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利斯塔学派的建构特征

2020-01-03

山西建筑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派屋顶巴西

李 轩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一提到巴西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1907年—2012年)与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1928—),两人分别于1988年与2006年获得普利兹克奖,并且两位分别代表了巴西建筑的两种不同学派,即卡里奥卡学派(Carioca school)与保利斯塔学派(Paulista school)。两种学派的设计风格差异巨大,一起推动巴西建筑师探索本土建筑风格、探究结构可能性。保利斯塔学派,又称圣保罗学派,以巴西圣保罗为中心,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有阿方索·爱德华多·里迪(Affonso Eduardo Reidy,1909年—1964年)、丽娜·波·巴迪(Lina Bo Bardi,1914年—1992年)、维拉诺瓦·阿蒂加斯(Vilanova Artigas,1915年—1985年)等。与卡里奥卡学派典雅且多曲线的造型风格相反,保利斯塔学派的风格更近似于粗野主义,刚硬且大气。本文试对保利斯塔学派的建构特征进行归纳解析。

分析巴西保利斯塔学派建筑的建构特征,就必须先了解建构、结构与建造之间的关系。顾大庆在其著作《建构工作室》一书中认为“建构是关于空间和建造的表达,建构是关于建筑物的构成规律的研究。”结构的建造是建筑的根本,建筑师选择如何表现结构决定了建构的主要特征;建构的目的就是营造空间,通过结构表达出空间的本质。下文将探讨保利斯塔学派的3个主要建构特征。

1 结构外露

不同流派、不同地域对结构表现的处理也不尽相同,保利斯塔学派的处理是将结构完全外露,真实的表现钢筋混凝土原有特质。

外框架结构是结构外露最明显的特征,保利斯塔学派外框架结构的发展由众多建筑师不断实践积累而成。1951年,尼迈耶设计蒂朱克旅馆(Hotel Tijuco)的正立面是V形支柱所形成的外部框架结构体系,斜向的内臂支撑着底层楼板,而斜向的外臂则向上延伸至屋顶,支撑着屋顶盖板。1952年,阿方索·里迪设计巴西—巴拉圭学校(Brazil-Paraguay School)的结构也是由底部向内倾斜的门式混凝土外框架组成。

1954年,阿方索·里迪设计出了完全外框架结构的建筑——里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见图1)。其外框架结构表现得十分真实、清晰,其结构已不仅只是满足力学的需求,还是空间表达很重要的一部分:14榀巨大的门式钢筋混凝土倒梯形框架清晰的立在外部;受斜撑支持的2层楼板、受吊杆悬挂的3层楼板与屋顶楼盖共同组成内部玻璃盒子;玻璃盒子侧面与门式外框架完全分隔,没有一个构件相连,仿佛中间是一个悬于空中的纯粹玻璃盒子,在视觉上强调了外框架结构体系的冲击力。里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巴西建筑历史的地位十分重要,被认为是保利斯塔学派的开端,并定义了巴西建筑的未来走向。

里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之后,保利斯塔学派建筑风格逐渐明晰。丽娜·柏·巴蒂于1957年设计圣保罗艺术博物馆(Museu de Arte de Sao Paulo),其结构完全外露,为了突出结构的外露性,主要承重的4根巨梁与4根巨柱被涂成了醒目的红色,体现力量感。巨梁跨度达70 m,2根裸露在屋顶上,2根在2层室内,建筑使用的是桥梁工程的结构技术。

维拉诺瓦·阿蒂加斯是圣保罗学派的领军人物,其作品数量巨大,特征强烈。他设计的一系列学校可以看出其对结构外露实用性的思考。伊塔尼亚恩高中(Itanhaem high school)虽是单层建筑,其结构与里迪的里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十分相似,都是清晰的门式结构。乌廷加中学(Utinga high school)的中庭屋顶由横向大梁支撑,竖向混凝土薄片过滤阳光,生成有趣的光影效果。这两座建筑结构表达真实,没有过多装饰,且满足学校的一切功能需求。

保利斯塔学派结构外露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混凝土的巨大屋顶。屋顶厚重而又沉稳,而屋顶下的空间自由、开放且灵活。

尼迈耶于1940年起为旁普拉—贝洛奥里萨特(Pampulha-Belo Horizonte)设计了一系列建筑,游艇俱乐部群房(Yacht Club annexe)是其中一座,尼迈耶将该建筑的所有重点放在其巨大的屋顶上,整座建筑就像抽象的混凝土雕刻作品,其外露的巨大横梁营造出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氛围。

与尼迈耶的大屋顶非常相似,达洛查于1970大阪世博会设计的巴西馆(Brazilian pavilion for Expo 70)也将所有的设计重点放在其巨大的屋顶上。场地被设计成3个突起的土坡作为大屋顶的支撑。洛查将建筑的屋顶直接架在3个土坡之上,并将建筑的主体部分埋入地下。大屋顶上纵横交错的横梁使下部空间光影感十足。

阿蒂加斯在1960年起,为圣保罗大学设计了一系列建筑,这些建筑都有巨大的混凝土屋顶,其中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大楼(Sao Paulo University-FAUSP)(如图2所示)最为出名,在保利斯塔学派也最具代表性。与尼迈耶有所不同,阿蒂加斯不只是简单设计大屋顶,他将功能、中庭等很多建筑实用元素加入在屋顶中。建筑整体仿佛巨大的盒子漂浮在空中,而人们在底层空的空间活动,底层不是全部架空,但是室内部分也是由通透的玻璃幕墙围合。底层没有主次入口,全部对外开放,人们很容易进入中央大厅,之后通过连续的坡道交通体系进入各层。这样形成了一种新的建构原型,之后的许多保利斯塔建筑其实都是采用的这种建构原型。

达洛查在1962年设计的戈亚尼亚州赛马会社会中心(Goias Hockey Club Social Center)也是采用的这种建构原型:巨大的混凝土屋盖如盒子一般,盒子被内部的柱子抬起,底层架空,屋盖下的空间自由流畅。

保利斯塔学派真实表达结构的做法使空间有一种质朴、平实的感觉。而空间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结构上,还体现在材质上,混凝土材质是保利斯塔学派另一大建构特征。

2 混凝土材质

1929年,柯布西耶受邀访问巴西,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暴露素混凝土原有肌理的建议影响颇深。尼迈耶1940年设计的旁普拉教堂(Sao Francisco de Asis Church),除了马赛克立面,素混凝土原有肌理直接暴露。可在旁普拉教堂之后的设计中,尼迈耶的大多建筑都没有暴露出混凝土本身的材质,而为了着重表现抽象的艺术几何感,反而采用白色外立面。

1950年当时巴西国内施工水平粗糙,直接暴露素混凝土也是建筑师们的最好选择,从阿方索里迪的里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始,保利斯塔派建筑师十分注重建筑本身素混凝土原有肌理的表现,丽娜、阿蒂加斯、达洛查的设计基本全部都是此种风格,故保利斯塔学派的建筑常被放在粗野主义来讨论。建筑表面是否直接暴露素混凝土也成为区分卡里奥学派与保利斯塔学派最大的标志。

3 底层架空

巴西热带雨林的湿润气候很适合建筑下部架空通风,而架空空间所留下的阴影也为人们活动提供遮阳空间。

里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斜撑支起2层楼板,而1层全部是室外,人们可以在建筑下活动。这么做是因为周围属于弗莱明戈公园(Flamengo Park),底层架空使建筑融于自然,而人们在建筑1层可以享受遮阳的阴影所带来的清凉。

圣保罗艺术博物馆建造时情况很复杂:建造场地正对面是特里亚农公园(Trianon Park),里面有大量巴西原始树木;建造场地正下方是圣保罗著名的7月9日隧道(9 de Julho tunnel),所以上面最好不要有过多的建筑地基。最后底层架空策略解决了场地的复杂性:底层架空不遮挡特里亚农公园的城市景观;78 m巨大跨度的架空空间使建筑巧妙的跨过隧道,对其没有任何影响。

达洛查1986年设计的巴西雕塑博物馆(Brazilian Museum of Sculpture)(见图3),场地十分有争议,原本是要设计一座购物中心,而当地街区居民却很反对,最后改为建造这座雕塑博物馆。博物馆屋顶的巨梁长60 m、宽12 m,梁下的架空空间联系了场地与环境的沟通,因为建筑场地是当地人们从外部进入住宅区的必经之路,所以架空空间既保留了人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又保留了之前的自然环境,并且与新建的地下建筑流线相结合,行人行走期间,仿佛走进一个室外的雕塑展览之中。

4 结语

通过对圣保罗学派结构外露、混凝土材质、底层架空3个建筑特征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巴西建筑找到自己现代建筑的发展路径不是靠美学上的突破,反而是对结构、建构上的深入探索。反观现代中国建筑,在快速发展道路上是否也应适当减少对形式美学的探究,从建筑结构的可能性上多做些研究,创建出属于自我特色的建构体系。

猜你喜欢

学派屋顶巴西
借“光”生财的屋顶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屋顶屋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屋顶的雪(外四首)
巴西战舞
2014巴西世界杯赛程
何处得清纯
论浙江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