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风格音乐创作发展策略研究

2020-01-02◎赵

文化产业 2020年20期
关键词:广西壮族山歌壮族

◎赵 琳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2)

广西以壮族自治区为名,可见其地区壮族分布之广,人数之多,当之无愧成为中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壮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也诞生了其特有的音乐风格。壮族地区自古素有“歌海”之称,壮族人民自幼学歌,年轻唱歌,年老教歌,世代相传。赛歌是壮族的传统,歌墟便是183壮族古老的歌会。每当歌墟到来时,壮族人民便像过年一样,当地的男青年和女青年们身着传统服装,在山坡上围聚在一起以山歌形式表达自身的感情,这样的情况可以延续数天,著名歌手刘三姐的故事就源于此地。

一、广西壮族风格音乐概述

(一)壮族风格音乐类型

壮族风格音乐主要以壮族传统音乐为主,其自然、淳朴、带有地域特色风格形成了其外在形象和特点。根据一些学者的观点,壮族民间音乐和在当地流传的宗教音乐构成了壮族传统音乐的两大类型。具体来说主要有:

1.民间歌曲

壮族民间歌曲是壮族人民表达喜怒哀乐最直接的“工具”,按其题材大致可分为山歌、小调、风俗歌、儿歌、多声歌几类,其中以山歌最为流行。而在壮族民歌讲究字句的对仗和格局,较多使用“腰脚韵”体的格律结构,现已成为壮族传统音乐独特风格、特色与基本要素。此外,壮族民歌可依其表现形式分为单声部与多声部两类。单声部歌曲主要有山歌、小调和风俗歌等,而多声部民歌主要有高腔双声、平调双声和谣唱三种。

壮族主要的乐器主要有:马骨情、土胡、天琴、三弦、木叶哨、铜鼓等[1]。这些乐器对壮族音乐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正是因为它们的出现,让壮族音乐的旋律和美感展露无疑,令大众耳闻犹如目睹。

2.宗教音乐

壮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是存在多个宗教信仰,其中最为流行的是佛教、道教和巫教,在此壮族,不同的人信仰不同的宗教,这就催生出对所信仰对象不同的表达方式,佛教信奉者的僧人是佛教音乐的主要传播者,他们多以看命、驱鬼、超度亡灵等为职责,因此佛教音乐形式多位诵经调类。巫术中的神职人员是巫术音乐的主要传播者,这类代表人物有师公和巫两类,他们是为了民间祈福、求雨等,“师公舞”是巫术宗教的音乐形式,在祭祀过程中,这些师公手持法器,戴上面具跳起师 公舞。

历史以来,壮族信仰佛教、道教、巫教。在壮族民间,佛教神职人员可分为和尚与花僧两类。前者操行、禁忌与汉族地区佛教僧人基本相同;后者则较为特殊,可以结婚、荤食。此类僧人做法事时穿袈裟,执法器,念佛经,同时悬挂如来佛或观世音画像。其主要职能是为人受戒、看命、安墓、驱鬼、作斋、超度亡魂等。其音乐多为诵经调之类。

(二)壮族风格音乐的特点

综合上述的音乐类型,我们可以发现壮族风格音乐的特点:

1.群众性和通俗性

广西壮族音乐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他们属于民俗的一部分,其音乐来自于人们群众的生活。无论是民间音乐还是宗教音乐,其都与广西壮族人们的生活习性、地域特点密切相关[2]。在广西壮族风格的音乐类型中,他们有些直接引用民间音乐,比如《水龙吟》,有些也是用外地民歌用桂北官话演唱,比如《翠金扇》。这些都是壮族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用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出来,别具一格的精神财富。壮族风格的音乐形象而易懂,他们不需要刻意讲究歌曲修辞或者韵律,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按字行腔;有些音乐形式还配合了人类情感发展的需要,比如山歌对唱。

2.形象性和朴素性

壮族音乐风格的朴素性来自于其历史发展和形成特点,从少数民族群众中诞生的歌曲因为反映了壮族人民真实的情感和生活,因此其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壮族民歌歌词丰富生动,朴素含蓄,洗炼,富有形象性,其按照歌词类划分,主要分为“欢”“西”“加”三种不同形式的体裁[3]。曾有学者将三种体裁与对应的形容词进行联系:“欢”的特点是优美动听,其主要是以五言四句为基本特点,整体上没有变化;“西”的特点是亲切朴素,其主要是以七言一句为特点,唱起来轻快流畅,歌声传递了一种喜悦之情;“加”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壮族音乐类型的多样性时期丰富情感和朴实性格的写照,其歌词中的描述都是壮族先辈们对生活的另一种记录,或是写实,或是寄予希望。

3.规律性和艺术性

壮族的很多民间音乐虽然很多都是靠着口耳相传而来,但这并不代表其是随意吟唱,而是讲究一定的技巧和规律,具体来看:

(1)在音阶调式上,壮族音乐常使用的为五声音阶和四声音列。而在四声音列上有常使用“1285、6123、5612”,这也构成了壮族音乐的基本调式和音阶。

(2)在旋律线条方面,壮族音乐的音域在八度之内,音乐旋律线从高音到低音呈现下滑式。

(3)关于节奏节拍,其主要采用二拍和四拍。歌词统一整齐,结构规整统一。

二、广西壮族风格音乐创作现状

广西壮族风格音乐创作在当前借助抖音等微视频平台让其活力焕发,由于壮族音乐曲调多样,且因为地域语言问题,一般民众很难学习,通过新媒体平台让当地的民众可以传承壮族音乐,这对于壮族音乐创作发展来说具有积极意义,但因为依托于壮族等独特的地域文化,比如三月三对山歌,一旦离开这片土地和氛围,壮族一些音乐就难以支撑其特有的情感,这也体现了壮族传统音乐的脆弱性。

(一)人文生态逐渐消失

壮族风格音乐诞生于壮族地区,地域文化决定了其音乐的特点,而当前,壮族音乐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壮族地域特点“被破坏”,这种破坏不是故意毁坏,而是受到技术和时代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人文生态环境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4]。当初诞生壮族风格音乐的这片神奇土地被现代文明不断“侵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钢筋水泥和农村洋楼,乃至互联网在给我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之时,壮族中一些原生态民歌也慢慢消失。根据学者的调研,壮族中的民歌演唱者都是老一辈的壮族人,年轻人并不会演唱哪些流传百年的壮族民间歌曲。随着老一辈歌手的没落,壮族山歌等民间音乐也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窘境。

(二)年轻一代不愿传承

伴随技术和现代化的发展,甚至被迫生计,很多当地的广西壮族年轻人主动或者被动地离开本地,长期与地域的隔离,让年轻一代与民族音乐渐行渐远,他们或者在城市扎根再也没有回去;或者回去后不愿意学习壮族的民间歌曲。在2012年新闻报道《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困境年轻人不愿意参与》中,李锦芳教授曾在壮族调研中谈及年轻人很多都不喜欢壮族本身的民间音乐,他曾在壮族发现很多与世隔绝的民间音乐,但是也只有老一辈会吟唱。这种现状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实施,以及广西对本地一些非物质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强,大众开始关注对壮族音乐,但是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三)创作音乐遭受冲击

壮族风格音乐衰落和年轻人对壮族音乐不喜欢与流行音乐的冲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流行音乐因为其节奏多变,风格不同,旋律上迎合了大众口味,因此其颇受青睐,而相比之下,壮族音乐虽然诞生群众中,但其演唱方式主要采用高腔、平调与谣唱,这让其传唱度并不高,甚至被一些年轻人认为“土”。同样是民歌,由于当前快餐式的生活节奏和欣赏水平,大众更喜欢吸收了西洋唱法的民歌,而对类似壮族风格音乐等民歌却兴致索然。因此,这既是当前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反思和改善的地方。

三、广西壮族风格音乐创作发展策略

壮族音乐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独特风格,它诞生于壮族,但是却是全人类丰富的音乐资源,但面对当前壮族音乐的现状和考虑未来发展趋势,这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对壮族音乐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以保证壮族音乐能够在未来焕发生机,延绵不衰。

(一)保护民风民俗传承乡土音乐

要让广西壮族风格的音乐得到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保护,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机制。首先需要对保护广西壮族各个地域文化,特别是人文生态,比如壮族的民间歌曲形式“嘹歌”是在歌圩上进行对唱,因此要保护这样的歌曲形式就需要保存“歌圩”。有学者曾考察发现,平果县因为某些因素使其原来的18个大型歌圩趋于消失,后面随着政府的保护政府,该地区又恢复了8个歌圩。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需要首先对其物质载体进行保存,这样才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发挥正向作用;同样,在壮族音乐的保护中也是如此。其次是需要培养和发展壮族音乐的传承人。壮族音乐中虽然可以依靠现代的曲谱等方式进行记录,甚至可以使用互联网等方式进行扩散和传播,但是并非所有民众都对其感兴趣,从欣赏者中挑选出致力于发展壮族音乐的传承人才是保存这种非物质文化一场的重中之重。再次是对壮族形式音乐进行田野考察,搜集这些民间歌曲,将之系统化和教程化,让更多人可以通过文本、影像方式接触到这一传统音乐表达方式;最后是利用这种方式对广西壮族的歌曲进行宣传,扩大壮族音乐的影响力,从当前来的现实来看,又不少广西壮族人士通过开通抖音等短视频传唱壮族民间歌曲,歌曲类型涉及山歌、嘹歌等多种形式,这无疑是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赋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种方式也可以在未来推而广之。

(二)加强民族特色创新音乐教育

当前无论是专业的音乐教育,还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对音乐的学习以欧洲音乐为主,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偏少,甚至在一些音乐院校在关于民族音乐的教授课时上也偏少。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教育[5]。在壮族地区的音乐学院和其他年龄段的学历教育中都应该加强对壮族风格音乐教学,这些教学经验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教授,还需要更多实际内容,比如学习一些具有经典型和代表性的壮族民间歌曲,或者通过互联网等多媒体教学工具让他们对壮族音乐文化深入体验和了解。

音乐教育对培养壮族音乐的接班人和传播者具有重要作用,让广西地区或者壮族地区的学校可以从小对壮族音乐产生认知,培养兴趣,从而在未来为壮族音乐创作和发展积蓄力量[6]。如何提升壮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这也是值得所有教育者和学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应该从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三个角度出发。课程内容上,应该专门为壮族音乐编写相关教材,音乐教材是沟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一座桥梁,可以将老师教学的逻辑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调统一;课程设置上应该增加对壮族音乐课时在整个音乐教学中的比重,甚至在整体课程上的比重;在师资力量上应该鼓励老师本身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知识,鼓励老师到壮族地区采风,只有老师提升了自身的水平才有可能教授好更多的学生。除此之外,也需要学校在壮族音乐教育中投入更多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开办壮族音乐讲座、设置壮族民间音乐比赛,还有壮族音乐的征文等,让学生在日常和潜在中接受壮族音乐的熏陶。

(三)多种音乐类型共同融入创作

壮族的音乐类型有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等多种多样,而每一种音乐类型下面由具有不同的种类,比如:民歌中含有山歌,而山歌中有可以细分为欢类山歌、西类山歌、小调等等,这些需要后续不断的发展和传唱才能促进不断类型音乐的繁荣。这需要当代的壮族音乐传唱人对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继续创作,而创作不限于将原始未经加工过的音乐流传下来,还需要进行“二次创作”,比如在广西一些旅游景点,一些身着壮族传统服饰的商家摊贩就会使用普通话吟唱壮族传统音乐;壮族音乐的传播度不广,没有形成对流行音乐的影响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地域语言限制。如果歌词可以使用普通话等让普通人听到识别和理解的语言,其未来的感染力和传播范围将可能比完全使用壮族语言更具有广泛性。

在互联网上传唱度广的广西音乐作品中,其创作者都以壮族民族音乐作为依据,通过各种创作手段保留其原始的特色和韵味,将外来的元素加入到原来的壮族曲调或者风格中,作品虽然经过二次加工,但是却做到了与时俱进,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特色,带有壮族原始之美,同时融合更多流行元素,使听者感受到其现代风格,并让观众喜欢。

笔者坚持保存壮族风格音乐的传统型和原始性与对音乐中某些元素精心创新之间的平衡性。这样可以在不丧失壮族音乐的灵韵基础上,将壮族音乐更广泛地传播给其他人,对壮族音乐未来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四)将壮族风格元素融入其他音乐

音乐的混搭和融合是音乐发展的趋势,特别对于流行音乐来说,为了树立风格和音乐思想,流行音乐需要从全球各个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广西壮族这一本地音乐恰恰也可以成为其他流行音乐的源泉,激发流行音乐的创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比如流行歌手斯琴格日乐以其《山歌好比春江水》让世人知晓,但是其曲调取材于广西柳州的山歌《石榴青》,这就是广西壮族风格音乐对流行音乐的贡献,通过这首歌曲,世人虽然不知其源头,但也潜在让广西壮族曲调为世人所知晓,甚至朗朗上口。

在第十五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中,《太阳鸟母》影片的壮族原创音乐夺得了当届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大奖。颁奖现场,《太阳鸟母之英雄》的纯交响乐版和合唱版依次响起,壮语首次以最高雅的歌唱艺术形式在大洋彼岸传唱。这是壮族音乐以交响乐的形式进行展示的典范,将西洋乐器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完美结合,这也给了我们更多信心,让壮族音乐风格跨界合作,不要停留在音乐本身的创作,还可以与影视剧结合。

四、结语

广西壮族风格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不仅代表着壮族的人文风貌,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音乐作为诞生于西南地区的音乐类型,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语言隔阂、和传唱度等,在现代化过程中,广西壮族音乐面临着一些困难,这些困难归根到底是壮族风格音乐的继承问题和传播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建立保护机制,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坚持与时俱进的创作方式和向世界流行音乐贡献壮族风格音乐元素这四个维度构建一套完整的发展策略,这才能克服当前的窘境,让广西壮族音乐在未来长久不衰,甚至成为国家的一张名片。

猜你喜欢

广西壮族山歌壮族
山歌还要妹起头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山歌
《Cat’s book》
苗山歌
壮族山歌
广西壮族民歌元素钢琴作品探究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