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东港龙王庙锡伯族村保护调查研究★

2020-01-03姜乃煊

山西建筑 2020年1期
关键词:龙王庙锡伯族民居

唐 伟 姜乃煊

(大连民族大学,辽宁 大连 116600)

1 辽宁地区锡伯族发展情况

1.1 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发展现状

锡伯族是一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关于锡伯族的起源有多种说法,鲜卑说占据主流。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东胡族的一支,最初生活于大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而后多次迁徙。辽宁地区占据锡伯族总人数的70%以上,现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内沈阳、丹东、开原等地区。

目前锡伯族文化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在多个民俗习惯上都形成地域化的特点,如“贝伦”舞文化,具有地域风情的饮食文化等,具体以辽宁省内极具锡伯族文化特色的小镇兴隆台锡伯族镇为代表。在民族特色文化发展上投入大量心血,当代锡伯族虽基本通用汉语,但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在教学方面十分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及民俗文化的讲解,如沈北新区锡伯族乡镇的小学生开设锡伯文课,让锡伯族的年轻一代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化。

1.2 锡伯族民居建筑布局特点

传统锡伯族民居村落在设计方面功能、构造考究,内部空间科学,秩序鲜明,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其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1)房屋布局——组团式。锡伯族村落数量大、分布广,以“旗民不交产、不通婚”的禁令为其形成依据,依靠家族和婚姻关系形成村落,沿街道布置或前后串联搭接,呈组团式布局,较为灵活、自由。传统的锡伯族民居院落重视内部院落空间满足人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美化(种植柳树或槐树等植物)。几乎每一家都有用土或石头等材料围砌的庭院,主要由前院、后院、东厢房、西厢房等组成,房屋处在院落中间位置。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每一处厢房临近处都有饲养牲畜的圈地,如:正房西侧可以设置鸡架。除此之外,院落内部在秋季也会有打粮场地。2)房屋设计及装饰。锡伯族民居常坐北朝南,讲究宽敞明亮,窗户开口较大,根据房屋的光照特点来进行功能布置,例如:中间为外屋,做厨房之用。在住席方面,长辈多居住在南炕,北炕以幼辈居住为多。在房屋外形上,锡伯族民居也十分美观,屋檐常常悬挑0.5 m左右,并且房屋所用格木形状精致,体现了高超的技艺水平,与雕刻无二,不仅如此,在窗框、门上都刻有精美的图案。

1.3 东西部锡伯族发展对比

东部地区锡伯族大多分布在辽宁境内,西部则以新疆地区居首。随着时代发展、地域历史的影响,东西部锡伯族发展逐渐差异化。在文化认同感方面,东西部锡伯族都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增强锡伯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并在政府帮助下提高生活质量。在民俗文化传承方面,辽宁地区深受满汉文化影响,崇尚文治,而西迁后的锡伯族与新疆地区特有的文化融合,尚武图强(见表1)。

表1 辽宁地区与新疆地区锡伯族发展对比分析

2 村落环境保护现状和民居现状调查

自2012年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的项目以来,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传统村落保护中,但实地进行保护现状调查与居住居民满意度调查的活动项目较少。本论文以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辽宁省丹东市龙王庙镇龙王庙村为例,将重点放在村落环境和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调查研究上,进而反映当前民族村落特色建筑保护情况。

2.1 地理位置

龙王庙村作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位于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龙王庙镇龙王庙村龙王庙镇中部,北与凤城市蓝旗镇广胜村相邻,东与马堡村、高堡村,南与五龙村,西与荒地村相连接。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自然概貌构成“二山二水五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2.2 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

表2 村落环境的现状保护情况

环境项目历史情况现状保护情况村内道路土路;功能明确,承载交易买卖的功能,分别为柴市街,渔市街,粮市街沥青道路交易买卖功能丧失河流水体水陆的商品运输繁荣,咽喉要道河流污染较为严重、水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农田耕地以商业为主,种植也较少种植业为主,水田、旱田与大棚作物公共空间宅前屋后,街坊锡伯族文化广场,但距离生活区较远、休闲设施不完善公共绿化公共绿化不足公共绿化不足,地域性植被不多

在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大环境影响下,龙王庙村内的生态人文环境,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龙王庙镇历史上是大洋河中下游水路头,从清朝末年开始,龙王庙就以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陆而商贾云集。建国后,龙王庙镇把握着丹东地区农业生产资料、水果和蔬菜等生活食用品的集散,成为了东港市西北部重要的贸易镇区。村落以种植业为主,拥有水田、旱田共7 995亩,并且大棚经济为当地的经济产值作出了巨大贡献。村内道路为原始土路,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进行了一定整治,但还缺少公共绿地,现状的维护情况不佳(见图1);原有的柴市街、渔市街、粮市街也丧失了交易买卖的功能,成为了村中普通的交通道路,萧条沉寂(见表2)。河流河道的污染较为严重,河边充斥着生活垃圾,水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见图2);作为承载着龙王庙经济发展的河流已经不再进行水陆的商品运输,其历史曾有的辉煌也只有个别的老人才知晓。经济发展在某一方面也推动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当地建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览馆,继承木塑传统,展示锡伯族文化。虽然建有锡伯族文化广场,但广场距离居民生活区较远,使用率不高,内部休闲设施匮乏,整个场地较为空旷(见图3)。

2.3 龙王庙村落民居现状调查

本调查采取实地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在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的基础上,参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从民居建筑的特色性、安全性、保护度和宜居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对民居的建筑质量、通风采光、取暖、排水、建筑特色、改造状态、生活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调研中发现,龙王庙村现存的传统民居并不多,符合民族性建筑特征的传统民居仅存三座且都存在着保护度不足的问题(见表3,图4~图6)。具体内容如下:1)当地居住人口多为年迈老人,对家乡及古老建筑的历史都有所了解,但大多建筑的保护仍处于自发状态,住户虽十分熟知村内现存古老建筑的历史,但对于传统民居是否应该保护和如何保护并不了解。2)由于当地地势较低且空气潮湿,所以大多房屋都存在反潮现象,大多住户都自行解决潮湿问题,改造过程中房屋部分结构遭到破坏。3)当地建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览馆,继承木塑传统,展示锡伯族文化。但对非物质文化方面了解的不足。4)完全的建筑保护不适宜人们居住,过度的开发商业化也会对当地居民居住产生影响。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是民居保护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5)在提升村落宜居性的需求中,公共文化设施的组建选址应充分考虑当地村民的需求,合理规划场地。以锡伯族文化广场为例,其修建位置过于偏远且场地内部休闲健身设施不足,当地老人年龄又普遍偏大,所以广场平时并无较大人流量。

表3 龙王庙村现存传统民居情况

3 影响村落民居保护的因素

3.1 经济发展及年轻劳动力流失

劳动力流失问题是在现今社会中,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龙王庙村为例,村内人口近4 500人,以满族与锡伯族为多,其中锡伯族人数达到987人,但选择留在当地工作的年轻人较少,村内大多老人留守。年轻人外出就业,造成该村经济建设主力军流失,同时村落产业的发展与村落特色保护未能形成联动,村落活力降低,发展后劲不足。

3.2 民俗文化传承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古建筑的留存外貌的保护上,还应对本民族文化起到传承作用,龙王庙村历史悠久,村民对本村历史及传统民居建筑的建立背景十分了解,但村内人口老龄化,本村特色民俗文化的传承度欠佳。

3.3 民居保护与房屋改造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发展也迎来新挑战。考虑到人的居住需求、居民居住舒适度及满意度,传统民居大多进行了房屋改造,改造过程中部分民居遭到人为的建设性的破坏。需增强村民对传统民居文化、特色建筑的保护意识,遵循合理改造。

4 结语

当下传统村落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传统民居的保护尤为重要。通过对村落和民居现状的保护调查,可以了解到民族村落和民居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对村落中有历史价值的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不应仅停留在对民居建筑的保护上,还应对村落文化起到传承作用,考虑到当代人的需求、居民居住的舒适度及满意度,更应协调好村内产业发展与村落保护的关系,进而实现保护发展的可持续性。

猜你喜欢

龙王庙锡伯族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俗文化旅游攻略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锡伯族文化如何走进沈阳高校
山西文明守望工程掠影
奇怪森林
龙王庙里的龙
兴云泽物:清代淮河上中游地区龙王庙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