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语文教材单元导语页的整体解读

2020-01-03陈娟

关键词:导语图画人文

陈娟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增加了单元导语页,这是教材的一大亮点。整体解读单元导语页是全面而准确理解教材的重要步骤,要认真分析单元导语页的组成部分。从图画欣赏中指导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创设课本阅读的情境等;从人文主题及其相关表述的领悟中,明确阅读策略、综合性学习、习作、“快乐读书吧”单元真正指向人文素养达成的教学重点;从语文要素的横、纵对比中,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阅读与习作方法。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单元导语页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整体解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增加了单元导语页(三年级至六年级,共62个单元,62页),这是教材的一大亮点。单元导语页主要包括三块内容:一是满幅的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图画,二是用一两句诗一般的语言或名家名言描述的单元人文主题,三是用2—3条比较简洁的句子提出的指向阅读及习作方面的单元语文要素(阅读学习要求、习作要求)。单元导语页是一个单元的“领”,教师要真“提”、用心“提”,做到提纲挈领。怎么“提”?整体解读是首要任务。

一、单元导语页的图画——形象、诱人

单元导语页的图画占据整面纸,给人强烈的视觉效应,给师生提供了更直观、更形象的教学大情境。

细致研究62幅单元导语页的图画,其大致可分为三类:

1.与本单元课文内容无关,却是这一单元课文对应的整本书中的图画。这样的图画有两幅。一幅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是“寓言”,所配的图画是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图(后面的课文没有《鹬蚌相争》,但“快乐读书吧”要求学生读的《中国古代寓言》中有),渔翁喜笑颜开地准备去捉紧紧咬合在一起的鹬和蚌。大部分学生虽没有学过《鹬蚌相争》,但看到这幅图画,应该能想到这个寓言故事,教师可以直接利用教学单元导语页的时机与学生分享故事,从而推荐阅读《中国寓言故事》。另一幅图画出现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人文主题是“古典名著”,图画是《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的代表性插图:林黛玉把种花的工具都放下来,从贾宝玉手中接过《西厢记》来看,贾宝玉则在一旁怜爱地看着林黛玉。这幅图画与单元课文无关,但教师可以拓展,顺势让学生阅读《红楼梦》。

由单元导语图画,带动学生阅读整本书,这是教师该有的认识及教学思维。

2.直接以照片作為单元导语页图画,教材中共有3幅。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家国情怀”和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革命岁月”中的浮雕照片,都拍自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表现“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的场景。学生对这两张照片所表现的具体内容可能不一定清楚,但看到照片,能使他们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回眸革命先辈、英雄人物的故事和形象。这两个单元课文内容与这些雕像无法一一对应,但是几篇文章中的英雄事迹汇聚在一起就是这一雕像的创作源泉。学完课文再引导学生读图,认识就会更深入。还有一幅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鲁迅照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安详地坐在一把藤椅上的场景。为了给文字留出空间,原照片背后的书架被略去,以凸显人物形象。这一单元的所有课文都与鲁迅有关,从照片认识其人,读文章了解其志,深入读文章之后再次审视其人,就会明白其“骨”。

以照片为图画,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其接下来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学完之后再读图画,以更加概括、深入地理解课文。

3. 根据单元人文主题、单元课文设计创作的图画,共57幅。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页面正中央是由二十几本厚厚的书本组合成的一个大大的问号,问号的圆点是若干本叠加的书,这让问号变得很醒目。在问号的内侧和外侧,各有一本摊开的书本,各有一个孩子趴在书上阅读着;还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飞快地奔向书本,另外两个正在书本间挥着手,好像在打招呼,背景是一大片草地。这一图画能吸引学生展开阅读,并带着问题去阅读。又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图画上三个学生骑在大大的铅笔上,高兴地伸出手臂或打招呼或指指点点,在蔚蓝的天空中遨游。其中特写女学生的脚下是一张大大的稿纸,忽闪的大眼睛里透露出智慧的光芒。图画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为:我马上要开始写我自己的作文了,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田园生活”,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清新素雅的乡村生活图景,大片的农田,刚长出新叶的各种树木,三五成群的瓦房,房前有一只黑色的狗,安静地看着主人赶着老牛在耕地,远处有几座小山。回归自然,尤其是城市中的人们,特别向往这样的生活。看着这样的图画,宁静、悠闲、恬淡等一串串词汇从学生的脑海浮现,或勾起他们的回忆,或激起他们的好奇,诱发阅读的兴趣。

统编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中,编者没有给出关于这57幅图画的解读。若要看懂这些图画,需要教师做些功课。

二、单元导语页的人文主题——诗化、感人

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通过一二十个字的名家名言或诗一般的语言,饱含真情地描述一种种人文精神。如何理解这62句话,才能整体构建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具有的人文素养?

(一)阅读策略单元渗透的人文素养

三到六年级的上册,各有一个策略单元,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预测”、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提问”、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提高阅读速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有目的地阅读”。四个单元导语页关于人文主题的表述为:“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杨绛”。它们能否构建起小学生阅读策略方面的素养?预测、提问、速读、有目的地阅读, 这四个层级如何理解?

三年级的学生,运用单元导语页中充满“鼓动性”的语言,能让他们觉得猜测与推想一定很好玩,会让阅读变得非常有趣,积极性自然提高。高水平的提高才会有高水平的阅读质量,四年级的“提问”策略比三年级的“预测”策略向前迈了一大步。以陆九渊的名言来引出,说明这是人类早就有的阅读策略。五年级的阅读策略,用通俗的大白话来说的。为什么要在五年级提出提高阅读速度的要求?这说明学生阅读在一定策略的基础上还应有一定的速度。六年级借杨绛的非常有哲理的话来谈“有目的地阅读”,其实这是一种分类阅读原则。经过前面三年的训练,到了六年级,应该从宽泛的阅读走向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研究性阅读(有目的地阅读,是研究性阅读、自主发展型阅读的第一步)的初期训练。

四个阅读策略单元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如此构成的阅读策略层面的素养是合理又科学的。如果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这些策略就只能从知识层面去讲述,自然无法从素养维度去落实。

(二)综合性学习单元渗透的人文素养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分别围绕“传统文化”“现代诗”“汉字王国”“难忘的小学生活”四个主题安排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活动中构建、运用语言,丰厚文学底蕴。

语文综合性学习一直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短板,囿于单一的教学评价,这种学习成为一种摆设、形式。为什么要做综合性学习,教师不知或者知之甚少。单元导语页上关于人文主题的四句话能否让综合性学习落地生根呢?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传统文化”单元介绍了古诗中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赵州桥,还有中国的世界名画。高度概括的人文主题,怎么教综合性学习?教什么?教材的落脚点是“中华传统节日”,让学生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可操作。这是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果无法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中的“综合”,教学就沦为写一次过传统节日的小文章。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诗歌,就是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看到全新的充满创造性的世界;诗歌,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深刻的世界。“考什么教什么”的错误理念让多年的中小学诗歌教学只有朗读、背诵、默写,严重缺失重要的环节——创作。教材选择这一内容作为综合性学习资源是可行的——读诗、读诗集,摘抄喜欢的诗,写一些自己的新诗,最终编创一本属于自己的诗集。虽然中考、高考不考,但这一综合性学习是必要的,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训练,是培育人文素养不可缺少的一环。

“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笔一画成文章。”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方块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又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呢?其中有着怎样的来历和故事呢?通过深入地挖掘和了解,学生能够懂得为什么虽然现在电子书写很发达了,却要学习书法、学好书法。

“那些种在校园里长不大的记忆,那些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六年的小学生活,点点滴滴收藏起来,都是美好的回忆。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走向主动参与式的深度学习,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在真实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习作单元渗透的人文素养

三到六年级的每一册都有习作单元,这是统编教材的显著特色。三至六年级习作单元的人文主题分别是观察、想象、写事、写景、介绍事物、写人、围绕中心写、写出真情实感。关于单元主题的表述,四个单元是一句诗一般的语言,四个单元借用了名人名言。

人为什么要写作?发现美,运用想象去创造,描绘生活,写世间美好,表达更清楚,立意创佳作……写作给予人的人文素养是什么?就是对人为什么要写作的思考。如果教师不深入思考这一点,教学就等于没有方向。所以,整体理解这八句话,其实就是整体认知小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比如,六年级下册的“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和积累,将积聚于心的情感倾注笔端。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正所谓“情动而辞发”,充满真情实感的,有思想内核又有生活气息的,一定是好文章。六年小学,四年习作,最后提出“真情”,这是总结,也是告诫。

(四)“快乐读书吧”单元人文主题渗透的“人文素养”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至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都是“快乐读书吧”单元,总共8个单元。推荐阅读的整本书的体裁分别是童话、寓言、神话传说、科普作品、民间故事、四大名著、成长小说、外国文学名著。单元导语页关于人文主题的表述,都指向为什么要读这些书。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语页提及:“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作为中国学生,为什么要读外国文学名著?世界广阔,不能做井底之蛙,要在阅读中发现世界。

(五)其他单元人文主题渗透的“人文素养”

除了24个阅读策略、综合性学习、习作、“快乐读书吧”单元,还有38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需要一一解读。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文素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冰心”这一单元的课文、习作是以“童年往事”为线索编排的。为什么学这些课文,为什么写“那一刻,我长大了”?就是为了阅读、创作更多的“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单元人文主题及其表述,都在告诉教师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单元。这是教的方向,也是学的方向。方向错了,南轅北辙。

三、单元导语页的语文要素——明了、立人

单元导语页上的语文要素简洁、明了,二到三条,指向阅读、习作。阅读和习作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螺旋式上升,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语文要素是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要在整体定位单元内容的前提下,基于对课文本身的深入研读,联系课后习题、课前导语、“交流平台”及“语文园地”等,具体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要求。

(一)横、纵解读阅读要素

从横向角度看,三年级注重词句的学习理解,“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从对词语的关注、理解到积累,再由句子理解一段话、概括一段话,梯度非常明显,要求逐步提高。四年级注重的是情感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五年级、六年级更多的是要求掌握阅读的方法,相对比较理性地对方法的习得提出要求,“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从纵向角度看,反复练习逐步提高的要求也非常明显。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为例,三年级下册要求“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四年级上册要求“了解故事的起因、經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年级上册要求“了解主要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六年级上册要求“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六年级下册要求“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在这样反复的练习中,学生既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而且能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把握,语文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

总之,解读单元导语页的阅读要素,教师要横向、纵向联系,结合人文主题,兼顾习作要求。这样解读,才会比较全面而准确。

(二)横、纵解读习作要素

从横向来看,编者从学生兴趣入手,从三年级安排习作,让学生“体会习作的乐趣”,让他们感受到习作是很有趣的事,自己想说的话还能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然后,放手让他们写,“学习”写日记,“试着”编童话,“尝试”续编故事,“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学写”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应先让学生学着写起来,不要有太多的要求。三年级上册,虽然刚刚起步,但根据主题涉及的习作范围比较广,有记日记、记故事,有写景、写事。三年级下册学习写人、写事物,较之于上册,有一个十分明显的要求,那就是“写清楚”,“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既然写了,就要写清楚,这是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的基础。

四年级上册要求学生学写书信,四年级下册开始写动物,五年级上册要求缩写故事、列提纲,五年级下册学写读后感和研究性报告,六年级上册学写倡议书,六年级下册学习写作品梗概和策划书。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这些文种基本囊括了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每一种方式都通过多次练习,并在每一次练习时逐步提高要求,以帮助学生明确怎样的写作才能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从纵向来看,以“写人”为例,整整6册,6次习作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三年级下册第一次接触写人,要求“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四年级上册要求“写一个人,主要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四年级下册要求“学习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特点”,五年级上册要求“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五年级下册要求“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六年级上册要求“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因此,教师在解读习作要素的时候,不仅要结合单元的人文主题和阅读要求,更要从纵向帮助学生梳理,让他们能清楚地知道每一类文章应该怎样来写,自己的习作能力是如何一步一步获得提高的,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架构起知识和能力的联系,形成体系。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师全面而准确的解读教材是前提,而解读单元导语页是相当重要、不可缺少的一步。充分利用好单元导语页,结合具体文章制订具体的目标要求,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实践的语文课堂加以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会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导语图画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图画捉迷藏
阔腿裤的小秘密
图画捉迷藏
人文社科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