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理念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群教学改革研究

2020-01-03楼永俊

江苏商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职业高职专业

楼永俊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53)

目前,人类社会正处于有史以来变革最为迅猛的时代,各类新技术的迭代与应用直接影响着人类思想理念、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同步引发商业领域、教育领域发生着明显的创新与变革。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具有相对宽基础、普适性的专业特性,对比工科专业或其他行业特色明显的专业相对不容易形成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其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往往依赖于学校所在区域的优势产业而进行嫁接,最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名称往往成为装了各种“新酒”的“旧瓶”,脱离了专业本身的内涵和本质要求。有鉴于此,本文从美国斯坦福大学于2013年正式启动的“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这一开放式教育创新项目的教育理念出发,回归培养专业核心素质与能力的初心,探索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集群发展的教学改革之路。

一、当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按现有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专业目录的分类,工商管理类专业包含:工商企业管理、商务管理、商检技术、连锁经营管理、市场管理与服务、品牌代理经营、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等专业。通过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主持或参与其中多个专业教学标准的撰写和前期专项调研的结果来看,当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能力要求脱节

伴随工商企业转型升级速度的加快,使得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要求毕业生具备管理相关知识之外的跨行业应用、在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时的应对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目前,人不少学校在培养此类学生时,课程设置并不符合企业的需求。

(二)专业之间的培养目标界限不清

相当部分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商务管理等专业培养目标雷同或有相当的重合,这类情况往往是为了填补所在学校专业设置的缺失但又没有实质性专业优势资源可依托而勉强设立的,进而导致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到专业学生职业岗位定位都无法明显体现专业特性,典型职业活动和工作任务不突出。

(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效性存疑

“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成为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最明显的不足之处。目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任教师很少有来自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专业人士,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 (自身毕业后即到高职院校任教),在此背景下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学科化倾向仍然比较突出,即使有所谓的“基于真实情景的项目任务课程体系”,但其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存疑,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初衷相去甚远。

二、“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内涵及借鉴意义

(一)“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核心理念及内涵

“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于2013年正式启动,其核心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第一,开环大学。突破多重限制(包括年龄),形成独特的混合学生校园,建立起学生与学校之间合作、强劲与持久的社会网络,为学校带来各类社会资源和科研与教学的灵感,增强学校活力。第二,自适应教育。以技能差异重新建构院系。在对学生的考察和考核方面翻转了传统以成绩单为主的教学评估方式。第二,目的性学习。使学生“带着使命感去学习”。

(二)“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的借鉴意义

从上述“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的核心理念与内涵出发,尤其借鉴其自适应教育、轴心翻转、目的性学习的教育理念,真正从素质和能力培养出发,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成绩评价体系,以专业群整体设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让大部份学生摆脱受传统考试成绩困扰的负强化厌学状态,在能力目标的指引下,在工学轮替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学习的目的性、自主性和成就感,真正学到对未来自身发展有益的各项技能和知识。对专业而言,通过与合作企业真正一体化、紧密型的开展教学,一方面可以依靠优秀的合作企业而紧贴行业发展,高效地完成专业课程的迭代更新;另一方面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目前从对口行业引入专业教师的困难,可以逐步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与机制。

三、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群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一)总体设计思路

从“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核心理念出发,本文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群(包括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文秘专业)作为分析范本,以专业群融合发展为整体思路,聚焦人才培养对应行业的发展趋势及职业发展要求,以核心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行动体系的教学组织体系,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专业和自身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职业素质或能力模块,通过有机融合学校专任教师、行业导师组成的师资团队和企业培训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共同构成线上线下课程体系,在明确每一阶段课程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实施先实务操作、后归纳学习知识、再巩固提升能力的工学轮替教学模式,用企业岗位能力评估方式或评估工具进行教学考核及评价,培养真正从能力本位出发,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发展相适应、与职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具体改革内容

1.专业群整体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群连锁经营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和文秘3个专业,将融合共享专业群师资团队与教学资源,紧密围绕浙江省现代零售业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需求,依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等行业协会,与物美集团、永辉超市、曼卡龙珠宝、H&M、迪卡侬等国内零售业龙头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共同整体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聚焦刚性消费低毛利特性的连锁超市业,重点培养各类超市门店营运管理人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聚焦以珠宝、服饰等为代表的高消费高毛利时尚产业,重点培养各类时尚企业营运管理人才;文秘专业则依托连锁经营管理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资源,重点培养专业群所有合作企业的商务管理(企业总部行政管理)人才。

2.围绕职业核心能力重构教学组织体系

工商管理类专业群根据已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从典型职业岗位要求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分解对应所需的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确定构建“基础素质与管理能力教学组”“门店营运能力教学组”“数据与财务分析能力教学组”“营销与销售能力教学组”“时尚管理能力教学组”“商务管理能力教学组”“拓展素质与能力教学组”,每一个素质与能力教学组负责对应的课程群(包括理实一体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并形成课程超市供各个学习方向的专业学生进行选择(见图1)。以“门店营运能力教学组”为例,其对应的课程群包括:《职业体验》《连锁门店营运实务》《品类管理》《采购管理实务》《门店基层岗位操作规范》《门店主管岗位操作实务》《品类专卖店店长实务》和《连锁经营综合实训》等课程(见图1)。

3.基于“先能力后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校企融合、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在构建职业核心素质与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组织体系基础上,基于“轴心翻转”理念,打破目前大多先知识传授、后实训操作或前期校内课堂教学、后期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在整个专业群实施“先能力后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能力目标的指引下实施工学轮替:通过能力实践项目建立职业能力认知→通过课程教学结合线上自学,在实践操作基础上归纳并系统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通过综合性能力项目的实践,用企业岗位能力评估方式或评估工具进行教学考核及评价。

图1 以职业素质与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组织体系

对应上述“先能力后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行动体系课程群,内容包括三大类:实操先导课程,包括顶岗实习、专题实训、课程内的项目任务模块;归纳学习课程,包括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巩固提升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训、专业实习和订单教学组成。这三大类课程将融合共享校内外及线上线下所包含的课程:校内专业课程,企业实操课程,校内外实习、实训课程,各专业网络教学课程,物美发展学院、永辉微学院、曼卡龙网络商学院等各合作企业网络课程培训资源(见图2)。

图2 基于“先能力后知识”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课程体系图

4.组建专业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师资团队。在前述各素质与能力为中心的架构基础上,围绕相应的核心素质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学校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形成“N+1”模式(每个教学组有N位专业导师和至少1位来自企业的行业导师)专业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师资团队,共同设计开发课程群教学资源,共同实施从专业认知、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专业社团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订单教学等专业人才全过程培养,共同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

四、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

(一)以专业群整体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体系

紧密围绕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本质属性,以龙头专业为引领,充分整合优势校企合作资源,整体规划设计面向特定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职业岗位群,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构建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群所对应需要的核心能力体系。

(二)基于能力教学组,实施“先能力后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打破原有以专业为界定的基本教学组织模式,围绕特定核心能力将对应的相关课程以课程群的形式组成能力教学组。专任教师根据自身专业背景、承担课程和发展规划,各自归入相应的能力教学组。由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行业导师共同基于“先能力后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整合所有能力教学组对应的课程群,理清课程群之间、课程之间的前后左右逻辑顺序,有机融合专业网络教学库资源和各合作企业商学院网络课程,建成聚焦工商管理类专业群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共同确定适合各项核心能力培养的企业化能力评估方式或评估工具。

(三)融合共享校内外资源,全过程共同开展各项教学工作

充分利用校内各专业模拟实训室、校内全真经营实训基地或实战项目、校外各合作企业经营场所(企业商学院)建设三级实训体系,按照先实务操作、后归纳学习、再巩固提升的教学模式,有序地将各类教学任务安排在企业经营场所、实训室和教室,由各能力教学组“N+1”的专业导师和行业导师有侧重地进行合理分工,共同全面深度参与全过程人才培养。

(四)共建共享线上线下校企融合一体的教学资源库

围绕工商管理类专业群校企合作对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需求,聚焦专业群整体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能力,以现有各专业校企合作开发的工学结合课程资源为基础,整合行业协会、企业商学院等行业企业培训资源,共同开发建设学校、企业、行业三者共享融合、线上线下一体的教学(培训)资源库,为专业教学、企业内训和社会学习三者共享。

五、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思考

(一)教学组织体系应具有重整组合的弹性

目前高职院校一般是以二级学院下设系或教研室再到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其分类是以专业作为基本单位。基于此,专业属性、教师身份属性都非常清晰。但伴随着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面对的行业变革剧烈、新旧职业岗位更迭加速、越来越多岗位需要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背景下,专业动态调整已经成为常态,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也往往随之发生变化,师资队伍及课程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专业群为整体框架、核心能力教学组为基本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更能突显动态调整时的灵活性和优越性,也更容易让专业教师锚定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

(二)产教融合应渗透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专业如要真正做到与行业发展趋势对接、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企业必须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从学校专业规划、招生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课程体系构建到教材开发、教学设计、专业认知、实习实训、社团活动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项目任务式能力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善课程内容偏学科理论、课堂教学仍以单向灌输为主、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订单教学、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动力不够等影响高职人才培养效率与效果的问题。

(三)“开环大学”理念是高职发展的优选之路

“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中的“开环大学”理念背后强调的是终身学习体系的打造。目前高职院校受制于政策和入学公平性等问题的考虑,对社会学历教育的需求普遍是采用非全日制继续教育以及少部分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的探索形式来给予满足,但这和整个社会的真实需求相去甚远。因此,如能借2019年高职教育全国扩招100万人的契机,真正建立有效、可持续的社会人士高职入学机制,不仅可为高职教育带来新的源头活水,同时也可激发全社会终身学习理念的行动落实,尤其是对那些从事行业一线基层工作的低学历人群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职业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