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研究

2020-01-03郑荷芬

江苏商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外贸跨境电商

郑荷芬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53)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在跨境贸易中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外贸人才已不能满足需要,跨境电商人才缺口严重。目前,在跨境电商领域,毕业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专业:国际贸易(70.1%)、电子商务(59.9%)、外语(44.1%)、国际商务(33.6%)①。从企业调研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与市场衔接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毕业生存在外贸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知识面较窄、视野不够宽、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问题②,到工作岗位后仍需接受系统培训,不能马上形成生产力。二是学生英语功底不扎实,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目的国居民的生活习惯与消费偏好,跨文化沟通能力不够强。在此背景下,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一线人才支持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开展特色化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一、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概述

“互联网+外贸”催生出了蓬勃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跨境电商是政府推动外贸结构调整的新抓手、是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政府通过循序渐进设立有形的载体——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点带面推动跨境电商在更大范围内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务院已批准设立三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共35个。另一方面,从2013年以来,从国务院到各大部委到各级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涉及跨境电商出口退税、保税进口、清关检疫、跨境支付等多项环节的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给跨境电商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特别是2018年以来,政府通过举办进博会、颁布《电子商务法》、出台系列跨境电商新政等促进跨境电商发展。

跨境电商推动了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担当起了我国制造走出国门、提振国际贸易的重任,成为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近年来,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由图1可见,2016年至2018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持续上涨,从6.3万亿元增长到9.1万亿元,2018年同比增速在19.7%。同时全球化、消费升级将推动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比越来越高。艾媒咨询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12万亿元人民币,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约37.6%。

图1 2016—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及预测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制造企业、传统外贸企业、国内电商企业将跨境电商视为充满机遇的领域,纷纷加入跨境电商行列,借力跨境电商出口缩短贸易链。跨境B2B已成为传统外贸企业的主要营销渠道,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中占主导地位,但跨境电商零售增长强劲。2020年,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B2C消费市场,跨境电商零售交易额将超过3.6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幅约37%③。

二、跨境电商背景下的外贸人才需求变化

(一)跨境电商外贸人才需求缺口大

随着传统外贸企业顺势而为向跨境电商转型、国内电商转战,跨境电商、制造企业与创业者试水跨境电商的不断推进,他们面临的一道门槛就是人才体系的建立。当前,跨境电商已过了野蛮生长时代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平台门槛提高,竞争加剧,企业开始将跨境电商从国际贸易专业的传统岗位中剥离出来,独立设岗。因此,企业对擅长跨境网络营销、熟练操作各类B2B、B2C跨境电商平台的复合型外贸人才需求迫切。人才缺口不仅体现在对人才需求的数量上,也体现在结构和质量上。跨境电商行业的人才需求缺口主要集中于三类:业务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其他人才。这三类人才需求缺口的占比分别在60%、25%和15%④。

(二)跨境电商背景下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要求

“跨境电商横跨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多个专业领域,涉及这三者的边缘和交叉衍生的知识和技能。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是英语、国际贸易和电商技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这三者基础上的综合运用⑤。”通过跨境电商企业调研,企业迫切需要面向一线工作、既懂国际贸易又懂电商平台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来帮助他们利用好电商平台面向国际市场销售产品、运营跨境电商平台、进行网络客户服务与管理、完成跨境支付与结算等。具体要求如表1。

三、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的探索

由上文可知,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导致企业急需大量面向一线工作的新型外贸人才,而高职院校是培养这类紧缺人才的主力军。因此,为适应就业市场上外贸人才岗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职教20条”,积极开展专业改革、提升学生的互联网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

(一)建立、健全跨境区域政行企区校五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在跨境电商蓬勃发展、跨境电商人才供不应求的今天,高职新型外贸人才培养过程中更要加强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商务部门、行业协会、跨境电商园区、跨境电商龙头企业的联动。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园区、企业支持,学校主角”的联动机制,搭建高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 “育人生态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方位产学合作新格局。使高职外贸人才培养供给能有效对接跨境电商行业需求,岗位面向更精准,跨境电商共享型教学资源更充裕,创新创业实战平台更多样。

(二)确立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目标

为确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充分对接,通过调研跨境电商新业态、分析外贸企业新需求,厘清紧缺岗位,整合政行企区校优势资源,瞄准人才特色。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培养注重商业思维、商业逻辑、商业规则,具备以数据应用为支撑的跨境电商营销策划与运营能力,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懂规则、强英语、精业务’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构建培养新型外贸人才的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跨境电商生态圈中各企业的跨境电商相关岗位结构和需求,分析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活动,梳理所需职业行动能力,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构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商贸沟通能力为强项、“岗-课-证-赛融通”的课程体系,凸显基于跨境电商数字营销的“实战型、创业型”新型外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训课、专业选修课要做到前后衔接紧密,一环扣一环,形成“课堂、校内、校外”三级实训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显著提升学生在跨境电商大数据营销、精准广告、智能营销等方面的职业技能。

表1 跨境电商背景下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要求

(四)培育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团队

培养跨境电商背景下的新型外贸人才,教师是关键。高职院校基于跨境电商的专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内涵、培养运行机制、路径及培养成效等方面积极探索新型专业教师团队的培育。跨境电商实战性强,书本知识和理论难以满足跨境电商教学需要,可通过多途径快速实现高职传统外贸师资向跨境电商专业师资转型:一是专业教师到跨境电商企业挂职锻炼,快速提升平台操作、图片处理、客户服务与管理等技能,做到“会说又会做”。二是专业教师参加跨境电商在职培训,获得前沿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加持。三是专业教师在速卖通、Amazon等平台从事跨境电商创业,形成强大的学生跨境电商创业指导能力。四是校企合作开展跨境电商相关课题研究,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进课堂、进教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是实施专兼结对,校企双导师制,专业教师与跨境电商企业业务骨干结对,共同开发岗位标准,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建教学资源,合推就业创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六是引进具有跨境电商企业从业经历、“能说会做”的业务骨干充实专职教师队伍。

(五)创造新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跨境电商背景下的新型外贸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要开展实质性校企合作行动、深化产教融合,多举并用。

首先,与跨境电商园区合作,建立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利用寒暑假,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引企入校、引项目入校。吸引有实力的跨境电商企业入驻校园,提供场地、网络等设施,方便教师、学生介入企业项目,参与真正的跨境电商业务,便利企业兼职教师进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实践、教师成长、企业获利三赢。与Wish、eBay等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合作,将其人才培养项目引进校园,构建“理实一体+项目任务+企业实习+就业创业”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与就业的契合度得到不断提升。

其次,推行创业园孵化器培养模式⑥。通过创业园这个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立项基金、大赛辅导、创业辅导等政策支持,成立跨境电商工作室,将学生的创业理想孵化为创业实践活动。跨境电商创业既包括利用亚马孙、速卖通、敦煌等跨境电商平台自主创业,也包括跨境电商代运营,营造实战的氛围和场所。

第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双主体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引进跨境电商企业,组建“跨境电商订单班”。推进招生与招工的一体化,把学校和企业捆绑在一起,企业项目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共同培养紧缺的新型外贸人才,让人与岗更加匹配。跨境电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理论教学、技能培训与实践方面校企双方取长补短,学做交替,精准匹配跨境电商企业需求。

(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提升新型外贸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第一,为培养跨境电商平台沟通能力而进行的教学改革。首先,对大学英语、商务英语等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开展班级间分层教学及班级内分层次教学。其次,全力打造与建设跨境电商实用英语、商务沟通等全英文课堂及跨境电商操作实务、跨境电商平台规则与客服等双语课堂,做到全英课堂、双语课堂交融互促,提升学生跨境电商英语应用能力与自信。

第二,为充实跨境电商教学资源而进行的改革。校企合作共建“跨境电商选品实战”“跨境电商操作实务”“跨境电商平台规则与客服”“外贸网店美工”“商务沟通”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课程资源。融合课内外、校内外资源,构建“互联网+教育”的优质课程资源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常规课程与信息化课程的复合互补,促进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做到能教辅学。

第三,为课程考核而进行的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倾向。要培养跨境电商背景下的新型外贸人才,必须重构课程考核体系。一方面,考核要重视学生跨境电商平台操作、跨境电商运营管理、跨境电商客户管理能力的培养,避免以往考核中“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能力”“重技能、轻素养”的弊端。另一方面,考核要重视学生过程累积性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有效互动和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范畴,从知识、能力、态度、个性、业绩等多个维度进行考核,确保人人参与、人人研究、人人收获。

跨境电商这种贸易新业态的发展对外贸人才提出了较高的新要求。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只有结合跨境电商这个时代背景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对外贸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推陈出新、动态调整,才能贴近职业岗位实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跨境电商行业发展需求,为我国跨境电商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注释:

①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研究报告[EB/OL].http://www.100ec.cn.

②平萍.跨境电商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6,(12):144-145.

③艾媒报告.2018—2019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EB/OL].https://report.iimedia.cn/report.jsp.

④汤莉.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大需求呈现低龄化和国际化特征[N].国际商报,2018-10-11.

⑤丁红朝,郭云云.中高职跨境电商师资现状调查、问题及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2):52-57.

⑥陆燕萍.“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管理创新,2017,(3):62-64.

猜你喜欢

外贸跨境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