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浯溪遗迹的艺术和思想价值
2020-01-03周贤斌
摘要:祁阳浯溪碑林是我国南方最大的露天石刻群,有历代石刻500余方,可谓是一处“满山皆诗”的文化奇观。浯溪因元结而得名,同时,元结携母亲居于浯溪,为母亲守孝于浯溪,刻《大唐中兴颂》于浯溪。不得不说,浯溪亦是元结孝道和爱国精神的物质载体。时至今日,元结浯溪遗迹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关键词:元结 浯溪碑林 艺术价值 思想价值
一、元结与浯溪
元结字次山,河南鲁山人,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及古文运动先驱。元结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在元结任道州刺史之前,道州人民已经在西原蛮的骚扰下困苦不堪,纷纷逃难出走,以致道州原来4万余户人家不满4000。元结到任后,对饱经战乱的道州人民深感同情,作《舂陵行》及《贼退示官吏》二首写尽百姓生活疾苦,并为道州百姓上书申请减免赋税,忧民爱民之情尽显于纸上。道州在元结的治理下“流亡归者万余”。元结亦受到百姓深深爱戴,百姓为之立生祠以祀之。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赞其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官良吏之目。”“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1]2359对元结的政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大唐中興颂》则是元结文学创作的高峰。容迈在《容斋随笔》中评价元结《大唐中兴颂》说:“次山《中兴颂》与日月争光。”[9]186杨慎更是在《升庵诗话》中直言:“元次山集凡十一卷,《大唐中兴颂》一篇,足名世矣。”[10]663这显然是把《大唐中兴颂》放在了元结所有作品中的首位。元结的《大唐中兴颂》在文学上也的确激起了一些波澜。《四库全书总目·订补浯溪集二卷》中载:“浯溪在祁阳县南五里,为唐道州刺史元结故迹。结所撰《中兴颂》,颜真卿书者,即摩崖刻溪上。故后来题咏考证,相续日繁。”[11]1748对元结《大唐中兴颂》的讨论在宋时便开始了。黄庭坚在《书摩崖碑后》中对元结《大唐中兴颂》的创作主题做了如下的论述:“臣结舂陵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安知臣忠痛至骨,后世但赏琼琚词。”[6]478黄庭坚认为《大唐中兴颂》并非颂德的琼琚词,而是忠臣的痛骨之作,元结使用春秋笔法指责了君主的不德不孝。在此之后,对《大唐中兴颂》主题的探讨一直持续不断,李清照、张耒、潘大临、范成大直至清代的何绍基、邓显鹤都参与其中,或谓其为颂德之作,或谓其为暗讽之作,并形成了一批以此为话题的文学作品。
由此可见,元结浯溪遗迹在文学上亦有其地位。一方面,元结创造了浯溪的文学审美意象,为后世一大批的浯溪诗歌创作开了先河。另一方面,元结的《大唐中兴颂》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创作话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元结的浯溪遗迹及其相关的文学作品可谓是内涵丰富,是值得发掘和研究的文学宝库。
三、元结浯溪遗迹的思想价值
元结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可谓严格。别人告诉元结要与时合流,争名夺利,求位谄媚,元结作《自箴》对自己进行勉励,其诗曰:“不能此为,乃吾之心;反君此言,我自作箴。与时仁让,人不汝上;处世清介,人不汝害。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终身如此,可谓君子。”[3]36那么元结与时不同的道德追求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什么呢?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爱国,二是孝道。而这两点又都在浯溪得以体现。
(一)元结浯溪遗迹的爱国思想价值
清康熙十九年(1680)的《祁阳县志》对元结及颜真卿有如下称赞:“元公结、颜公真卿,忠君爱国,情见乎文字”。[12]125元结是一名实干家,元结的爱国之情,见乎文字,但是不止于文字,在实际行动上元结也践行着其爱国精神。元结早年习静于商余山,过着教书养性、与世无争的生活。逢安史之乱起,元结之父元延祖告诫元结说:“而曹逢世多故,不得自安山林,勉树名节,无近羞辱。” [13]4681在个人与国家的利益抉择之间,元结听从父亲的教导,选择了后者。元结放弃了原本安定的生活,转而成为一名武将,征讨叛贼,收复城池。《新唐书?元结传》记述了元结的功绩,称其“屯泌阳守险,全十五城”又“身谕蛮豪,绥定八州”。[13]4681由此看来,颜真卿为元结墓表所书“次山斌斌,王之烬臣”,其言不虚。
《大唐中兴颂》是元结忠君爱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元结同时期所作的《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两篇作品,读来让人心生沉闷,如临其境,深感悲怆。而《大唐中兴颂》却与此类风格不太相似。明代安磐在《颐山诗话》中称其“宏阔典雅”。《大唐中兴颂》三句一韵,节奏明快,确无低沉抑郁之词。这种风格上的差异与《大唐中兴颂》的创作背景是分不开的。《大唐中兴颂》一文记述了安史之乱的始末。元结因安史之乱而出仕,又在安史之乱中为国出力,鞠躬尽瘁。安史之乱稍定,元结兴奋、喜悦的心情自然不言而喻,于是便创作了《大唐中兴颂》这一篇千古奇文。在文中,元结一方面斥责“孽臣奸骄,为昏为妖”;一方面又肯定“储皇抚戎,荡攘群凶”。尽管对于《大唐中兴颂》的主题的讨论,历代不同的人各执一词,但都无法否定元结的《大唐中兴颂》是以爱国为前提、以心系国事为出发点而创作的。
元结上书进言,为治理国家献计献策,又驰骋沙场,为国家安定身先士卒,可谓是忠君爱国的名臣。元结将其所经历的家国动乱写成《大唐中兴颂》,刻于浯溪之石,其爱国精神亦随之千古不朽,成为一片照见历史的明镜。祁阳的浯溪公园现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若能对元结的爱国精神加以发掘,浯溪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也将更加丰富。
(二)元结浯溪遗迹的孝德思想价值
中国自古便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孝文化”是维系中国家庭、社会的一条纽带,历代都受到人们的推崇。元结更是注重孝道精神。元结在道州将一处小泉命名为“涍泉”,并作铭文对当时不重孝道的社会风气进行规劝,呼吁人们不忘圣教,孝顺父母,其铭曰:“沄沄涍泉,流清源深。堪劝人子,奉亲之心。时世相薄,而日忘圣教。欲将斯泉,禆助纯孝。” [3]40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在孝道的践行上,元结亦有其举动。在为官任职期间,无论走到哪里,元结都把母亲带在身边,侍奉汤药。元结在道州政绩卓越,因而受到皇帝提拔,“转容府都督兼侍御史本管经略使”。 [13]4681但此时,元结却做出了异于常人的举动,在即将升官晋爵之时,元结上表请求退隐、辞去官职。辞官的理由元结在《让容州表》中做了情真意切的陈述:“臣实一身奉养老母,医药饮食非臣不喜,臣暂违背离则忧悸成疾。”“臣欲扶持版舆南之合浦,则老母气力难于远行。”[3] 79元结不忍离老母而去,又不愿让老母随自己漂泊劳顿,最终只能选择辞官奉母。在母亲病逝后,元结又作《再让容州表》,请求辞官为母守制。在得到皇帝允许后,元结返回浯溪为母守孝三年。拳拳孝心,感人至深。在元结离开浯溪40多年后,元结季子元友让再到浯溪,念及儿时旧事,游父亲遗迹,顿感悲凉,作诗曰:“昔到才三岁,今来鬓已苍。剥苔看篆字,薙草觅书堂。引客登台上,呼童扫树旁。石渠疏拥水,门径斸丛篁。田地潜更主,林园尽废荒。悲凉问耆耋,疆界指垂杨。”[1]2881并拿出所有积蓄修整父亲元结的浯溪故迹,以寄托对父亲的思念。韦词为之作《修浯溪记》以记之。年代虽异,而孝道精神却在浯溪传承不变。
元结在浯溪赡养老母,为母守孝,其孝心、孝行都在此得到彰显。在当今社會,孝道依然是我们大力弘扬、倡导的价值观。发掘元结浯溪遗迹的孝德内涵,让孝德故事和精神感染更多的人,既能让元结浯溪遗迹的当代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扬,也是一件有益于社会的善举。
元结在浯溪留下了大量遗迹,使浯溪成为一座书法和文学的天然博物馆。时至今日,浯溪碑林依然能在爱国教育、孝德教育等方面发挥其多维的价值,为后人提供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恰如清康熙十九年(1680)《祁阳县志》所评价:“次山文学、政事开三吾风气之先,祁人士俎豆而尸祝之,千年于兹,宁忍使诗简、酒瓢泛泛然,以飘风视之乎?”[12]309
参考文献:
[1][清]彭定球,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唐]元结.元次山集版本四种[M].胡娟,肖献军,整理.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
[4][清]王士祯.浯溪考[M].清康熙年间刻本.
[5] 桂多荪.浯溪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6][宋]黄庭坚.山谷诗集注[M].[宋]任渊,等注,黄宝华,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校注[M].赵贞信,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8][清]邓显鹤.南村草堂诗钞[M].弘征,校.长沙:岳麓书社,2008.
[9][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明]杨慎.升庵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清]永瑢,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清]刘道著,等修.康熙十九年祁阳县志校注[M].杨金砖,等校.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13][宋]宋祁,欧阳修,等编.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元结浯溪遗迹考证、重构与开发”(项目编号:S201910551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贤斌,男,本科,湖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地域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