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需要“特邀嘉宾”
2020-01-03孔姗姗
孔姗姗
摘要:大自然、生活中的实物、模型等教具作为识字教学中的“特邀嘉宾”,合情合理地出现在课堂里,彰显教学内容的形象性、教学方法的巧妙性、教学设计的智慧性。实际运用时,可以邀实物出场,建立汉字音义联系;邀图片出场,建立汉字形义联系;邀模型出场,建立汉字语义联系。
关键词: 识字教学教具实物图片模型
斯霞老师的课例中经常会出现“特邀嘉宾”。比如,教学《乌鸦喝水》,她准备了瓶子、水和石子,一边讲课文一边用实物演示,还让学生上讲台亲手做实验。又如,教学《燕子》,为了让学生理解“衔”“泥”“粘”三个生字,她左手从盒子里拿出一块黄胶泥,对着学生说“你们看,这是‘泥”;接着,右手的拇指、中指、食指一撮,作燕嘴状去‘衔泥,把‘衔来的泥再‘粘到左手边的泥块上。大自然、生活中的实物、模型等,经过斯霞老师魔术师般的处理,作为教具合情合理地出现在识字教学中。这些“特邀嘉宾”的出场,彰显教学内容的形象性、教学方法的巧妙性、教学设计的智慧性。师生与“特邀嘉宾”共舞,在课堂上“玩”得流连忘返,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受此启发,我也尝试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邀请这些“嘉宾”。现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课为例,阐述其辅助识字教学的有效做法。
一、邀实物出场,建立汉字音义联系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感官是引导儿童形成知识、认识世界的工具。儿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在环境中探索,将所有信息在大脑中分类排序,获得独特的个人经验和认知。识字教学中邀请实物出场,用简单朴素的方式将名词还原为实物,使抽象的汉字含义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片段1】
师(板书:狐狸)狐狸跟熊哥哥和熊弟弟小哥儿俩干什么呢?
生分奶酪。
師(板书:分奶酪)“奶”是一个生字,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 “撇”。(学生跟着书空)读读这个字。(学生读“nǎi”)读读这个词。(学生读“nǎi lào”)看到“奶”这个字,你想到了哪个词语?(教师指名学生说。)
生牛奶。
师都喝过牛奶吧?
生喝过。
师奶酪就是用牛奶做成的食品。你们吃过奶酪吗?老师今天在超市买了新鲜的奶酪,我们来尝一尝。(教师拿出新鲜奶酪,请学生品尝。)
师什么味道?
生甜甜的。
生有牛奶的味道。
师嗯,有奶香味儿。你看,读“nǎi”的时候,就好像闻到了奶香味儿,“nǎi”的声母是鼻音——生n。
师鼻音n。跟我读——“nǎi”。
生(齐读)nǎi。
师读“lào”的时候,舌头就好像品尝到了奶酪的味道,“lào”的声母是边音——生l。
师边音l。舌头放轻松,跟我读——“lào”。生lào。
师奶酪可好吃啦!我们一起读课题。
《狐狸分奶酪》中的“奶酪”对于两只小熊和狐狸来说是非常美味的食品,正是它的美味才引发了狐狸骗取奶酪的故事。“奶”是本课的四会字,“酪”是本课的二会字,两个字的声母分别是“n”和“l”,对于笔者所在区域的学生来说,这两个字的读音是难点。识字教学中引入品尝新鲜奶酪的活动,将“奶酪”一词的读音巧妙地与奶酪的味道关联,有效突破了读音难点,学生由此对“奶酪”有了整体感知,“奶酪”成为回旋在学生口中的美味和烙印在学生心底深深的印记。理解了“奶酪”一词,也为学生下面领会狐狸哄骗小熊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二、邀图片出场,建立汉字形义联系
识字是心理认知过程。童年期是认识与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邀请合适、恰当、有冲击力的图片出场,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建立字形和字义的联系,揭示造字、造词规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提升思维品质。
【片段2】
师熊哥哥和熊弟弟可喜欢吃奶酪了,他们在路上捡到了一块奶酪,心里——生高兴极了!
师可是问题来了,他们不知道怎么分这块奶酪,小哥儿俩开始——生拌起嘴来。
师(出示图1)你们看,“拌”这个字本来是说用手搅拌东西,所以“拌”字的偏旁是——生提手旁。
师(出示图2)现在两只小熊用嘴巴大声地你说一句,我说一句,猜猜看,他们在说什么呢?熊哥哥会说——生我先看见的,我要吃大的!
生我是哥哥,我吃大的!
师熊弟弟会说——生明明是我先发现的,这块奶酪是我的!
生我是弟弟,我要吃大的!
生我是弟弟,你得让着我!
师像它们这样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谁也不让谁,就叫——生拌起嘴来。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字也是这个意思,哪个字?
生吵。
师“吵”就是用嘴巴大声说话,所以“吵”的左边是——生口字旁。
师吵架也叫——生拌嘴。
《狐狸分奶酪》一课中,“拌”是二会字,需要学生会读并记住字形。教师出示图1,帮助学生迅速在大脑里将“拌”的形和义联结起来,理解“拌”的意思。由于“拌”字与“拌起嘴来”这个词语看起来似乎关联不大,这时出示生动、形象的图2,通过语言描述“两只小熊用嘴巴你一句,我一句”,从“手拌”迁移到“嘴拌”,再引导学生想象两只小熊会说什么,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拌起嘴来”就是吵架的意思。再相机教学本课的二会字“吵”,由“拌起嘴来”到“吵”,教学过程一气呵成。
三、邀模型出场,建立汉字语义联系
学习不仅要学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还要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模型出场,有利于学生在直观体验中学习汉字,建立汉字字义与语境的联系。
【片段3】
师这只狐狸跑过来干什么呀?
生分奶酪。
师那它是怎么分的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了两半。
师(出示“掰”)小朋友们一起读。
生(齐读)bāi。
师看看“掰”这个字里面有几只手?
生两只手。
师中间是个——生“分”。
师用两只手把东西分开就是——生“掰”。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大块奶酪。(出示奶酪的模型教具)谁来掰?
(学生上台掰奶酪。)
师看!像他这样用两只手把奶酪分开就叫——生掰。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两半块奶酪,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大小不一样的话,我们就说分得(出示生词:不匀)——生不匀。
师哪半块儿大一点儿?
(PPT点红:那半块儿大一点儿。)
生那半块儿大一点儿。
师那半块儿大一点儿,就——生不匀。
《狐狸分奶酪》中的“掰”虽不是生字,却是关键字,概括了狐狸第一次骗取奶酪的情节。课上,教师拿出超级黏土制作的巨型奶酪让学生“掰”,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演示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在掰的过程中体会到“掰”字是用两只手把东西分开,是一个特定动作。动词还原为动作,利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确该词语的使用语境。紧接着,通过观察被掰奶酪的大小不同,学生学习了“不匀”一词,不仅有直观感受,还结合上下文“那半块儿大一点儿”了解了词语的意思,懂得了学习汉字需要结合语境。
总之,低年级识字教学需要“特邀嘉宾”的适时出现,它能缩小儿童和成人之间的逻辑思维差距,将儿童的具体经验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生长点,跨越传统文化和日益发展成熟的文化之间的时空差距,以生动、活泼和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带领儿童徜徉在汉字学习的海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