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道人”聂荣臻
2020-01-03王倩
王倩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聂荣臻一生恪尽职守,忠厚淳朴,清正廉洁。作为中共高级领导人,他更是率身垂范,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与家人,从不搞特殊化。毛泽东称赞他说:“聂荣臻是个厚道人!”
一生厚道人稱赞
“厚道”这个评价对于聂荣臻来讲是恰如其分的,从幼时起他便显现出了这种特质。
聂荣臻从小便乐于助人。他8岁起在外公的私塾上学。一天,私塾里来了一个名叫陈善之的新同学。陈善之家中贫困,买不起笔墨纸砚,上学时书袋里空空如也,同学们见状都在暗中嘲笑。第二天,陈善之依旧没有笔墨纸砚,怯怯地从怀中取出了一个粗瓷碟,用来做墨盘。对此,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老师也生气地说:“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菜碟子焉能代宝砚?”见此状况,家境并不富裕的聂荣臻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砚台送给了陈善之。放学路上,聂荣臻一直担心家里人责备自己。他忧心忡忡地走到家门口,看见父亲正送一位愁眉苦脸的老人走出大门,只听见父亲说:“你就放心回去吧,借我的那笔钱就不用再提了。天灾人祸,这是哪一家都难以预料的呀!”那位老人激动不已地对聂父作揖感谢。聂荣臻回家问母亲那位老伯是谁,母亲告诉他,那是刚遭了火灾的唐伯伯。唐伯伯去年借了聂家一笔钱,一直无力偿还,所以“你的父亲才免了他的欠债。穷苦的人要互相帮助,相互扶持才对呀”。这时,聂荣臻坦然告诉母亲自己将砚台送给同学陈善之的事,母亲非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对他赞许有加,告诉儿子“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母亲还告诉聂荣臻,家境贫寒的陈善之能读书是很难得的,叮嘱儿子今后在生活中要多帮助同学,“笔墨纸张可以分些给他用”。
父母的善举在聂荣臻心中播下了善良的种子,也是他日后形成优秀品格的重要因素。聂荣臻10岁时,在一个下雪的早上,准备去外公家读书,出门时遇见了一个要饭的小姑娘。小姑娘衣着十分单薄,瘦弱的身体在寒风中颤抖,看见聂荣臻便向他讨吃的。小姑娘告诉聂荣臻,她的父母都饿死了,家里只有祖母与她相依为命,好几天没吃的了……聂荣臻听到她的经历,十分同情,便把小姑娘接到屋里。当时聂父聂母不在家,他便自己动手给小姑娘热饭菜,并让自己的妹妹找衣服给小姑娘穿。小姑娘吃饱穿暖离开时,聂荣臻还送了一些饭菜和妹妹的衣服让她带走。
聂荣臻在江津中学读书时,有一次学校统一体检,查出聂荣臻班上一个叫桂万年的同学身患肺结核病,学校要求他退学,同学们也都对他避而远之,甚至有同寝室的同学搬离了寝室。只有聂荣臻毫不嫌弃,细心照顾、鼓励他,还为此专门到医院去学习怎么护理病人。在聂荣臻的悉心照顾和鼓励下,桂万年的病逐渐好转,并且可以继续学习了。
学生时代的聂荣臻便是如此忠厚、纯良,后来虽身为军队高级将领,但他不论对上级、对战友或是对下属都是如此。不管做任何事情,总是将“请你”挂在嘴边,从来不颐指气使,摆官架子。他也一直教育后辈要待人厚道、诚恳,要尊重别人。
以身报国未顾家
聂荣臻少小离家,为革命戎马一生,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但却亏欠父母妻女良多。20岁时,他便离开父母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只能以书信的方式对父母尽孝。在离家之时,他告诉父母,自己这次一去,最多三五年便可以与家人团聚。未料想在1922年考入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他由最初的实业救国者转变为“社会革命者”。在给父母的书信中,他说:“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从此,聂荣臻全身心地投入社会革命,无缘再与父母相见。1933年,母亲离世时,聂荣臻正在中央苏区率部参加第四次反“围剿”;1935年父亲离世时,他正在长征路上冲锋陷阵,这也成为他的终身遗憾。
对于妻女也是如此。在晋察冀时期,聂荣臻全身心地投入根据地建设,全然顾不上妻女。他的夫人张瑞华在信中写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荣臻,你是几过家门,也不来看看我,现在你也成大禹啦……”1931年,聂荣臻奉命只身前往中央苏区,留下张瑞华和年仅1岁零3个月的女儿聂力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生活。
1935年,张瑞华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她将女儿寄养在上海的一个穷苦人家中,自己经过10个月的长途跋涉,最终到达陕北。1936年7月的一天,聂荣臻在豫旺堡带团整训,他回到住处看见张瑞华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夫妻俩阔别5年,以为再无相见之日,而今天终于团聚了。3天之后,聂荣臻奉命西进,张瑞华也要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当张瑞华问“啥时候咱们家才能团聚”时,聂荣臻坚定地说,等革命胜利之后,我们就能长久团聚了。
父母离开后,寄居在上海农村的聂力,吃尽了苦头。聂力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干农活,还经常吃不饱,穿不暖。而当时村里人都不知道她的父母是谁,就无情地嘲笑她是天上掉下来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野孩子。最困难的时候,小聂力还出去乞讨,13岁就在日本统治下的上海纱厂里做童工……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聂荣臻才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开始全力寻找聂力的下落。几经波折,聂力终于在1946年4月16日平安到达北平,实现了他们一家离别14年之后的首次团聚(由于分别时为年末,聂荣臻在计算年数时以整年计)。聂荣臻感慨地说:“14年了,我们一家终于团聚了。以后我再也不用看你小时候的那张照片了。”恰好那段时间没有战事,聂荣臻工作较为轻松,他就一直带着聂力到处串门,告诉战友们他的女儿回来了。
艰苦朴素显本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聂荣臻一生之中最繁忙的时候。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有时和毛泽东彻夜长谈,有时同周恩来通宵研究问题。白天他也少有休息,从早上上班开始,办公室里就坐满了等着解决问题的干部。
持续不间断地超负荷运转终于使聂荣臻病倒了。毛泽东指示聂荣臻放下手中的工作,休养一段时间,以恢复健康。当时正值夏季,又没有冰箱,剩饭剩菜容易变质变味。为了聂荣臻的身体健康,厨师不让他吃剩饭剩菜。可是大家都知道,聂荣臻一生勤俭,是不会允许倒掉剩饭剩菜的。怎么办?大家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饭菜放在一个自制的铁皮圆桶中,再将这个圆桶吊入水井中,利用水井的凉气使剩饭剩菜保鲜一段时间。聂荣臻身边的工作人员打趣地称这个铁桶为“土制冰箱”。
聂荣臻晚年时,医疗组成员傅志义给他检查身体。傅志义首次进到他的卧室时,对其中陈设之简朴深表惊讶:“卧室里摆放简单明了,放着一张普通的木床,床上铺的是中间补了补丁的白色床单。真叫人难以置信!床头柜上放的台灯,还是自制的旧台灯。卧室里唯一的大摆件是一个褪了色的双开门衣柜,里面放着聂帅经常换洗的衣物,其中还有他在50年代穿过的旧军装。”
聂荣臻生活简朴,但十分注重军容仪表,即使到了晚年,生病卧床,他也保持衣着整洁、头发不乱。他长期用着一把断了齿的牛角梳。这把梳子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便一直陪伴着他,到了80年代,梳齿断了好几根。一天早上,护士给聂荣臻梳洗时,梳齿又断了一根,护士便想给他换一把新的,但聂荣臻说:“还能继续用嘛,这把梳子跟了我30多年,还很好使的呢!”护士知道聂荣臻一生勤俭,劝说无用,便自己买了一把新的梳子。第二天早上帮他梳头时,聂荣臻发现了,和蔼地对护士说:“艰苦朴素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本色,那梳子还能用,扔了太可惜了嘛,还是用旧的吧!”就这样,这把断齿的梳子陪他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
聂荣臻向来有晚上散步的习惯,晚年时期坐在轮椅上也要让人推着在院子里活动活动。为了方便聂荣臻活动,管理部门在院中安装了3处照明灯。聂荣臻听说这些照明灯是500瓦的,3个灯一小时就要耗电1.5度,便决定每次只开一盏灯。用了几天,他依然觉得一个500瓦的灯也太亮了,是在浪费国家资源,“能看清路就行了,要那么亮干啥”,还是用回了原来的60瓦灯泡。他还一直告诫大家一定要养成“人走灯灭”的好习惯。
有一年北京大旱,为了节约用水,聂荣臻命人将仅有的2台水冷式冷风机拆掉。他还让工作人员暂停给院子里的花草树木浇水。树木不浇水哪行。虽然后来在园林局的要求下,只能恢复浇水,但工人们都被聂荣臻这种时刻为国家节约资源的精神所感动。
正人正己正家风
聂荣臻对自己严格要求,对身边的亲戚朋友也是如此。他从不利用自己的职权为身边的人谋私利。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一天,军委办公厅主任肖向荣对聂荣臻说:“现在很多首长夫人都回来担任首长办公室主任了,可你这里的主任还是范济生,范济生已经到国防科委任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你的办公室就让(张)瑞华同志回来当主任吧!”大家都很认可这一提议,可聂荣臻却一口回绝。他认为,张瑞华(上世纪)30年代起就一直在地方工作,没有在部队工作过,对部队的工作并不了解。并不断地强调:“她不懂军事,回来干什么?”肖向荣只好放弃了这一念头,张瑞华也一直在中组部工作到退休。
1966年,按照国家规定,有关部门给聂荣臻配了一辆红旗轿车。望着这辆崭新的红旗轿车,聂荣臻十分高兴,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感慨中国人终于坐上自己生产的小汽车了!此后,他乘坐这辆轿车多次出席了国事活动和重大会议。但是他从不让家里其他人使用专车,他严肃地对家人说,汽车是属于国家的,只能是办公事用,任何私事都不能用专车。张瑞华在中组部工作,离家较远,上下班总是乘坐公交车。当时的北京公交车人多拥挤,有一次张瑞华在公交车上都被挤倒了。秘书想着不要让张瑞华遭罪,便想让司机接送。聂荣臻知道后坚决反对,严厉地批评说这是在搞特殊化。聂力在师大女附中读书时,一次遇上下雪天,地上的积雪近半尺厚。早上聂力依旧推着自行车去学校,恰好被聂荣臻的秘书碰见,秘书提出用车送聂力去学校,但被她拒绝了,说父亲不让她坐专车,并且让同学看见了影响也不好。但秘书考虑到上学途中路滑危险,就让警卫员锁住自行车并拿走了钥匙。又担心车子在家发动会被聂荣臻发现,就将车推到远处的大街上才发动。聂力无可奈何只得上车,为了避免大家的议论,在离学校还有很远一段路的地方就下车,挽起裤脚走去了学校。
1966年12月,为了主持我国第一枚中程地地导弹发射,还在生病发烧中的聂荣臻带着氧气瓶来到实验基地。基地副司令员张贻祥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让食堂想办法弄来了一只鸡给聂荣臻熬汤补身体。但当张贻祥将鸡汤端到他面前时,聂荣臻当即指示将鸡汤拿走,并对张贻祥提出了严厉批评。在聂荣臻看来,一个领导干部,在困难时期更應该与群众同甘共苦,怎么能搞特殊化呢!他再三指出:“共产党员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注意和群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基地工作人员都十分心疼聂荣臻,但也犟不过他,只能让他和大家一起吃工作餐。
1992年5月14日深夜,聂荣臻与世长辞。他一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所持有的这些革命风范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章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