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剧本与现场演出的关系
2020-01-03卢忠
摘要:本文通过将戏剧剧本与相关文学艺术形式的展示方式做对比,解释其艺术样式的特殊性;把这种特殊性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感同身受的行为常识建立同理性關联,展示其与现场演出的关系,帮助艺术管理者选择和施行在戏剧创作阶段的合理支持方式。
关键词:戏剧剧本 演出 艺术管理 判断
剧本被看成演出创作的蓝本,是戏剧创作所依赖的基础,是一种被广为认知并接受的说法(有些现代流派的戏剧例外)。这往往才是剧本存在的根本目的,即剧本为演出而作。至于演出后,流传于广大读者之间作为一种与诗歌、小说、散文等并列的文学体裁,或许可以被看成戏剧演出之后的副产品。我们不妨拿一个跟我们接近的生活中的例子做比较,以便于理解。
一、菜谱与剧本的比较
可依赖的菜谱中记述的菜肴要经过厨师们在厨房的烹炒煎炸等多道工序,对火候、食材的不断操作及动态调整才有可能呈现出佳肴;我们所见的剧本同样必须经过创作团队在排练场、剧场的长时间反复打磨,去粗留精才有可能变成演出。经比较我们不难理解:戏剧剧本变为演出的漫长过程,是创作团队不断尝试各种艺术处理手段、探索多种艺术形式最佳组合的艰难过程,也是剧本在面对不同的演员、对创作的不同理解的适应性调整、改变及升华的过程(这是找不到与最终演出剧本完全一致的文学剧本的原因之一)。
很多编剧会诧异——最终的演出为什么会与最初的台本效果大相径庭?很多戏剧工作者往往也会发现,同一剧本,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创作团队,乃至由不同的观众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效果。剧本变成演出,是酿酒一般的艺术创作、升华过程。
二、创制菜谱与原创剧本
菜谱多为佳肴反复呈现确认后的工序记录,以便于其他大厨们如法炮制。除去一些广泛流传的美食做法,创制菜肴的难度我们都能理解,它往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潜心经营或者是灵光一现的妙手偶得,而一旦成功被食客所接受,往往会成为大厨的“看家本领”“不传之秘”。剧本的创作同样如此,不仅文字创作阶段艰难,在由文字变为演出的过程中更存在多工种、多艺术门类乃长管理流程的碰撞交流,这个艰难的创作阶段一般被简称为“二度创作”。经过这样的艰难过程后呈现出的演出能否被普通读者所接受依然存疑,这其中失败的概率十之八九。只有经过演出检验,剧本才能像我们常看见的“菜谱”一样,才有可能在经过授权的前提下出版,如其他文学样式般为读者阅读。至此剧本创制过程才结束,我们普通读者所能够看到的剧本大多是这个阶段的最终成品。
三、原创剧本及审读
当深刻理解了剧本,尤其是原创剧本与诗歌、小说等其他类文学样式的服务目的及原创剧本至演出的漫长生产过程,审读才会有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
剧本是为演出而作,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直接面对读者。它更不是秘书写的报告,报告的审读是面对听众的最后一道关口,是终点。因此,人们需要对报告的措辞、格式进行字斟句酌。而文学剧本是起点,它在最终成为演出之前需要漫长的调整过程,有文字转化为舞台形象的巨大变化,有创作者舞台处理的反复。看剧本文字的《丑小鸭》很难有阅读上的满足,人们很难想象它最终成长为美丽的白天鹅的模样。
二度创作的艰巨过程往往会决定一台演出的成败,像是一棵幼苗在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土壤、空气、阳光、养分、园丁对它的重要性。文本在这个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过多,要参与创作的艺术形态,比如美术、造型、空间、音乐等过多,需要有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及戏剧经验来补充文字所不能体现的各种艺术空间,文字最终才能变成演出。这个漫长的过程也给予了艺术管理者充足的空间与大量的时间,在剧本变为演出的过程中进行纠偏,比如在片段联排的审查、粗排成型的审查、细排过后的审查、合成之后的审查、彩排之后的审查,演出审查等阶段。
四、艺术管理者的态度及方式
艺术管理者的态度及方式常常决定一部作品的成败。作品在产生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是严苛的评判,还是养分充足的呵护,一定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管理者严苛的态度有很多原因,其中不能深刻地理解其生产过程是我们所常见的。一旦明白作品产生过程的艰难,就会明白呵护作品创作所能产生的助力。
那么,有没有相对有效的方式能够帮助作品成长呢?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在作品成长阶段,资金、时间的不断供给。但即使如此也未必能创造出好的作品,这也是艺术创作本身的不确定性使然。而相对合理的方式就是把创作的部分交给艺术家,让艺术家去完成作品的生产,管理者不用去关注细节,只要在宏观层面上纠偏即可。
而纠偏的过程存在于创作的各个过程:在排练场立戏的时候、联排的时候、演出的时候,这时的艺术管理者可以作为观众去观看。这时的看就与审阅剧本不同,更直接、鲜活、快捷,也更容易形成直观的判断,往往这时的建议会更准确,对业务工作也更有说服力。我们要牢牢记住的一点是:剧本是为演出而产生的。
(作者简介:卢忠,男,本科,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创研室,国家二级舞美设计,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