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若干思考
2020-01-02张细林
◎张细林
(中共乳源县委党校 广东 乳源 512700)
乳源是旅居美国、加拿大、越南、老挝等海外过山瑶的祖居地,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于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系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文化建设的代表之一。
一、乳源过山瑶文化概况
乳源瑶族属于瑶族四大支系中的盘瑶支系。在旧中国,瑶民由于躲避天灾、战乱、戍边等,不断向外迁徙,特别是元明清时期,大批瑶人翻越南岭,进入两广、云贵甚至越南,或举家躲进大山之中,过着游耕游居的艰辛日子,被称为“过山瑶”。乳源瑶族自称“勉”“优路”“依路”,其语言为“勉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瑶语支。与广西、湖南、云南、泰国及美、法、加拿大等讲“勉”语的瑶族人语言互通。过山瑶在乳源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以乳源为重要起点,向西南、西北甚至东南亚、海内外国家延伸的迁徙路线。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海外过山瑶人到乳源寻根问祖,并确认了乳源世界过山瑶祖居地的历史地位,因此,乳源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
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现状
一是鲜明的过山瑶文化特征。古朴而神秘的瑶族拜盘王文化、风格迥异的瑶族反面刺绣文化、高亢而充满神韵的瑶族民歌文化、具有瑶族盘王文化的共同特征而又独具过山瑶特色的服饰文化,这些都代表着瑶族人的信仰文化、审美文化、传统生产文化。另外乳源过山瑶耕作一山又一山的游耕迁徙历史和后来走向农耕社会成为山地民族的发展历史,所有这些都共同构筑起乳源过山瑶鲜明的文化特征。
二是脉落清晰的文化形态。虽然瑶绣、瑶歌等各种文化特色鲜明,独具形态,但乳源过山瑶文化始终以盘王崇拜为主线,通过信仰文化的催生,服饰文化的演变,伴随生产生活过程的文化孕育,逐步形成了瑶歌、瑶舞、瑶绣以及生产工艺、饮食、医疗保健等独具形态的文化种类。这些文化种类脉络清晰,相互关联而又独具特点。
三是具有较为完整的文化名录体系。现存文化类别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盘王节》《瑶族刺绣》《瑶族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族服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族传统医药》等。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以及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为主体,县重点推荐名录为补充,普查线索项目为延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四是现存许多有待挖掘保护的文化生态链。作为具有特定表现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依托一定的物质形式作为其产生和表现的载体。例如,瑶族刺绣有其原始的印染、针线制作方式作为工艺产生的表现形态,以及印染所需的原材料取材等,但至今没有完整的记录和传承手法。这些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生态链中的传统工艺、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取材渠道等,仍然存留于民间,有待于挖掘整理并加以记录保存。
三、建设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战略意义
乳源瑶族自治县是广东省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区域。广东省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风情独特、内涵深厚的乳源瑶族文化作为整体保护对象,有利于保护发展本地民族文化,诠释与维系了粤北地区乃至广东省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对于建设乳源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是坚持区域文化丰富性与“打民族牌、走生态路”的关键性举措。首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广东省瑶族文化(乳源)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其次,构筑广东建设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撑体系,是乳源贯彻国家“一带一路”顶层战略,实现社会事业多方联动提升的应有之举。
四、建设世界过山瑶文化交流中心区
(一)明确建设定位
世界过山瑶文化交流中心区的建设关键在于维护好“文化之根”。文化之根在于文化生态的维系与完整。因此,要坚持文化生态保护的底线,始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基本方针,坚持文化生态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依法、科学地开展保护工作。
世界过山瑶文化交流中心区的建设目的在于促进乳源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建设的出发点立足于长远的民生需要,落脚点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要将文化民生与物质民生放在同等重要的高度。
世界过山瑶文化交流中心区建设着力点在于彰显特色文化,要始终围绕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突出乳源过山瑶文化特色,重点凸出打造拜盘王信仰文化、瑶绣瑶服瑶歌瑶舞艺术文化、瑶家美食等工艺文化。
(二)建设世界过山瑶文化交流中心区措施建议
打造广东省乳源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对于乳源全县的经济社会建设同样具有科学示范引领作用,并将对乳源瑶族文化进行整体性、完整性、系统性地保护与发展,同时也将对乳源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加强世界过山瑶博物馆的布展建设。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成立世界过山瑶博物馆布展建设领导小组,组建资料收集功能组,并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参与,广泛收集与乳源过山瑶相关的文物展品,设立博物馆展品收集专项经费,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有瑶族的地区征集展物。
完善南岭瑶族文化资源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南岭瑶族文化资源多媒体数据库是全国,甚至全世界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准并验收的瑶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具有示范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设立专职管理机构,提供专项经费和人员保障。
推进乳源过山瑶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一是突出瑶族特色,打造好乳源瑶族十月朝活动,活动要体现瑶族拜盘王文化的深厚内容;二是打造具有世界过山瑶文化影响力的传统村落和建筑区间,形成重点展示宣传基地;三是深化乳源文化品牌设计,形成具有时空穿透力、区域区间影响力的品牌体系;四是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机制,着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努力使特色文化产业成为乳源旅游经济的品牌支撑。
深化瑶族文化研究。以过山瑶文化为重点,加强乳源本土文化以及与乳源瑶族文化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将研究重点放在当前瑶族文化发展史、形成史以及传统工艺起源、瑶族文化主体价值观等方面,为塑造乳源文化形象提供内涵支撑。
上述五项措施既有基础,也有方向指针和总体目标,既有顶层设计,也有支撑支点,是相互贯穿、相为补充的有机整体。如何实现总体目标,需要在思想上进一步统一思想,行动上积极探索实践,走出一条符合乳源实际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文化建设之路,使乳源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过山瑶文化交流中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