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旋律线:让音乐教学更有效
2020-01-03潘聪
潘聪
摘要:旋律线是体现音乐作品思想感情的主要元素之一。旋律线和音乐内容的调式、节奏、节拍、力度、音色表演方法等紧密相连。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旋律线,辅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并逐渐发展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方法有:指一指,辨一辨;连一连,画一画;想一想,创一创。
关键词:旋律线音乐教学鉴赏审美
旋律线是由一系列不同音高(也可以是相同的)的音以特定的高低关系和节奏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种音的序列。相对于人的听觉感官,旋律线相当于视觉感官中线条的概念。旋律线是体现音乐作品思想感情的主要元素之一。旋律线和音乐内容的调式、节奏、节拍、力度、音色表演方法等紧密相连。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妙运用旋律线,能够更有效地将学生带入音乐氛围,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并逐渐发展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指一指,辨一辨
音乐是一门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这也就要求音乐教师具备极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以能将抽象的音乐知识阐释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接受。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囿于认知基础,过多的语言解释有时候反而容易干扰他们的认知。此时,立足所教音乐内容的调式、节奏、节拍等设计独特的旋律线,让学生伸出小手指一指,用小脑袋辨一辨,学生反而会有独特的发现。
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歌曲《蒲公英》,歌词展现的画面是:草地上,风儿在吹;蒲公英在打瞌睡,梦见自己怀里的小宝宝变成了伞兵满天飞。蒲公英是一种常见植物,学生都知道它的特点是种子像“降落伞”一样,风一吹就会漫天飞舞。歌曲的前两句旋律极为相似,但又有细微的差别。低年级学生一般不识谱,演唱时很难拿捏,不少学生都唱不准。对此,我画出两条旋律线(见图1),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两条旋律线的不同之处。
学生对两条旋律线做了比较后很快就答道:“这两条线一个往上走,一个往下落”“这两条线代表‘风儿吹和‘打瞌睡,它们是不一样的。‘风儿吹往上走,表示往天上飞;‘打瞌睡往下落,表示睡着了。”有了这样的发现,学生眼前一亮,知道唱这首歌的时候要有一点高低起伏。再次演唱时,他们不仅唱得音准,而且唱得有感情,生动表现出了春天“风儿吹时”带给人的喜悦,以及蒲公英“打瞌睡时”的轻柔安宁。
相对于当前大部分音乐课堂教学“一唱到底”,且还是“教师教、学生跟”的做法,引入旋律线,让学生指一指、辨一辨,较好地化歌曲旋律的“抽象”为“形象”,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敢于唱、唱得准。
二、连一连,画一画
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当前的音乐欣赏课都展现出说得太多、偏理论的缺陷。这样的音乐欣赏课缺乏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致并不高;且光听不说,好似在听天书,学生毫无参与感和获得感。处于“两难”状态下的欣赏课需要化繁为简、化死板为生动,引入具体化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朝着贴近学生认知实情和生活实际、立体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方向迈进。引入旋律线,启发并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音乐内容旋律、节奏等连一连、画一画,能使学生在趣味参与中提升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欣赏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管弦乐曲《邮递马车》时,我就深深体会到了旋律线的妙处。《邮递马车》这首歌曲洋溢着欢乐的情绪,表现了19世纪欧洲传递邮件的方式。那时的人们都是把邮件交给驿站,然后由驿站工作人员送到离收信人最近的驿站,收信人再到驿站去取件。后来,信件越来越多,就出现了邮递马车。这种邮递马车一直延续至今,许多交通不发达的地方还在沿用。每当邮递马车的铃声和喇叭声响起的时候,人们总是特别高兴,因为没准儿就有自己的信。
教学时,我把乐曲分为A、B、A1三个部分:A部分的内容开始就模仿了轻快的马蹄声,表现了邮递员驾车忙碌前行、人们欢迎邮递马车的热情场景;B部分的内容表现了邮递马车在送邮件的路途中翻山越岭,经过上坡、下坡,终于成功将信件送到人们手中的场景;A1部分的内容是对A部分内容的再现。
欣赏A部分内容,我创设了邮递员送信的情境,根据音乐的节律,抓住上行分解和弦等旋律特点,设计“扬鞭出发”“马蹄声声”等动作,画出了不同的旋律线(见图2、图3),引导学生感知邮递员扬鞭出发时的踌躇满志、快乐行进时的愉悦欢快、马蹄声声的忙碌充实。A部分的旋律线让学生的欣赏变得简易,也为下面欣赏B部分、A1部分时学生自主画旋律线打下了基础。
欣赏B部分前,我设计了一个任务:请同学们感受音乐旋律的起伏,为邮递员设计“上坡”“下坡”的动作并画出旋律线。根据欣赏A部分内容时习得的方法,学生分析乐曲内容,再次感知音乐旋律,连一连,画一画,设计出了基于个人认知的旋律线。图4、图5是其中一名学生为邮递员“上坡”“下坡”设计的旋律线。根据他设计的旋律线,再结合音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B部分的乐曲表达的内容。
本节欣赏课临近尾声,我还设计了“听旋律,分辨乐曲的段落”“为乐曲各段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伴奏”“聆听并随音乐律动”等几项音乐实践小课题。从实践结果看,学生对B部分内容的理解较为透彻,还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如,有学生认为马车上坡时经过了8个音符,这些音符的走向往上行是“上坡”的意思;8个音符是马车在上坡过程中颠簸压过的8块小石头。可见,通过画旋律线,学生从乐曲的旋律中抓取出了音乐蕴含的节奏感,自然地联想到了邮递马车上坡、下坡的情境。此时,音乐旋律在学生脑海中变成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和鉴赏力自然得到了锻练。
一般来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确定或引导学生画旋律线。比如,结合音乐旋律的走向动态画出旋律线:根据舒缓的乐曲旋律画出舒展宽松的旋律线,根据活跃明朗的音乐节奏画出上下波动的旋律线……再如,根据不同乐曲蕴含的不同情感画出不同的旋律线:庄严、肃穆的音乐情感,可以画出水平的或起伏变化不大的旋律线;活泼奔放、热烈激动的情感,可以画出起伏较大较大的波浪型旋律线;柔美和谐的情感,可以画出上下起伏的规则旋律线;紧张急遽的情感,可以画出连续上行的旋律线;松弛的情感,可以画出连续下行的旋律线……又如,以软硬旋律线表现自己的欣赏体验:把“柔和舒展”画成弧线状的旋律线,把“坚定有力”画成折线状的旋律线。掌握了旋律线的画法,学生就能较为准确地利用它来表达歌(乐)曲的音高、节奏、速度、情感,表现情绪的涨落。旋律线的上下起伏,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内涵,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婀娜多姿及其无穷魅力。
三、想一想,创一创
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不少创编类内容,有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编创活动,有让学生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的尝试与练习。小学阶段的音乐编创虽然不要求学生掌握很难的音乐技巧和高深的创作手法及创作理论,但也担负着让学生在编创活动中发展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任。
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歌曲《掏洋芋》后有道创编题(见下页图6),要求学生为曲调续编三小节旋律,续编的旋律要与主旋律有呼应。
为了让学生通过歌唱就能获得一些创编启发,我在歌曲教唱环节加入了让学生根据音符高低位置勾勒歌曲旋律线的步骤。通过观察、歌唱、鉴赏,学生发现这首歌曲的旋律采用了“同头换尾”的表现手法,即在每一段乐句的前半段,旋律节奏等保持不变,在后半段进行主题音乐的变化。由此,我引导学生观察“换尾”的旋律走向,发现除了最后一个乐句的旋律线是往下走的,其余乐句的尾音旋律线都是平稳走或往上扬的。据此,学生在观察第一乐句旋律走向并画出旋律线后,尝试运用与歌曲中相同的创作手法“同头换尾”展开编创。我建议学生先用旋律线勾勒出大致旋律,哼唱几遍后再填写具体音符。很快,学生就画出了个性化的旋律线(部分学生作品见图7),编创出了既符合要求又富有个性、色彩鲜明的作品。这样利用旋律线的做法,让编创变得简单有趣,既新颖又高效。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理性上,而应该为他们铺设直觉体验。”这句话道出了音乐是一门体验的艺术,音乐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抽象的音乐通过直观的手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感受音樂的美。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巧妙运用旋律线,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旋律的掌握和理解,逐步发展音乐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和琴.旋律线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成才之路,2014(6).
[2] 袁一苏.小线条大智慧——论划旋律线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6(4).1-16,26-34,35-39,44-54,68-79,80-84,88-89,90-9384-86,55-576-7,11-12,14,19,20-21,33,40,53,56,67,69,70,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