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中俄经贸高质量发展:基于产业链构建视角

2020-01-03杨文兰陈迁影

国际贸易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俄两国贸易

杨文兰 陈迁影

自十九大以来,高质量发展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航标,也是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的行动指南。随着“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中俄贸易高质量发展也进入务实合作层面。2019年6月5日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中国商务部与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共同签署了《关于促进双边贸易高质量发展备忘录》,9月16-18日中俄总理第24次定期会晤上,两部委又共同签署《关于编制〈至2024年中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的联合声明》,为中俄两国贸易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但贸易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其不仅要求有稳定的贸易规模、合理的贸易结构、均衡协调及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还需培育新业态,从而增添贸易发展新动能、拓展贸易发展新空间等。而纵观中俄经贸发展的现实,双边贸易规模波动性较大、相互投资依存度较低、贸易结构低度化问题突出,对中俄经贸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制约。未来,中俄两国经贸高质量发展需要探索新的路径、寻找新的方法。

一、当前中俄经贸关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俄两国经贸关系源远流长,但受历史、地缘、政治等多因素影响,两国经贸关系经历了“蜜月期”“冷冻期”,目前进入“最正确的时期”。但从中俄两国经贸发展的现实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与中俄经贸高质量发展内涵严重不符。

(一)双边贸易规模波动性较大

回顾中俄经贸发展的历程:20世纪90年代中俄双边贸易不足百亿美元,2001年首次突破百亿美元,为106.7亿美元;2008年突破500亿美元,为569.1亿美元;2018年突破千亿美元,达到了1068.9亿美元。虽然中俄贸易额整体上呈现增长态势,但从中俄贸易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并没有呈现出一个稳定发展的态势,而是波动比较大(见图1)。

图1 1996—2018年中俄贸易规模及发展趋势图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

从1991年俄罗斯转轨开始,中俄间的政治关系是稳步推进的,双方边界清晰,没有领土纷争,显然良好的政治关系是有助于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都对中俄经贸关系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表现为每次危机过后中俄双边贸易规模均会下降。比如,1998年中俄贸易规模由1997年的61.2亿美元下降到54.8亿美元;2009年中俄贸易规模由2008年的569.1亿美元下降到387.9亿美元。深度剖析,会发现每次危机都会使能源价格大幅下跌,下降的能源价格不仅影响了俄罗斯经济发展,也使中俄贸易规模大幅下滑。

(二)两国相互投资依存度低

中俄两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极具地缘特性。欧洲和国际避税地一直是俄罗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和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受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影响,来自西方国家的资本处于下降的态势,但依然没有撼动欧洲在俄罗斯的投资地位。截至2017年年底(1)由于俄罗斯统计署统计滞后性,笔者只找到截至2017年年底俄罗斯外资存量的相关数据。俄罗斯外资存量为5352亿美元,其中外商累计投资的国别分布如下:塞浦路斯(1749.85亿美元,占比32.7%)、卢森堡(541.38亿美元,占比10.1%)、荷兰(472.24亿美元,占比8.8%)、百慕大(320.76亿美元,占比6.0%)、爱尔兰(313.59亿美元,占比5.9%)、巴哈马(258.52亿美元,占比4.8%)、英国(195.79亿美元,占比3.7%)、德国(187.78亿美元,占比3.5%)、新加坡(161.51亿美元,占比3.0%)、法国(155.84亿美元,占比0.29%)。相反,中国从来都不是俄罗斯主要投资来源地,俄罗斯也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国,双方相互投资依存度较低。

1.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

俄罗斯对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态度不积极,中国对俄罗斯几次大的投资项目的成功实施都是俄罗斯陷入“困境”时才取得突破的。比如2009年中俄两国石油换贷款项目及目前正在实施的亚马尔项目均是如此,这说明了中国于俄罗斯而言不是首选,而是备选。受乌克兰危机事件及欧美国家撤资的影响,2015年是近年来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的分水岭,因为在这一年,无论存量还是流量均达到了历史最高值。从流量来看,由2014年的6.34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29.61亿美元,增加了3.67倍;从存量来看,由2014年的86.954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40.2亿美元,增加了61.2%(见图2)。但2016—2018年中国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流量不断下降。2018年,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流量已低于10亿美元,下降至7.25亿美元。而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存量在2016年短暂下降后便呈现小幅上升趋势。虽然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上升幅度较小。截至2018年年末,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存量仅为142.1亿美元,相较于2017年仅上升了2.4%。

图2 2006—2018年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流量及存量数据来源:2006—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占中国总对外直接投资比重来看,无论存量还是流量均比较低,最高年份是2015年,流量占比仅为2.51%,而存量占比仅为1.28%(见图3)。从数据结果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也存在“天花板效应”,虽然乌克兰危机为中国投资俄罗斯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但目前中国难以成为对俄罗斯投资的主力。究其原因,学者曲文轶、苏兆荣(2018)认为是一些结构性因素发挥着更为主要的作用。

图3 2006—2018年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占中国直接投资比重数据来源:2006—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俄罗斯对中国的投资

虽然中国已连续20年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但俄罗斯也从来没有进入中国主要引资国家和地区的行列,相反俄罗斯对中国直接投资规模非常小,且占比低。从1997—2018年数据来看(见图4),俄罗斯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超过亿美元的年份只有2004年,但也仅为1.26亿美元,其余年份均未超过。

图4 1997—2018年俄罗斯对中国直接投资流量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投资是进入世界市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中俄两国相互投资额低,不仅影响了中俄两国相互嵌入对方产业的能力,制约了中俄产业深度合作,也影响了中俄两国贸易质与量的提升。

从俄罗斯对中国直接投资额占中国利用外贸总额的比重看(见图5),占比最高的年份也是2004年,为0.21%,最低年份为2015年,占比仅为0.01%,体现了中俄双方投资相互依存度较低。

图5 1997—2018年俄罗斯对中国直接投资额占中国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流量)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三)双方贸易地位不对等

从理论上讲,中俄双方良好的地缘关系、稳定的政治关系理应成为贸易发展的基础,但从贸易发展的事实来看,双方具有不对等的贸易地位。

1.中国在俄罗斯的贸易地位

回顾俄罗斯对外经贸关系发展的历史,其对外经贸关系构建极具地缘及政治特性。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苏联以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为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1950年时占苏联贸易总额的58%,到1980年时苏联与经互会国间的贸易仍然占其贸易总额的49%;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苏联与欧共体贸易比重显著提高,到1991年时苏联与欧共体贸易额占比已达到42.5%;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转轨,日益恶化的地缘关系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俄罗斯陷入经济大衰退,俄罗斯将欧盟作为其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由此使俄罗斯与欧盟经贸关系全面提升,到2007年,俄罗斯与欧盟的贸易额占俄罗斯贸易总额的51.4%;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及俄罗斯与西方国家政治关系恶化,俄罗斯再一次调整其对外关系,其中与中国关系成为俄罗斯优先发展方向,由此中俄两国经贸关系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1—2018年间,中国一直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2018年俄罗斯全年完成贸易额6871.2亿美元,其中中俄两国贸易额1068.9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15.56%。

2.俄罗斯在中国的贸易地位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演变为中俄关系。历经近30年的发展,中俄关系已由1992年的“互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当前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政治关系稳步提升,但良好的政治关系并没有带来经贸关系大幅提升。目前,如果从能源贸易来看,俄罗斯在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从贸易额看,俄罗斯于中国而言其贸易地位远比不上欧盟、美国、东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俄罗斯在中国勉强能进入前十大贸易伙伴。2011—2018年间,有6年俄罗斯进入了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最好的排名为第9位,2015年和2017年被挤出了前10位。不仅如此,中俄贸易额在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比较低。以2018年为例,中国全年完成贸易额30.5万亿元。其中,中俄两国完成贸易额7075.5亿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3%,俄罗斯是中国的第10大贸易伙伴。

(四)双边贸易结构欠优

当前,中国整体对外贸易结构日益优化,但中俄间贸易低度化特征明显。虽然现有贸易结构充分反映了中俄两国的产业优势,但低度化的贸易结构并不符合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急需优化贸易结构。

1.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

俄罗斯是世界能源富集国,中国是世界能源需求大国,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最大类产品就是能源资源。以2018年为例,俄罗斯全年对中国出口矿产品427.1亿美元,占俄罗斯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7.9%,其中能源矿物燃料、矿物油及沥青等能源类产品占比为73.5%,凸显了能源贸易在两国中的特殊地位。而附加值较高的项目占比较低,比如机电产品占比为2.9%,运输设备占比仅为0.1%。

2.俄罗斯自中国进口的商品结构

从2018年数据来看,虽然俄罗斯自中国进口机电产品金额最大,达到264.5亿美元,占俄罗斯自中国进口的50.7%,但这一比例低于2018年中国整体机电产品出口占比58.8%的份额。相反,自中国进口的纺织、服装、鞋类、伞、玩具、家具及箱包等七类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占比约为22%,高于中国这七类产品出口占比19%的份额。特别是俄罗斯自中国进口的家具、玩具及杂项产品占俄罗斯该产品总进口量的47.9%,鞋靴、伞等轻工业产品占俄罗斯该类产品总进口量的53.9%。而资本技术密集型较高的产品,比如运输设备,2018年自中国进口总额为22.06亿美元,占俄罗斯该产品总进口额比重仅为8.6%。而同期,该产品俄罗斯自日本进口占比为16.4%,自德国进口占比为15.2%,远高于自中国进口的占比。

(五)两国中间产品贸易占比低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世界市场上中间产品及零部件贸易占比越来越高,不仅成为世界市场上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国家间经贸关系相互依存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从世界整体来看,目前货物贸易中70%是中间产品贸易,30%是制成品,而中俄间贸易结构正好相反。

以2018年为例,中国出口俄罗斯的中间产品占比为35.02%,自俄罗斯进口中间产品占比为24.87%,其余为初级产品和最终产品(见表1)。中间产品贸易占比低,不仅降低了中俄双方贸易发展的相互依存度,也会使中俄双边贸易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松散性和脆弱性,比如中俄间贸易规模极易受到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也易受到贸易伙伴国竞争压力导致贸易转向的影响。因此,利用两国的要素、产业等互补性的条件,构建产业链,加强中俄产业合作,提升两国中间产品的贸易量,当是双方经贸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表1 1999—2018年中国与俄罗斯贸易商品构成 单位:%

二、中俄产业链构建的基础和条件

产业链是基于产业上游到下游,各相关环节有机结合而形成的链条。从中俄两国要素禀赋差异性、产业结构互补性及经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中俄两国已具备完全的条件去构建产业链。

(一)要素禀赋差异性是中俄两国产业链构建的基础

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禀赋既有自然禀赋,也有后天的积累。从中俄两国要素禀赋总体情况来看,两国均存在巨大的差异。从自然禀赋来看。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能矿资源。目前,俄罗斯天然气已探明储量4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储量的21%;石油储量252亿吨,占世界储量的5%;煤炭储量157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铁矿储量650亿吨,约占世界储量的40%,居世界第一位;还有其他众多能矿资源,比如铝、铀、黄金、锡、铜等均居世界前列。反观中国,人口众多,多种资源严重不足。目前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世界重要的粮食进口国及木材进口国,能源资源不足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从后天积累来看,中俄两国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积累起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但与俄罗斯相比,中国在许多方面还有差距。特别是在基础学科方面,中国远落后于俄罗斯。一直以来俄罗斯特别注重基础学科的发展,在微电子、高温热导等方面领先中国。正是要素禀赋的差异性,奠定了两国产业合作的基础。

(二)产业结构互补性是中俄两国产业链构建的前提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及东欧国家引进技术对我国进行产业布局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俄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也造就了今天两国产业发展的不同格局。

一直以来俄罗斯非常重视重工业发展,忽略轻工业的发展。但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因疲于应对体制转轨而导致经济下滑,尚未有精力去改变苏联时期的产业发展模式,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俄罗斯而言更是“雪上加霜”。2000年3月26日普京执政后在国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惩治寡头,收归国有资产,在国内赢得了民心。得益于能源资源的高价格,俄罗斯经济获得空前发展。但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能源价格下滑,再次让俄罗斯体会到了畸形产业结构带来的弊端,特别是2014年因俄乌关系恶化,俄罗斯遭遇西方国家的多轮经济制裁,除了融资渠道和投资项目受到限制之外,对西方依赖程度超过70%的机械、设备、配件、技术等也遭到禁运。为应对西方经济制裁、挽救经济困局,俄罗斯推出了进口替代战略。该战略的实施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从其内部产业结构来看,其结构不合理性依然存在,比如经济发展的能源性特征突出、产业链不健全等。

相对于俄罗斯而言,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技术引进形式对产业发展进行全面布局,已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虽然随后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延缓了中国产业的发展。但1978年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产业发展的现实,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抓住国际产业第三次转移的机会,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大力发展纺织行业,奠定了我国在轻纺行业的国际地位。80年代末,机电行业全面开放,中国依托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加工贸易的形式成功嵌入国际产业链中,虽然在产业链的位置不太理想,但却大大促进了中国机电产业的发展,到1995年机电产品已成为中国最大类出口产品并延续至今。根据中国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2015年中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成为新时期我国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

从中俄两国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两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长达70年的发展中,由于两国选取的不同的发展道路,使中俄两国具有不同的产业发展优势。俄罗斯产业链虽不完整,但其基础领域研究国际领先,国防行业、冶金行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而这恰是中国欠缺的,是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过程中必须要发展的行业。因此,中俄双方应基于彼此的产业优势努力实现产业互嵌,促进彼此产业发展,提升两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共同应对美欧国家对中俄的打压。

(三)经贸高质量发展是两国产业链构建的内在要求

2019年11月1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10个方面提出了34条对策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夯实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强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贸易与产业互动,推进产业国际化进程。这一指导意见再一次强调了产业合作对两国贸易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从中俄两国贸易发展的现实来看,显然产业合作还远远不够。

以中俄能源行业合作为例,两国互补性比较强,俄罗斯能源富集,中国消费市场广阔,而且中国的资金、技术及制造业能力也是俄罗斯能源资源勘探、开采、通道布局及发展冶炼产业所急需的,以“大资源对接大市场”理应是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合作的理想模式。但多年来,这种合理模式因为俄罗斯的种种顾虑而被延滞,直到2014年俄罗斯因克里米亚问题遭受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才为中俄两国能源领域全产业链的合作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而亚马尔项目成功实施即是对中俄能源全产业链合作意义最好的证明。

从中俄两国产业国际化发展及在全球产业链嵌入的现实来看,也同样使两国产业对接与合作成为必要。我国是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环节即组装环节的,该环节不仅是利润最低点,也是最容易被替代的环节,只有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才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制高点。而俄罗斯多年来发展主要是依靠能源资源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同样具有不利的地位。因此,顺应经贸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加强产业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避免不断被边缘化的风险,这不仅是推动中俄经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也是经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抓手。

三、中俄产业链构建的方略

在研究中俄经贸关系的文献中,许多学者对中俄产业合作及中间产品贸易的意义进行过论述。比如中国社科院徐坡岭教授(2018)在分析中俄贸易合作天花板及成长空间时,就提出了中间产品贸易是未来中俄贸易重要的成长空间,通过深化两国的产业分工合作和战略领域的技术创新合作,提升中俄经贸合作的质量。基于中俄两国产业发展的特征,中俄两国在能源、高端制造业、农业、教育、旅游等领域完全具备产业合作及搭建产业链条件,但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本文以中俄两国最具传统的能源领域为例,以“资源+通道+市场”模式,构建“俄罗斯主导、中国嵌入,中俄共同主导、相互嵌入,中国主导、俄罗斯嵌入”的产业链,实现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全产业链的合作,以此来促进中俄经贸高质量发展。

(一)俄罗斯主导、中国嵌入的上游发展模式

能源一体化发展的上游是能源勘探与开采。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具有绝对的优势,一直以来,能源就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生命,能源上游部门曾是俄罗斯严禁外资进入的部门,特别是针对中国企业。现阶段俄罗斯能源资源勘探与开采多集中在北极圈内,需要更多的资金与技术的支持,但俄罗斯经济低迷,无力承担巨额的资金负担,也无法从西方国家获取资金与技术,而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实力有能力为俄罗斯能源资源勘探与开采提供必要的资金与技术保障。亚马尔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深化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位于北极圈内的亚马尔项目,因自然条件恶劣,在2012年项目启动之时,国际上90%有实力的企业及国际财团都纷纷退出。当2013年亚马尔项目来到中国进行融资时,中石油积极参与,最终获得了亚马尔项目20%的股权。2014年由于卢布贬值,亚马尔项目一度出现了资金困难,中国丝路基金再次注资,并持有亚马尔项目9.9%的股权。自此,中国以第二大股东的身份进驻亚马尔项目,参与了从模块化生产到提供钻机、从设计到建造的全过程。2017年12月8日,亚马尔项目已正式投产。根据协议,从2019年起中国每年进口亚马尔液化天然气300万吨,目前该项目已正式对中国供气。

亚马尔项目不仅使中国企业嵌入俄罗斯能源的上游部门,保障了中国稳定的能源来源,也为该项目走出困境、成功实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大量的能源开采所需要的机械设备、模块化产品通过亚马尔项目进入了俄罗斯市场,全面展示了中国的技术及制造能力,对稳定中俄间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实现中俄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俄罗斯依然需要能源资源来保障其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中国能源企业应把握机会,加大对俄罗斯能源领域的投资,深度参与俄罗斯能源资源的勘探与开采,在源头上形成对中国能源的保障。

(二)中俄共同主导、相互嵌入的中游发展模式

能源通道布局与建设在中俄能源贸易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中俄之间边境毗邻、口岸对接,有能源通道布局与建设的便利条件。但中俄能源通道建设并不顺利,均经历了俄罗斯“左右摇摆”,最终在俄罗斯陷入困境之时才取得突破。

从目前已有的能源通道布局来看,中俄共同主导的有两条:一是中俄石油管道建设。虽然中俄双方早在1994年就提出,但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之时才取得积极进展。2009年中俄双方分别在两国境内开工建设,管道全线长1028.4公里(其中俄罗斯境内63.4公里,中国境内965公里),2010年9月底原油管道全线贯通,2011年1月1日正式运营。二是天然气东线管道布局。早在1994年中俄双方就提出了关于天然气相关方面的合作,但进展十分缓慢,直到2014年5月21日中俄两国政府才签署了《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并于2015年开工建设,2019年10月16日全面完工,2019年12月2日中国正式接受俄罗斯天然气。

未来,随着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上游合作不断增多,能源通道布局更有必要。根据中俄两国已有的规划,至少在以下方面应积极推进:一是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布局与建设,该项目对中俄两国同样意义非凡,应抓住有利时机继续与俄罗斯磋商,使其全面落实;二是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冰上丝绸之路通过北极,而北极圈内的能源资源是俄罗斯未来勘探与开采的重点区域。通过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在中俄之间架起了一条新的能源通道,而且冰上丝绸之路还为中国架起了一条通向欧洲市场的桥梁。通过合理的能源通道的布局与建设,对紧密中俄两国能源关系、分散能源通道风险,实现中俄能源市场多元化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主导、俄罗斯嵌入的下游发展模式

能源行业下游包括冶炼、储备及销售环节,也是能源行业附加值最大的环节。俄罗斯不仅希望进驻中国消费市场,而且因原油能源价格波动较大,难以支撑俄罗斯经济稳定发展,俄罗斯也非常重视自身能源冶炼市场的发展。从目前中俄两国在冶炼市场的合作来看,俄罗斯主导、中国以投标形式参与的阿穆尔天然气冶炼厂已于2017年8月3号开工建设,该冶炼厂年加工能力420亿立方米天然气,预计投产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处理厂之一,目前工程进展非常顺利。相反由“中国主导、俄罗斯嵌入”的冶炼加工项目进展却非常缓慢,比如早在2010年中俄双方就签署了合资在天津南港工业区建设华北地区最大的炼油厂相关协议,但时至今日该项目并没有取得积极进展。

基于中国对能源产品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俄罗斯对其国内炼油厂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国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快建设由“中国主导、俄罗斯嵌入”的能源下游发展模式:一是在我国合理布局中俄两国合资炼油厂并加快建设进程,其目的是通过开放中国能源冶炼市场,紧密与俄罗斯的能源关系,保障我国稳定的原油供给;二是在油气储备方面,俄罗斯有充足的经验,中国应邀请俄罗斯与中国共同建立能源储备库,通过与俄罗斯合作,学习俄罗斯油气储备技术及经验,为未来中国油气储备奠定基础;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在能源零售方面给予中俄合资企业一定的能源产品的零售权,以开放能源消费市场方式换取俄罗斯稳定的能源供给。

总之,能源是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传统项目,但受多因素的制约。多年来,能源贸易似乎固化了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的形式,但亚马尔项目创新的合作模式,不仅使中俄两国共同分享了能源全产业链合作带来的好处,也为中俄两国未来能源合作带来了太多的期许。未来,中俄两国应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能源+通道+市场”模式,构建中俄能源产业链,实现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全链条的合作,以此来稳固双方能源领域的合作地位,提升中俄两国的贸易地位。

综上所述,中俄贸易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强两国的产业合作,而中俄两国除了在能源领域具备构建全产业链的基础和条件外,在农业、旅游、教育、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均存在产业链构建的必要和基础。因此,未来中俄两国应以产业的对接与合作促进两国贸易规模稳步提升、贸易结构逐步优化,以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的合作夯实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促进贸易与产业的互动发展,以产业链构建加快推进中俄两国经贸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中俄两国贸易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