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策略探寻
2020-01-03王培
王培
摘要:科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反映,是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经过反复的科学抽象而形成的。针对当前农村小学科学概念的教学缺乏科学逻辑性,课堂教学难以入手,学生对科学概念掌握较差的现状,我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课例研究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有效的针对农村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策略:1.探查学生前概念,引发内心冲突。具体方法有问题访谈、引发内心冲突等。2.指导探究活动,构建科学概念。具体方法有情境教学、实验比较、知识联系等3.注重概念应用,检验概念教学成效。具体方法有情境追问、绘画展示、辩论等。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科学概念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借助完整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再让学生应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深化科学概念。让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真正构建科学概念,从而落实科学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针对当前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很多是封闭式的学习,不愿意和同伴共同克服学习困难,分享学习成功的乐趣,失去了合作與交流的机会,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课堂教学难以入手难以入手的现状,我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对农村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作出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
一、探查学生前概念,引发内心冲突
经过多年教学发现,学生不是带着空脑袋进入课堂的,而是有相关的前概念
的。这些前概念有些是正确的,可以成为科学概念,有些是错误的,属于错误概念。错误概念影响学生对新概念的学习,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探查学生头脑里原有的错误概念。农村学生的前概念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缺乏严格的推理和实验验证,有时他们借用表面类似的现象对事物进行解释。科学概念教学应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展开。
策略一:在问题访谈中,发掘错误概念
【案例】《温度与温度计》
教学中,针对温度计液柱受热膨胀现象,请三年级学生作出解释。给5名受访学生每人一根温度计,请每位学生将温度计液泡浸入热水中,大家很快发现液柱上升。老师问:“温度计的液柱为什么会上升呢?”第一名学生说:“因为热胀冷缩。”第二名学生答:“因为有热气进去了液泡,所以液柱上升。”老师问第一名学生:“你说的热胀冷缩是怎么回事?能解释一下吗?”第一名学生说:“和金瑞说的意思差不多,也就是有热气进了液泡,只是说法不同而已。”老师问:热气是指热空气吗?”受访学生七嘴八舌后,给出了一个统一的答案:“热气指热的水蒸气。”老师问:你怎么知道热胀冷缩这个词的?”学生答:“从课外书知道的。”
在教学中,我们有时候会因为学生说出了概念的名词,就以为学生了解了科学概念的本质,事实上后果是严重的。通过问题访谈可以有效的发现学生的错误概念,对我们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十分有效。
策略二:在内心冲突中,打破错误概念
【案例】《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课堂中,在观察了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基础上,学生认为自己对于“溶解”的解释是正确的时候,老师呈现面粉和水的混合物,让学生观察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了。此时,教室里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面粉看不见了,是溶解了;有的认为面粉的颗粒没有消失,没有溶解;还有的认为面粉一部分溶解了一部分没有溶解……
这时学生就对自己对“溶解”的解释产生了一丝疑惑,正是这种怀疑,为“溶解”概念的学习注入强大的动力。其实这种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现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就是认知冲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总是试图用原有认知结构来解释对新内容的理解。我们应该允许学生为自己的前科学概念辩护,当遇到不能解释的现象的时,就会引发认知冲突,打破错误概念,将成为科学概念教学的起始点。
二、指导探究活动,构建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借助科
学探究的方式来实现。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概念的特点,修正前概念,逐步构建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是由一个个活动构成的,活动是建构科学概念的载体。我们在探究活动中要充分考虑活动的形式和学生的学情来设计达成每个活动承载的科学概念。
策略一:采用情境教学,初建科学概念
【案例】《摆的研究》
课堂上,在引导学生研究“摆”时,学生多次测试,发现一个摆在单位时间内的摆动次数是一定的,继而提出了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的研究问题。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摆的次数与摆绳的长短有关。老师出示了两个摆绳一样长、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让学生推测两个摆的快慢情况,当事实告诉学生两个摆绳一样长的摆居然摆动次数不一样时,与原有的认知又发生了矛盾。学生又提出了摆锤长度也会影响摆动次数的预测,并且制定了新的研究方案:准备三个摆绳一样长、摆锤长度不同的摆,分别测试他们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
在概念初建时,我们经常通过创设新的活动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运用了情境教学来开展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从而初建科学概念。
策略二:通过实验比较,完善科学概念
【案例】《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本课教学中,有一个活动是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食盐在水中溶解过程是怎样的,溶解后在水中是如何分布的无法看见。怎么办?最好找一种溶解过程是可以看见的,溶解后分布情况是可以看见的物质做对比,学生观察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中,形象地观察到了高锰酸钾从可见到不可见的过程,水从无色到紫色的过程,扩散后均匀分布的过程。从而学生顺应的理解了食盐、白糖一类物质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后在水中的分布情况。这时,学生头脑中溶解的概念又丰富了一层: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是颗粒变小、变细,慢慢扩散,最后均匀分布在水中。
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建构科学概念教材上出现了很多比较实验,為了更好的完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观察等一系列活动对于科学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时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给他们提供具体的类比实验,把要学习的新概念与学生先前熟悉的概念或事物进行类比,促进学生对新的科学概念的理解。因此,在解读科学概念,设计探究活动过程中,应把握好教材中的对比实验,从而完善科学概念。
策略三:注重知识联系,深化科学概念
【案例】《热是怎样传递的》
本课科学概念的学习是建立在前面固体、液体、气体热胀冷缩的基础之上的,虽然说热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但因为热胀冷缩知识的学习,热已经具有了一种物质性,学生此时关于热胀冷缩的科学理解往往是固体或液体或气体吸收了一种叫热的东西以后,自身的体积发生了膨胀的变化,正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原始认识。同时,教材是通过三个例子来完成知识的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金属传热各向性的特点。通过这种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在实验指导中引导学生,学生所建立起来的关于热的传递的知识就比较完整了。
教学中,我们经常容易忽略解读整个单元的科学大概念,忽略知识的相互联系。如果在科学活动教学中凸显时间的联系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概念的建构有很大帮助。
三、注重概念应用,检验概念教学成效
概念应用是检验学生关于科学概念是否成功建构,也是检验概念教学成效的衡量指标。这种应用不完全是回答科学教学中的问题,更包括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对概念的应用。
策略一:情境追问
【案例】《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在教学的最后,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将雪碧饮料倒入杯中后发现杯壁上出现了许多气泡,于是问学生汽水一倒入杯中发生的现象是化学反应吗?同时有学生提问:胶水使用的时候是液体,干了之后就变成了固态的,这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事实上,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不能简单地用“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来判断,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学生认识到杯壁出现气泡是汽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析出,而胶水的固话其实是因为胶水中的水分蒸发之后发生的聚合反应,才会懂得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通过创设情境来检验学生关于概念的掌握情况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策略二:绘制单元复习提纲
【案例】《溶解》
本单元通过对固体、液体、气体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的观察学习,让学生对溶解的概念形成一个系统的定义,即溶解指物质在水中慢慢扩散,最后均匀分布在水中的过程。为了检测学生对于溶解的概念达成情况,我们在单元复习课前让学回家绘制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形式不限,并于复习课上让学生进行展示讲解。通过这样一种展示自己的形式,很多学生选择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绘制单元复习提纲的形式,充分暴露了学生关于溶解单元学习中认识不深刻的概念,从而为单元复习课提供了方向。
策略三:经验分享
【案例】《油菜花开了》
本课教学前,我让学生提前半个月种植油菜花并写下观察记录以及关于在观
察整株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后,学生基本能解决大部分在学习前的问题,并将学习过程以及收获整理成一篇小短文。为了更好检测学生对油菜花相关科学概念的达成情况,我选取部分四年级学生在下午放学后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十五分钟的关于油菜花的知识讲座,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从他们的准备和经验分享中,部分学生对于整株油菜上包含着油菜一生的各个时期的知识比较模糊,缺乏严密的思维逻辑。
参考文献
[1]张红霞 郁波.国际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3.8
[2]陈嘉映.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J]. 江苏社会科学.2006
[3]韦钰.概念和科学概念[EB/OL].2008.7
[4]郑寅颖.科学方法、科学教学方法之比较及启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