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文化建设促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2020-01-03张佩和
张佩和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而且,在现阶段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未来人才在具备扎实知识基础的同时更应具有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借助班级管理过程中班级文化建设这一隐形的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与形成。
关键词:小学阶段;德育教育;良好品德;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34-0016-02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 culture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pupils' good morality
ZHANG Peihe (Lijiazhuang school,Yuzhong County,Lanzhou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A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Moreover,in the current era of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future talents should have noble quality and good moral cultivation while having a solid knowledge foundation.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make use of the invisible moral education course of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class management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and formation of students' good moralit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stage;Moral education;Good morality;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1.引言
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班级环境及文化氛围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因此,在现阶段德育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应注重整合多元化的德育教育资源,以此实现高效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升。而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的构建作为一种隐性的德育教育资源,能通过环境氛围的浸润,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积极的进行班级文化的良好构建,并通过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有效的渗透与提升,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
2.班级文化建设在小学生良好品德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道德认知的深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正确道德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只通过道理说教式的课堂讲解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因此,通过班级文化的渗透补充,就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内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实现了学生道德认知的深化。
(2)有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产生。从心理学理论方面来讲,道德情感是人类在后天形成的最为高级的一种情感,是人类道德发展中最为核心的情感因素。而道德情感的生成大多与实践道德行为后产生的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参与程度较低,对于班级中的道德行为及文化氛围具有更加强烈的依赖性。因此,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道德情感。
(3)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作为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集中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正处于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并不完全符合正确的道德规范。而教师通过班级文化的构建,為学生的道德行为制定了一定的规范,使学生能够在班级文化的制约中,自觉的进行自身行为习惯的约束及规范,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3.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的重要策略
第一,积极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意识,实现班级文化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教师作为重要的教学管理者,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协调、管理功能。因此其自身的道德意识及文化素养对于班级文化的构建效果以及学生的德育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应积极的进行自身道德意识及专业素养、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
第二,积极进行班级物质文化的构建,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提供重要的环境载体。在班级文化构建的过程中,物质文化的构建是最为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集中于班级环境及硬件设施的建设,能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发挥重要的渗透、浸润作用。首先,教师应引领学生保持教室环境的干净整洁,为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室是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室环境的优劣会对学生的心理及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一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教室环境卫生的保持。教师应为学生布置明确的清洁任务,不仅应进行教室地面、墙面、桌面的卫生清扫保持,同时还应对教室内的桌椅、装饰物品等进行整齐的摆放,使教室环境一直能保持干净整洁。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同学生一起,树立主人翁意识,对自己的班级环境进行美观、舒适的装饰,如在教室的窗台、讲桌上放置一些绿色植物或花卉,使教室环境更加的美观、温馨,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
成长。其次,教师还应进行德育氛围的营造,为学生的德育渗透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或悬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及班级管理制度等,来对学生的道德意识及道德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名言警句的张贴、具有德育因素黑板报的设计等方式,来强化班级内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积极进行班级制度文化的构建,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制度文化构建是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以制度的形式进行班级文化的强化与保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应积极的进行班级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首先,班主任教师应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指引下,鼓励学生在充分发挥自身管理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积极的参与到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对于班级事务的管理活动具有参与与决策的权利,在进行班级管理制度进行制定的过程中,教师就应采取民主、自主的管理策略,使学生能够自由的进行建议及意见的发表,纷纷为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献言献策,这样不仅增强了班级制度的人文性、民主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进行自觉遵守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道德意识及道德行为的提升。其次,教师还应在班级管理中制定班干部轮流的制度,使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班干部职责的行使,对班级管理事务进行积极地参与,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主人翁意识、集体意识及责任意识,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提升。
第四,积极进行班级精神文化的构建,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氛围。在班级文化体系中,精神文化是最为高阶、最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形态,在班级管理及德育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应积极的通过多元化的具有德育教育因素的班级活动的开展,来进行班级内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以此有效的增强班级的集体凝聚力,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渗透效率,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升。如,教师应每周一组织学生进行升国旗的仪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国旗的深刻寓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班级内的班会活动,设计具有德育意义的教育主题,以主题班会的形式,针对某一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全面的进行德育教育内容的学习与理解,有效的进行学生道德意识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步入社会,通过积极参与多元化的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真实人物、真实事迹的影响,进行德育内涵的深刻认知,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道德意识形成、健全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借助班级管理这一重要的德育教育平台,通过班级文化的构建,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重要的文化载体,以此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积极的进行自身道德意识的提升以及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的构建,使学生在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氛围内,得到有效的德育渗透,实现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旭宁.微文化影响下的班级文化建设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5(04)
[2]周勇. 班級文化评价的“八纲辨证”法[J].教学与管理,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