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盐湖区双季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01-04纪辉
纪 辉
(运城市盐湖区林业局,山西 运城 044000)
近年来,运城市盐湖区突出地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转变发展思路,掀起种植双季槐热潮,形成栽植集中连片、特色突出、管理精细、经营集约的规模效益,区委、区政府将其列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点推进计划,予以大力推广。
1 双季槐发展现状
双季槐作为盐湖区一个特色产业,自2008年开始发展以来,目前总面积已达2 666.67hm2,其中三路里镇1 333.34hm2、上王乡666.67hm2,其他上郭乡、东郭镇、解州镇均有一定面积。双季槐产业的发展,集中体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1 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目前,全区现有双季槐主要栽植在丘陵旱塬地区。三路里镇、上王乡属于稷王山丘陵区,贫瘠干旱,种植小麦产量低,又因为条件恶劣,苹果、梨、枣等经济林也发展不起来。三路里乡有9个行政村,其中6个村都属于贫困村。沟东村在发展双季槐前,人均农业收入只有950元,许多家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全村154户,有一多半的家庭都处在贫困线以下,是盐湖区最有名的贫困村。沟东村自2008年开始发展双季槐,一鼓作气栽植了240hm2,2012年-2016年期间,人均双季槐单项收入12 000元,比未发展双季槐前人均收入提高了11倍。沟东村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而数十个旱塬农村,一大批贫困农民因为种植双季槐而找到了脱贫致富新路。
1.2 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在未发展双季槐之前,三路里镇、上王乡一带是光山秃岭,一片荒凉,如今,当年的光山秃岭早已是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天空变蓝了,空气清新了,降水量明显增多,夏天的气温比往年下降了1℃~2℃。双季槐产业的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最成功的实践,也是习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讲到的在脱贫攻坚中,实现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有效统一的最成功的实践。
2 双季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槐米价格大幅下降
因为基础设施薄弱,贮藏水平落后,槐米采收后很快就要出售。同时,2017年以来,因环境保护问题,70%以上的芦丁生产厂家关停整顿,客商借机压价,加上整个市场芦丁销售乏力、双季槐米芦丁含量低等问题,价格一降再降,从2016年以前的每公斤30多元降到每公斤不足8元。槐农收入大幅下滑,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有的槐农对双季槐园开始撂荒,有的砍树种麦,双季槐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2.2 产业链延伸滞后
槐米具有医药、化工、保健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2002年原国家卫生部已经将其列为药食同源范围。槐米可以开发槐米饮料、槐米茶、老年人食品等多种产品,除槐米之外,槐叶、槐枝、槐角、槐干等综合利用,还处于空白状态。
2.3 缺乏营销网络,组织化程度不高
槐农不了解信息,坐等客商收购。缺乏管理,缺乏组织,缺乏营销队伍,这种现状亟待扭转。
2.4 栽培模式滞后
盐湖区的双季槐基地,一部分是2002年、2003年由退耕还林栽植的槐树嫁接改造形成,株行距1.80m×3.0m,每公顷1 845株;一部分是2003年之后用成品苗直接栽植的,株行距2.0m×4.0m,每公顷1245株,或株行距3.0m×4.0m,每公顷840株。树形为疏散分层形或自然圆头形,修剪多采用重短截。目前,一大批槐园严重郁闭,枝丫交叉,树形紊乱,光照严重不足;树体营养不足,供求矛盾突出;病虫害增多,防治难度加大。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槐园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同时给修剪、采收、喷药、机械操作带来困难,大大增强了劳动强度,增加了生产成本。
3 双季槐今后发展对策
3.1 规范销售市场
在规范销售市场方面,有3项工作要做:一是让槐农认清形势。让槐农清楚地认识到槐米目前并不是稀缺品种,但要共同对抗过低价格收购者,坚决杜绝抛售行为。二是规范槐米经济人队伍。禁止过低价格出售,防止乱收购、乱销售的搅局者。三是成立合作社联盟,实行统购统销。由槐农成立槐米营销合作社,然后组成合作社联盟,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购统销,规范销售市场,对提高槐米价格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2 优化品种结构
3.2.1 大幅度提高产量和质量
凡是栽植密度过大的槐园,通风透光条件差,光能利用率低,无效枝叶增多,内膛郁闭,结米部位减少并外移,树体营养不良,叶黄枝衰;米穗小而松散、稀少,小粒秕粒过多,千粒重低,煤污病严重,颜色极差。严重郁闭的槐园,每公顷产量只有750kg甚至更少,且质量低劣、价格低。实施大间伐大改形之后,树木光照条件迅速得到改善,营养高度集中,树冠充实,枝条粗壮,叶片厚实,光合作用增强;米穗大而紧促,米粒饱满,小粒秕粒大为减少,千粒重得到提高,颜色鲜亮,落粒开花现象大大减轻。
3.2.2 大幅度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这种密度过大、树体过高、留枝量过多的槐园,劳动强度非常大,从修剪、打药、施肥、采收、清园等等,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修剪和采收,因为树体过高,需要上树操作,而农村目前留守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者,上树操作极为不便。实施大间伐大改形之后,每公顷留株量只有450株左右,而且树体低矮高度不超过2.50m,站在树下即可进行修剪和采收,大大提高了机械化使用率。大间伐、大改形之后,劳动量比现在将会减少1/2甚至2/3,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同时,病虫害减少,使用农药次数与数量相应减少,营养高度集中,用肥量也会降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3.2.3 为林下经济开发创造了空间
近几年,盐湖区一直在探索林下种植的路子,但都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就是槐园密度过大,光照条件太差,林下作物生长不良。现在大间伐、大改形之后,每公顷留株量只有4 50株,且留下的这些树还要进行落头开心、疏除多余大枝,这样既有一定的空间,还有一定的风、光条件,完全可以发展林下特色种植。在林下种植山白芍、地栝楼(不需搭架)等株体低矮、发展前景好的中药材,可以做成大产业式种植模式。以山白芍为例,每公顷槐园每年至少可以获得9 000元的经济收入,而且可以做成一个大产业。山白芍花色鲜艳花期长,如能利用双季槐集中地区规模种植,将会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3.3 加强产业链研发
聘请高层次专家,组成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对槐米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研究,然后提出深加工的目标和方向,提出推向市场的思路和方案。研究双季槐产业链延伸,开发一定要有力度,引进大的集团公司参与。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引领水平,发挥带动作用。
3.4 建设网络交易平台
借助电商平台,提高双季槐产品的销量,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双季槐产品的知名度,找好电子商务与双季槐产业深度融合的切入点。一方面,可以借助平台,直接跳过中间商,直达原产地采办“一手货”,提升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原材料供应商和生产商来说,可以依托网络线上流量,获取大量曝光和成交机会,拓展销售渠道。因此,要通过大数据开放、落地服务精细运作,做好电商平台运营,有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