后,尚不能满足稳定要求时,及时进行二期混凝土衬砌。
在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过程中,选取洞口浅埋段施工方法时,应综合权衡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选取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2],同时根据地质描述,针对不良地质情况可能产生的灾害后果,采取全面的安全支护措施。如采取大管棚、小导管注浆等超前支护;开挖后及时采取锚喷封闭,加密网片、钢拱架,增加喷护厚度等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消除地质隐患,保证施工安全。
4 结语
隧洞浅埋段施工,普遍存在地质条件差的问题,为了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合理可靠的施工技术,严格按浅埋段施工技术要求,采取超前支护、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观测等措施,确保顺利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