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绘本与教材的融合教学
2020-01-03孙莺燕
孙莺燕
摘要:绘本与教材的融合教学能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用渠道。教学时,宜从教材整合、目标设定、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入手,寻找融合的嫁接点,匹配融合的对象群,建构融合的活动链,形成融合的循环圈,使学生巩固、内化语言知识,提升语用能力,发展思维品质。
关键词:英语绘本嫁接点对象群活动链循环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言学习需要大量语言输入。英语教学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目前,课堂教学以英语教材为主,而英语绘本由于具备趣味性、生活化、知识再现率高、交际语境真实、朗朗上口等特点,成为一种很好的英语教学资源和拓展材料。通过英语绘本与教材的融合教学,能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用渠道,课堂会呈现更开阔的视角、更饱满的结构。本文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第二课时教学为例,探索英语绘本与教材融合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一、寻找融合的嫁接点
英语绘本与教材的融合教学,不仅体现在常规英语课堂上两者课时分配比例的灵活调整,如绘本与教材学习时间长短、学习时间是否具有连续性等,更凸显于教材教学点、知识点与绘本内容的有机嫁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An interesting country为话题,从animals,sports和cities等方面展开讨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以will引导的一般将来时。由单元整体教学重难点,可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结合“国家”这个话题,拓展城市信息,介绍富有城市特色的动物、运动、美食及文化习俗等,激发学生兴趣。据此,笔者选定绘本This is Sydney和This is London,从话题、词汇、语法、文化四个层面梳理教材Grammar time 和Fun time板块的知识点(教学内容)与绘本内容的融合嫁接点。
嫁接点1:教材主要谈论Australia、Sydney,在Fun time板块以Make and say的形式简要提及the UK、London。绘本继续拓展话题,让学生深入了解上述国家和城市特点。
嫁接点2:教材要求学生掌握Melbourne, plant, for example, like, Oxford, Big Ben, London Eye, Tower Bridge等词汇。绘本拓展词汇:Australian flying kangaroo, Sydney Harbor Bridge, Sydney Opera House, Bent Street, Australian Goodwill Ambassador; hidden, fog, only a few times, capital, citizen, millions of, doubledeckers, London Underground, The Parliament House, nickname, faithful friend。
嫁接点3:教材的语法知识为以will引导的一般将来时用法和句型结构,两个绘本介绍了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及一般将来时。
嫁接点4:教材介绍Australia和the UK的著名城市、特色运动、著名景点及标志动物等。绘本拓展更多特色运动、标志建筑、著名景点、气候特点及城市昵称等知识。This is Sydney拓展更多悉尼标志性建筑及景观,并通过“Australian flying kangaroo”这一诙谐表达,渗透了澳大利亚的“袋鼠”文化。This is London延伸介绍英国多雾、多雨的气候特征,标志性交通工具双层巴士,以及英国的地铁文化。
教材与绘本融合的嫁接点是教学的知识点,有效地对接了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资源和方法。
二、匹配融合的对象群
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于绘本与教材的嫁接融合处设定教学目标,应匹配不同的教学对象,即要考虑社会文化目标、思维认知目标以及语言训练目标的分层设定,将语言目标作为一条明线,社会文化和思维认知目标作为两条暗线,共同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促使每位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本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围绕嫁接点,笔者层层递进地设置基础目标、提升目标和升格目标:
1.基础目标——话题匹配,实现语言迁移。每个学生能运用教材提供的语法知识,切入绘本提及的“城市”话题;凭借现实生活中对Sydney、London两个城市的了解,运用背景知识和已有经验,实现语言的正迁移,加强对教材语法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从而轻松理解绘本故事。
2.提升目标——语法整合,打破建构局限。部分学生能结合绘本图文介绍、细节描绘,以及绘本中的描述性语言段落,运用自身掌握的词汇量或句式,做更细致、更个性化的介绍。绘本的内容可以链接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知识世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实现真实的语言交际。
3.升格目标——文化渗透,深化情感体验。个别学生能根据绘本展示的城市风貌、风土习俗、异域文化,用创造性的语言描绘介绍,从而带动其余学生间接了解各个国家的多元文化,培养国际视野,激发绘本阅读、语言学习的强烈兴趣。
三、建构融合的活动链
有了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层级教学目标的引领,确定与话题、语法和文化有关的主题性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向会更加明确。课堂上,笔者整合教材文本与绘本语篇,以目标的“语言线”“思维线”“情感线”串联活动,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策略融入绘本学习中,经历由迁移到内化的学习历程,提升思维品质。
(一)读前环节:复习教材,引入主题
读前,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谈论教材中的图片内容,創设自由交流的氛围,自然引入话题,再顺势让学生换位思考,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复习归纳第一课时的语言和语法。教学片段如下:
师The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learning before class. How will the children find out about Australia?(学生对照Story time板块中的图片,自由论述。)
师Can you act the children?(指名学生交谈。)
师Liu Tao will read about Australia on the Internet. What will he find out about Australia on the Internet?
生Hell find out about...(教师出示教材中Read and write 板块的图片,学生口头填充横线上的关键词。)
师(呈现Fun time板块第二部分中提炼的句式,见图1)Try to introduce Australia according to the sentences.
该环节包含文本复习与巩固练习两个活动,在旧知复习的基础上将Fun time 板块的句子结构融入其中,以句子结构提示引导学生根据关键信息成段练说,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读中环节:嫁接绘本,聚焦语法
语法是熟练表达语言的基础,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英语课堂中高效教学语法?实践证明,将绘本引入语法教学,能为学生搭建一个更直观、更有趣、更生动的平台,有利于学生高效掌握语法知识。读中环节,笔者巧妙嫁接绘本,以任务驱动学生阅读绘本,反复操练目标语法。
首先,以指向性问题“Well always think about a city when we talk about Australia. Which city? How will you find out about Sydney?”, “About Sydney, I want to know about the weather.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引發学生探究澳大利亚城市悉尼的欲望,在交流中提炼涉及悉尼的关键要点。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效率,笔者及时出示图2。它既是学生操练语法、运用语料的支架,又是链接课外绘本的抓手。“Heres a picture book about Sydney. You can find out the answers in this book. Because picture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text.”最后,课件出示小提示:Reading picture books is a good way of learning。这样,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进入绘本阅读。
其次,学生自读绘本This is Sydney,完成“Look and listen.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ydney?”“Look and choose. What is the flying kangaroo?” 这两个阅读任务之后,小组合作,提炼绘本中的关键词,补充图2中的信息,这有助于提升学生有效阅读的能力。这里,笔者结合绘本拓展了澳大利亚航空公司别称“flying kangaroo”的相关介绍,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学生输入相关词汇后,笔者相机教学本课的重点语法和关键句型,组织学练结合的活动——Try to introduce Sydney like this. Today, Ill tell you about Sydney.The weather is... The people there love... There are some interesting places...结合绘本与教材的当堂操练,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再次,英语绘本蕴含一些富有国家文化特色的内容,除了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语法、词汇,更能向学生传递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笔者追问文本细节处,让学生深挖文本,激发探究性思维,达到既习得语言,又关注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目标。围绕绘本This is Sydney中的各标志建筑、传统运动及著名景点,笔者追问:Are there any other interesting things? Where did people play ball games in the past? Where did they play now? What do people do in Sydney Opera House? How is the Bent Street? 让学生根据图片理解文本意思。例如,通过介绍澳大利亚的国宝袋鼠,引导学生关注“Australian Goodwill Ambassador”,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袋鼠是澳大利亚的“大使”。
(三)读后环节:延伸话题,提升语用能力
学生若能在相对完整的情境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语言,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读后环节基于主题,从读中环节的课外绘本跳出来,无缝对接Fun time板块第二部分About the UK的内容,再拓展绘本This is London,多次创设类似语境,让学生充分迁移所学策略,提升学生语用能力。教学片段如下:
师(出示课本第62页的文本和表格支架)Please design the card and find out the key phrase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学生小组合作,快速了解与英国相关的信息。)
师Try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UK. (组织学生巩固所学。)
师(趣味呈现绘本)Enjoy the picture book This is London.(学生自由阅读。)
师What can you know from the book? Read in groups and make the card.
生The weather is foggy and rainy.
师How do you know that?(根据学生回答,解读、拓展词组be hidden in fog。)
师Dont forget your faithful friend—an umbrella. Anyone else?
生The transportation is the doubledecker bus.
師What do English people do on the metro? Do they usually talk?(师生继续延伸绘本内容。)
师Try to say something about London.(组织学生巩固所学。)
这一环节,基于教材内容链接具有英伦特色的绘本,整合课内外句型相同之处,引入多元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交流体验渠道。“What can you know from the book? ”这一问题,检测学生听、看的专注度,并让学生小组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阅读指定内容,有效开展学习活动。通过谈论及教师点拨,学生关注相关信息,如天气、英国的交通、英国人的习惯等,将语言操练和文化熏陶有效结合。介绍英国和伦敦的两个教学活动结尾都用相同的句子结构Try to say something about...,引导学生将所学相关知识点以一段话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他们更扎实地掌握语言知识。
四、形成融合的循环圈
将课内教材学习与课外绘本阅读融合,教学拓展不再碎片化,学生课内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了,阅读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教材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因此,笔者布置作业时,为学生引入其余一系列绘本,如This is Paris、This is New York等。学生在绘本中领略精彩的景观画面、丰富的人文背景介绍和略带幽默的文字,了解其他国家或城市的人文、历史、地理、艺术和景观等。一个个绘本如抛入水中的石子,荡漾开一圈圈“涟漪”,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持续的阅读中循环上升。
语言离不开语篇,语篇离不开内容,内容离不开语境。语言学习通过在语境中学习有主题意义的语篇来实现。英语绘本和教材的融合,真正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真实语境和丰富语篇。它基于话题、基于词汇、基于语法等,融绘本于语言学习中,让语言学习在较真实的语境中开展,让功能语言在语篇中不断复现,促使学生巩固、内化语言知识,提升语用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实践证明,英语绘本与教材融合后的课堂内容更充实、情景更真实、训练更扎实、输出更丰实。
参考文献:
[1] 林燕.浅谈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原则[J].新课程学习(下),2012(3).
[2] 江萍.绘本与教材结合的单元整体教学课例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9(4).
[3] 程晓堂.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