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存还是毁灭

2020-01-03宠物先生

全国新书目 2020年8期
关键词:创办人幻影本体

宠物先生

[日]法条遥

1982年出生于静冈县烧津市,日本新锐推理作家、悬疑惊悚小说家。大学毕业后专职于创作,经过6年的苦心磨砺,在2010年凭借小说《论同时两所存在的行尸哲学》一鸣惊人,摘取角川书店主办的第17回日本惊悚小说大奖长篇奖(后改名为《二重身》),由此正式踏入作家殿堂。

二重身(Bilocation),非人却化为人形的怪物,邪恶的存在。据说19世纪初,人类便展开了对二重身的研究。潦倒落魄的未成名画家桐村忍,某天在超市因涉嫌使用伪钞被抓,监控清晰地记录了“她”10分钟前确实使用了同一号码的纸币购物,然而她完全没有相关的记忆。赶来调查的刑警加纳隆,出乎意料地相信了忍的话,之后却把她带到了一个神秘场所——“存在另一个自己即Bilocation协会”。

原来在场的会员都深受虚幻之体“二重身”的困扰,二重身的容貌、记忆与本体一模一样,他们会破坏、夺取本体的生活,而且最终目的是要杀掉本体并取而代之。协会成员一个接一个莫名死去,然而没有人能确定,死去的究竟是二重身还是本体。忍在走投无路之下,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

这本《二重身》是法条遥于2010年获得第十七届日本恐怖小说大赏,开始于文坛崭露头角的作品。恐怖小说我读得不多,多是从推理作家跨界而写的作品从而入门,例如绫进行人、贵志祜介等作家,爱伦·坡这个开山笔祖自然也是,因为他们的恐怖和推理可以说系出同源,只是日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恐怖” ( Horror)当然也有许多分支,《13号星期五》的血腥虐杀是一类,《七夜怪谈》的诡谲、紧迫气氛与无来由的恶意侵袭是一类,《大逃杀》描写人在残酷的非日常情境之心理又是一类。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在故事接近结尾处营造逆转,让读者感受到“原来前面描述有如此可怕的意义”之类型(也因此一些恐怖小说会用上叙诡,但也不是必备)。当然这些分支彼此并不冲突,你可能能找到一部混搭作品,或多或少都搭载上述元素。

有别于“惊悚” (Thriller) -类,恐怖小说是含有非现实或超自然要素的,这本《二重身》也有如此设定:拥有“二重身”(Bilocation)症状的人会不时在附近分离出一个幻影,这个幻影大家都看得见,且保有本体的记忆,并持有本体当下附着的一切小型对象(衣服、配件、口袋中的文具之类,这些自然也是幻影),也能与四周的人物互动,但不会意识到自己是“二重身”(亦即与本体意识相同,认为自己也是本体)。因为“二重身”只能出现在本体附近,一旦与本体距离拉开便会消失,但本体附近有可能出现新的二重身。

常读文学作品的人看到这设定应会联想到doppelganger(自身像幻觉)这个词,芥川龙之介曾苦于这种现象,也多次在其短篇中提及。本作的“二重身”概念与doppelganger有些许差异,例如互动性、延续性,以及“二重身”并不如同doppelganger象征着死亡这点。或许可说法条遥参考了这个现象并加以调整,以作为恐怖氛围与情节转折的素材。

见到这设定时,我便猜想作者会不会用上某种手法(如果是对推理结构敏锐的读者,应该都会想到),为避免剧透就不说那是什么。然而不管作者使用与否,那顶多就是阅读体验的一个额外加分项目(当然对于没猜着的读者,这加分或许还挺多的就是了),撇开这点不谈,这样的超现实设定本身就隐含着一个巨大的命题:To be or not to be。

各位可以想象一下,倘若自己遇上“二重身”现象,会对分身幻影抱着怎样的感觉?可能多是疑惑、害怕,极少会有带着好奇心,甚至想要亲近他们的。无论初始情感为何,生活上必定会产生巨变——毕竟别人认为你干下的事,自己竟没有任何记忆,后来才发现那是分身做的——若这类事屡次发生,人要不感到崩溃才怪,唯一不受影响的,大概只有离群索居、毫不与人往来的人吧。

因此,书中有着“存在另一个自己即Bilocation协会”这样一个名称冗长且怪异的组织,目的便是拯救那些遭遇“二重身”现象的受害者而组成的自救团体。协会里除了女主角忍,还有其他数名成员,他们因为生活上屡次发生的麻烦,都对分身产生一定的厌恶感。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该怎么处置自己的分身?成员们最初达成的共识,是要“杀害”分身以杜绝后患。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或只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手段?

经常有许多恐怖或惊悚小说,去探讨“单一个体分裂”的世界观,上述本作角色们面对自我与分身的存在性问题,严格来说与这些作品相去不远,或许设定细节不同,主题仍是一致的。就拿已经被用烂的题材“人格解离症” (旧称多重人格)来说好了,贵志祜介《第13个人格ISOLA》(简体版译为《第十三种人格的恐怖》)最终还是得面临如何处理其他人格的问题。以心理治疗实务来看,“将所有人格统合为一”貌似最好,知名传记作品《24个比利》也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诚然,以虛构的“二重身”世界观构筑的本作,作者必然会增添其“统合”的困难度。杀害分身不成,无法融合的话又怎么办?当故事进入中后段时,我们可以见到书中角色们开始有了各自的抉择,也都迈向自身结局——生存,抑或毁灭。生存下来的,或多或少也做了牺牲与妥协。

在部分成员死去的当下,女主角开始对协会的意义存疑,进而对创办人饭冢展开调查,过程中出现的一连串线索与伏笔,都在最后汇聚成一线,揭示了组织内幕与创办人的过去。诡谲悬疑的氛围,搭配被隐瞒的巨大真相——这正是我最喜欢的恐怖小说模式,后期逆转的设计甚至更接近“推理”多些。

有两点不得不提:一是我前头提到,因“二重身”设定而联想到的某种手法。这手法作者的确是用了,但一些细节我倒是没想到,可说仅猜中其一,未得出其二。剧情中执行该手法的某项设计令我想起绫进行人的一部作品,搭配其二重身的设定,也算玩出了新意。

第二点是创办人饭冢的过去,这不仅是推理小说中的“动机”揭示,更是连结到女主角自身境遇的绝妙对照,而这样的对照一直延续到故事最后一幕,成为当女主角必须作出重大抉择时,情绪的能量来源。我相信一路看下来的读者,应该很能理解她的心境,却也会为她的决定深深叹息。

而当我扪心自问:如果是我,是否会走上不同的路?在我脑中的确有别的解决方案,也“看似”更理性,但谁能保证那就是最佳解呢?视情况而定,也有可能更好或更糟。

正如同我们熟知的那句《哈姆雷特》名言: “To be or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猜你喜欢

创办人幻影本体
眼睛是“本体”
The Lego Ninjago Movie乐高幻影忍者大电影
幻影游船
Light Whisper
古希腊学园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歌在顶梢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苹果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