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结合治理太湖消除蓝藻暴发实践的思路
2020-01-02
(1.无锡市水利局,江苏 无锡 214031;2.无锡市场上防洪管理处,江苏 无锡 214031)
太湖自1990年起每年都暴发蓝藻且越来越严重,直至2007年发生“5·29”太湖“湖泛型”供水危机,流域积极治理太湖水生态环境取得相当成效,水质明显改善。但蓝藻暴发情况仍然严重,应结合大数据平台加快太湖水生态环境治理(以下简称太湖治理),消除蓝藻暴发。
1 太湖大数据
太湖治理大数据(以下简称太湖大数据)是大规模获取、存储、管理太湖水生态环境的系列数据的集合,具有数据快速流转和为太湖治理提供分析、决策能力的数据库(平台),以加快推进太湖治理和提升消除蓝藻暴发信心直至消除太湖蓝藻暴发。
1.1 大数据资料
大数据应满足太湖治理需求的多系列数据的要求,主要为太湖流域上中游及湖体的数据资料。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1.1 经济社会
流域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人口及密度、GDP、行业、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处理情况和排放量。
1.1.2 自然地理
流域的面积,流域的地形地貌,湖体形状。
湖面的降雨、气温、天气、光照、风力风向等。
历年各时段出入湖水量,湖体的水位、水深、风浪,水流的方向、流速,水温等。
1.1.3 湖体水环境
a.历年水质,包括N、P等有关指标,污染物质净化率。
b.蓝藻及其暴发的历史状况,包括平时及蓝藻暴发时的藻密度、叶绿素a、干物质,蓝藻中N、P等含量,每次暴发面积、年累计暴发面积,蓝藻、藻类的种类,蓝藻的结构、特点、生境,蓝藻暴发、藻源性污染负荷对水质的影响。
c.太湖湿地的历史变迁,包括湿地的位置、面积、植被覆盖率,湿地植物种类及其生长情况,主要植物干物质中N、P和有机质等的含量,净化水体的能力等。
d.太湖水生动物的历史变迁,包括种类,密度,产量,N、P等物质的含量,净化水体的能力等。
1.1.4 入湖污染源
a.流域各类点源(包括生活、工业、污水厂、规模集中畜禽养殖业)污染、面源(包括种植业、分散的生活和畜禽养殖、降雨降尘、水产养殖、地面径流、航行等)污染的历史状况和控制状况。
b.入湖出湖河道的流量、水量和污染物含量,雨水入河排放口、污水入河排污口等资料。
c.直接入湖的地表径流流量及其污染物浓度等。
1.1.5 生态环境治理
a.控制外源情况。
b.调水入湖出湖的历史记录。包括各调水线路的路径、流量、水量、时间以及调水水质。
c.底泥及历次清淤情况。各年代底泥的沉积厚度和污染状况,历次清淤的时间、地点、数量,清出淤泥中N、P和有机质等含量,清淤效果。
d.历年打捞蓝藻情况,包括打捞的位置、时间、方式、数量、含水率等,历年蓝藻的处理或处置、资源化利用情况,藻水分离后余水回流入湖的数量及其水质等。
e.湿地的修复情况,包括位置、面积、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及其净化水体作用。
1.1.6 其他资料
包括治理太湖富营养化和消除蓝藻暴发技术,国内外湖泊蓝藻暴发及其治理的现状、效果及存在问题、经验教训等。
1.2 太湖大数据的多系列数学模型
太湖大数据的主要利用形式是太湖治理的数学模型(简称数模)。主要包括水量、水质的水动力数模及湿地蓝藻的生物数模等。
a.水量数模。根据太湖流域不同入湖河道概化线路方案计算分析太湖及各水域出入湖的水量、流速、流向、水位的数模。
b.水质数模。在水量数模的基础上,计算分析和预测太湖及各水域各个阶段在不同入湖污染负荷情况下空间立体水质的数模。水量、水质数模往往密切相连,现较成熟且正在广泛使用。
c.湿地数模。在水量、水质数模的基础上,计算分析和预测各水域各类湿地对改善太湖水生态环境所起的净化水体和抑藻除藻作用以及丰富生物多样性的数模。
d.蓝藻数模。在水量、水质、湿地数模的基础上,计算分析和预测各水域立体层面上在各类不同生境条件、时间段、空间立体范围内的蓝藻生长繁殖及暴发或消失的数模。
1.3 数模需要的系列数据资料
需要的数据资料一般为长系列数据,且须包括近期资料。
a.水量、水质数模资料。包括自然地理、水文水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湖体水环境、入湖污染源(外源和内源)、污染治理情况、出入湖河道及湖泊的污染负荷等,其中水质包括TN、TP、NH3-N及相关指标。
b.湿地数模资料。除水量、水质资料外,还包括太湖各水域湿地、生物多样性、各类植物群落和动物种群及有关资料。
c.蓝藻数模资料。除水量、水质和湿地资料外,还包括蓝藻的结构、特点、生境、暴发和消除暴发资料。其中生境包括气候、水文水动力、水体中Fe、Al等元素或微量元素;暴发包括面积、位置、频率、密度、叶绿素和生物量等。
2 太湖大数据现状和改进建议
2.1 现状效果
目前已采集上述系列中的诸多数据,存于环境、水利、生物、地理等部门。现水量、水质数模比较成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数模结合太湖的重大水工程、治理实践进行水量、水质分析和预测,也普遍用于洪涝防治、水生态环境规划方案和调水引流方案的制定等。如1996年由无锡市水利局委托河海大学实施的“直湖港武进港入湖口挡污工程调控数模研究”课题[1],运算结果表明建闸控制能大幅度减少河道入湖污染负荷及有效改善梅梁湖水质,两个水闸建成运行后的效果也证明了数模计算结果的正确性;2004—2005年由无锡市太湖治理公司、无锡市水利局委托中国水科院、太湖流域管理局、江苏省水利厅、河海大学和南京水科院负责研究的“改善太湖流域区域性水环境的引水调控技术研究”数模研究课题[2],对流域河网45个调水线路方案进行分析研究计算,得出望虞河与梅梁湖泵站联合调水可较好改善梅梁湖水质的结论,与工程运行效果基本符合,同时新沟河调水能有效改善梅梁湖、竺山湖、太湖水质的预测结论成为实施新沟河泄洪调水工程的理论依据。
多次太湖大数据的数模试验结论基本符合重大水工程运行和太湖治理取得的效果。太湖水质明显提升:太湖平均水质从2006年劣Ⅴ类提升为2017年Ⅳ~Ⅴ类,TN、TP分别削减50%、19%,其中TN实际改善效果好于数模结论,TP则差于数模结论。
2.2 存在问题
a.太湖大数据的管理没有一个主事部门或机构。数据分散,未形成合力,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b.缺少有关大数据的采集、使用、管理的相关法规。
c.系列数据不全或严重缺失。其中水量、水质数模的资料基本尚可,略有缺失;而湿地和蓝藻数模的资料严重缺失。
d.已有的有些数据不协调。如环境、水利部门或各检测机构之间有些年份的太湖水质资料有明显差异。
e.相当部分数据如太湖水质、蓝藻暴发程度等不能公开共享,影响湿地、蓝藻数模的设计与运算。
f.水质数模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削减外源的艰巨性和差异性,环湖河道入湖污染负荷N、P 2017年较2006年分别削减7%、-5%,致使同期太湖水质N降低50%,P则降低不多,而数模运算未及时考虑到。
g.尚未成功建立蓝藻数模和湿地数模。研究者们已建立许多数模预测太湖蓝藻水华的暴发过程,但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可以准确预测蓝藻水华暴发的数模[3]。
h.领导和研究人员缺乏消除蓝藻暴发和建立数模的信心。主要原因是太湖蓝藻仍严重暴发,2017年暴发最大面积1403km2,超过发生供水危机的2007年979km2的43%;同期藻密度增加,如太湖、梅梁湖年均藻密度分别为11700万个细胞/L、24000万个细胞/L,是2009年2315万个细胞/L、6995万个细胞/L的5.05倍、3.43倍,具有蓝藻长期大规模暴发的最基本的种源条件;缺乏统一的太湖大数据平台,缺乏消除蓝藻暴发有关技术、技术集成及其应用理论;政府至今仍未制定太湖消除蓝藻暴发的目标。
2.3 改进建议
大数据需要系统收集、存储、整理海量的系列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需要总结太湖和国内外浅水湖泊特别是蓝藻暴发湖泊治理的经验教训,加快建立湿地、蓝藻数模,以指导、支持太湖治理消除蓝藻暴发的决策。
a.建立专门的太湖大数据(研究)中心、管理机构,同时建立相应的公益网站。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特别是水质和蓝藻暴发的系列数据资料(专利除外)。让百姓知情,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和满足研究人员的需求,大数据中心和公益网站可为公办、民办或联合办,也可建立多个大数据中心,发挥各家之长。
b.建立健全太湖大数据的有关地方法规。
c.继续收集完善前述系列数据资料。主要是湿地、蓝藻资料,特别是蓝藻暴发和消除的有关生境、种间竞争的资料,同时积极试验并获取治理太湖的技术及其集成资料。
d.积极收集国内外浅水湖泊特别是蓝藻暴发湖泊治理的资料。
e.科学整理大数据和评估其可靠性。
f.正确选用水质数模与太湖实践密切结合,正确选定边界条件,正确概化河网,正确选择有关系列资料。同时在完善数模时充分考虑蓝藻年年暴发对增加藻源性负荷特别是对增加内源释放P的影响。
g.加快建立蓝藻、湿地数模,使数模从理论到实践,与治理富营养化和消除蓝藻暴发实践密切结合,再从实践到理论,建立科学完美的数模。
3 数模结合太湖治理实践消除蓝藻暴发思路
3.1 太湖治理目标为“二消除”
“二消除”为消除富营养化、消除蓝藻暴发[4]。只有建立消除太湖蓝藻暴发的目标,才能提升各级领导和研究人员消除太湖蓝藻暴发的信心。
3.2 以水动力数模分析水质改善趋势及其最终目标
3.2.1 计算各阶段水质
根据太湖现状Ⅳ~Ⅴ类水质(其中竺山湖、西部宜兴沿岸的TN为劣Ⅴ类),湿地、底泥和蓝藻的实况,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情况,可能削减的外源内源数量,根据以往系列数据资料,以水量、水质数模计算2030年、2040年、2049年各水域TN、TP能够分别达到的数值。同时以此计算各阶段各水域环境容量、水体净化率、入湖污染物应削减量,并分配各水域、陆域予以实施。在此数模运算中应考虑适度增加入湖水量,以增加环境容量、水体自净能力和带走更多蓝藻。可通过望虞河、新沟河、新孟河等通道增加“引江济太”水量,使太湖的年入湖水量由目前的105~110亿m3增加到120~130亿m3。
3.2.2 确定可能达到的最优水质目标
根据现有太湖和国内外大中型浅水湖泊治理的经验教训,利用上述数模计算太湖各水域水质可能达到的最优TN、TP值。估计2049年东部、西部水域的最好水质目标可能分别是Ⅱ类、Ⅲ类。
3.3 建立完善湿地数模及其目标
相当规模湿地可以净化水体和抑藻除藻,而无蓝藻暴发或已消除蓝藻暴发水域可保持蓝藻不暴发状态。修复以芦苇为主的湿地,达到太湖20世纪五六十年代植被覆盖率25%~30%。主要为西部沿岸水域修复芦苇湿地、湖湾中间水域修复湿地及西部大堤陆域侧退田还湖等。
数模与修复湿地实践相结合。收集修复湿地实践过程中的各类植物、动物在不同密度和规模情况下一年四季各时间段净化水体和抑藻除藻的作用,以此初步建立湿地数模,以数模指导湿地修复工程,以湿地工程验证、完善数模,如此循环建立科学的湿地数模。
3.4 蓝藻数模
蓝藻数模是计算分析蓝藻生长繁殖及暴发趋势或消除暴发的数模的简称。蓝藻数模可分为两类:
a.全太湖建立统一计算的一次性消除蓝藻暴发的数模,此类数模建立相当困难。可分两步:第一步是计算蓝藻生长繁殖、生物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即以水量、水质数模计算各阶段所得的N、P等指标(也含其他元素)为基础和根据蓝藻的特性及生境,进行全太湖统一分析、计算各阶段蓝藻的生长繁殖、暴发在时间和空间位置的趋势的数模;第二步是在第一步基础上计算消除蓝藻暴发时应该控制湖泊的N、P及有关生境指标的数模。其中第二步可在理论上计算出消除蓝藻暴发时相应的N、P值,但实际上仅依靠治理富营养化难以使全太湖达到国内外专家一般认为消除蓝藻暴发的 TN 0.1~0.2mg/L、TP 0~0.02mg/L的水质目标,即实际上无法做到全太湖仅依靠消除富营养化统一消除蓝藻暴发。
b.太湖分水域消除蓝藻暴发及建立相应数模。即在各水域的水量、水质和湿地数模的基础上,与各水域治理实践相结合,建立分水域的蓝藻数模,数模与治理实践相互协调、不断验证完善,直至消除蓝藻暴发和建立完整的数模。
3.5 分水域消除蓝藻暴发及其数模
要彻底治理太湖消除蓝藻暴发,首先应建立消除蓝藻暴发的信心和建立至少在2050年之前消除蓝藻暴发的目标;认识到太湖这样的浅水湖泊仅依靠治理富营养化不能消除蓝藻暴发,应确立消除富营养化与削减蓝藻数量相结合才能消除蓝藻暴发的观点;改变以往仅打捞水面蓝藻的习惯思路,应明确只有深度彻底全面打捞清除水面、水中、水底的蓝藻才能消除蓝藻暴发[5]。尽快设计出分水域消除太湖蓝藻暴发的数模,同时为“三湖”的巢湖和滇池消除蓝藻暴发做出贡献。
3.5.1 分水域
若把太湖作为统一的一整片水域建立蓝藻数模,则目前无法通过计算一次性得出能消除蓝藻暴发的结论。所以可将太湖分成若干片相对封闭又具有一定水力联系的水域,分别建立各水域数模。太湖分水域时须在两个水域的边界处建设适宜的围隔、隔断系统。
3.5.2 分水域消除蓝藻暴发和建立数模的思路
首先各水域应尽量采用控制外源、削减内源、调水、清淤和生态修复等措施,使水质尽量达到最佳状态(Ⅲ~Ⅴ类或更好),降低或消除富营养化程度,创造不利于蓝藻生长繁殖的生境,加剧生物与蓝藻的种间竞争,抑制蓝藻生长繁殖速度;然后以此思路分水域消除蓝藻暴发及建立相应数模。
总体上把太湖分为梅梁湖、贡湖、竺山湖、西部宜兴沿岸水域、湖心水域西部、南部湖州沿岸水域、蠡湖、东太湖、北部苏州沿岸水域、东部嘉兴沿岸水域、湖心水域东部等11个水域建立数模。其中前5个为蓝藻暴发严重水域,第6个为蓝藻暴发较轻水域,后5个为蓝藻基本不暴发或偶尔轻度暴发水域。所以前6个水域应消除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及建立相应数模,后5个主要消除富营养化、预防蓝藻暴发和建立相应数模。
分水域治理顺序:先湖湾、再沿岸、后湖心;先上游、后下游。
分水域消除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顺序:先梅梁湖、贡湖、竺山湖;后为西部宜兴沿岸水域、南部湖州沿岸水域;最后湖心水域西部。
分水域消除富营养化和预防蓝藻暴发顺序:先蠡湖、东太湖;后为北部苏州沿岸水域;东部嘉兴沿岸水域;最后为湖心水域东部。
若有必要,每个水域又可分为若干个小水域,其面积根据实情确定。
3.5.3 除藻主要技术
在分水域消除蓝藻暴发及建立相应的蓝藻数模时,只有合理地使用除藻技术及技术集成,才能有效消除各水域蓝藻暴发和建立适宜的相应数模。
a.改性黏土除藻[6]和天然矿物质净化剂除藻[7],使蓝藻沉于水底并进行生态修复。
b.高压除藻(包括固定和移动两类)[8],以推流曝气等方法抑藻除藻。
c.混凝气浮法除藻,使水面、水中、水底的蓝藻均浮于水面,再打捞收集、处理,一年四季可实施。
d.金刚石碳纳米电子技术除藻[9],装置加电压后释放电子,在阳光下产生光电效应、光催化作用,破坏蓝藻的细胞壁和细胞内部物质,消除水面、水中、水底的蓝藻,一年四季可实施。
e.生物种间竞争除藻,相当多植物在吸取氮磷的同时可产生化感物质抑藻除藻,如沉水植物、紫根水葫芦、芦苇湿地除藻;利用鲢鱅鱼和贝类或其他动物滤食蓝藻[10]。
f.锁磷剂除藻,降低磷浓度,甚至降至小于0.01mg/L,抑藻除藻。
g.安全高效复合微生物[11-12]及其制剂或化感物质制剂除藻抑藻[13],具有相当潜力,需解决目前太湖禁用微生物及其制剂或禁用生化制剂的问题。
h.常规技术除藻,包括治理富营养化、调水、清淤、打捞水面蓝藻,减慢蓝藻生长繁殖速度。
i.综合除藻,在适当水域,以一种或数种除藻技术为主,配合其他技术进行分片除藻,尽快消除较大范围蓝藻暴发。
3.6 与各水域实践治理相结合建立蓝藻数模
在各水域消除蓝藻暴发的过程中,加快创新,与水量数模、水质数模、湿地数模相结合,并收集、确定各类除藻技术在各时间段的抑藻除藻能力、效率、效益及最终效果,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蓝藻数模,以数模指导治理实践,以实践验证完善数模,同时验证各水域消除蓝藻暴发的综合除藻技术和系列数据的可靠性。然后在分水域消除蓝藻暴发并保持无蓝藻暴发数年后,把各片连成整片无蓝藻暴发水域,其后在汇聚各水域建立的蓝藻数模的基础上,建立全太湖消除蓝藻暴发的数模。
4 大数据模型应用消除梅梁湖蓝藻暴发
梅梁湖为太湖北部的大型湖湾,面积124km2,现年年蓝藻严重暴发,水质Ⅴ类[14]。以梅梁湖为例进行消除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试验,结合治理实践建立梅梁湖蓝藻数模试点。
4.1 选择梅梁湖试验的原因
自然地理条件好,可建成相对封闭水域;其与太湖连接的边界口门较狭,仅6.5km;有良好的治理基础条件,已有多套打捞蓝藻设备和已建多个藻水分离站;有独立的调水泵站;控制污染效果好,陆域污染源进入水体很少;有一套完整的治理管理体系和经验;为无锡市统一决策管理;是全国著名风景区,影响非常大,全国游客、百姓极其关心消除梅梁湖蓝藻暴发情况。
4.2 分水域消除蓝藻暴发治理措施
4.2.1 口门处设置钢丝石笼坝
与太湖湖心水域交界处设置钢丝石笼坝,其作用为阻挡太湖湖心水域蓝藻漂进梅梁湖;挡风浪;透水,允许石笼坝两侧的水体可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换。
4.2.2 沿岸建设湿地消除蓝藻暴发
沿岸水域建设湿地作用:净化水体、抑藻除藻、丰富生物多样性,直至消除蓝藻暴发。恢复湿地达到蓝藻暴发以前规模、植被覆盖率达到25%~30%。
a.建设湿地范围为沿岸1.0~1.5km宽的水域,及湖湾中间的部分水域。
b.湿地外围建设钢丝石笼坝或固定式围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决定),其作用与口门处的钢丝石笼坝相似,可阻挡梅梁湖中心水域的蓝藻漂进湿地。在梅梁湖东岸可利用2005年设置的2km距离的挡风浪的钢筋混凝土排桩,不需要再设置钢丝石笼坝。
c.湿地的钢丝石笼坝或固定式围隔的内侧种植150~200m宽的芦苇带,阻挡风浪,净化水体和抑藻除藻。芦苇湿地的基底应抬高至冬季基本无水,使冬季能基本消除残存的蓝藻和使芦苇在春季能顺利种植或发芽生长。其中抬高芦苇湿地基底的部分回填土可利用太湖清淤土方。
d.湿地的芦苇带与湖岸之间 800~1300m宽的范围种植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植物,净化水体和在一定程度抑制蓝藻生长。首先要提高透明度,可采用改性黏土、锁磷剂、混凝气浮法除藻或采用金刚石碳纳米电子技术除藻,提高透明度,即可种植沉水植物。
4.2.3 分片清除中间水域蓝藻
a.在梅梁湖两侧沿岸湿地之间的中心水域设置3~4道东西方向的围隔,每两道围隔间形成相对封闭水域,每道围隔均采用双围隔布置,继而在每个相对封闭水域采用适宜的技术集成措施清除水面、水体和水底的蓝藻,直至蓝藻密度降低至蓝藻不暴发水平。
b.在形成的相对封闭水域中,若有必要可根据实情再分成5~10块小水域,此小水域用可移动的单围隔隔开,然后逐块小水域用适当的技术或技术集成清除水面、水体和水底的蓝藻。
4.2.4 湿地和除藻两者相互作用分析
a.梅梁湖两侧沿岸湿地净化水体及抑藻除藻的作用可透过钢丝石笼透水坝等设施传递给梅梁湖中心水域。
b.中心水域逐步把蓝藻清除干净后,蓝藻不再进入两侧沿岸水域湿地,如此相互影响,数年后使中心水域全部持续保持Ⅲ类水[15]、消除蓝藻暴发,则可建成太湖及全国中型浅水湖泊消除蓝藻暴发的典范。
4.2.5 数模的建立
根据梅梁湖上述消除蓝藻暴发的综合技术集成过程和治理过程的思路,初步建立分水域消除蓝藻暴发数模。然后在分片治理梅梁湖、消除蓝藻暴发过程中,分水域验证数模,包括验证各类除藻技术的作用、实施次数、时间和效率、最终效果等,并修改完善数模。如此循环验证、完善数模,直至梅梁湖全部水域消除蓝藻暴发及建立科学完整的数模。
5 其他水域
5.1 贡湖
贡湖为太湖北部的大型湖湾,面积147km2,现年年蓝藻轻度暴发,水质为Ⅳ~Ⅴ类[14]。主要治理措施基本类似梅梁湖,不同之处:其口门较宽,有11km;有利条件为望虞河“引江济太”直接进入贡湖,根据换水次数较多的水体,其主水流通过水域基本不会发生蓝藻暴发的经验[6],可消除其相当部分水域的蓝藻暴发;贡湖为无锡与苏州共同管理,内有两市的水源地,应采用更为安全的治理技术,以确保水源地全年全面达到Ⅲ类水[15],不发生“湖泛”现象,保证供水安全。与治理实践相结合建立蓝藻数模。
5.2 竺山湖
竺山湖为太湖西北部的湖湾,面积58km2,现年年蓝藻严重暴发,藻密度很高,水质为劣Ⅴ类,常发生小规模“湖泛”[14]。主要治理措施基本类似梅梁湖。其不同之处:需要严格控源截污,严格控制入湖河道武进港污染,严格控制底泥污染;加快新沟河、新孟河“引江济太”调水通道建设,建成后持续调水入湖10亿~15亿m3,换水超过15次/年,调水的主水流经过的相当部分水域能基本消除蓝藻暴发[6];修复占竺山湖面积50%以上的沿岸芦苇湿地。使其消除富营养化、达到Ⅲ类水[15],彻底消除“湖泛”和蓝藻暴发。同时,与此治理实践相结合,建立和完善消除竺山湖蓝藻暴发的数模。
5.3 西部宜兴沿岸水域
西部宜兴沿岸水域年年蓝藻严重暴发,藻密度高,水质为劣Ⅴ类[14]。主要治理措施:因为太湖上游的大部分入湖河道进入此区域,须全面严格控制各类点源、面源的污染,特别是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和提高污水处理标准,大幅度减少污水厂污染负荷;修复沿岸1.0~1.5km宽的芦苇湿地;拆除部分环湖大堤以恢复原来的芦苇湿地,并可将此湿地作为净化河道污水的入湖河道前置库;配合金刚石碳纳米电子技术除藻、高压除藻技术等措施进行除藻。消除富营养化、达到水功能区目标Ⅲ类水[5],消除蓝藻暴发。与治理实践相结合建立蓝藻数模。
5.4 南部湖州沿岸水域
南部湖州沿岸水域,现年年蓝藻轻度暴发,水质为Ⅳ~Ⅴ类[14]。治理富营养化和消除蓝藻暴发措施基本同西部宜兴沿岸水域。
5.5 其他水域
其他水域包括太湖湖心水域和其他沿岸水域。水质为Ⅳ类[14],其中大部分水域基本无蓝藻暴发。治理措施:在前述水域基本完成治理任务及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使水质改善提升至东部Ⅱ类、西部Ⅲ类,采取相应的恢复生态、增加湿地面积等综合技术集成措施治理、消除富营养化,保持蓝藻不暴发。其中,湖心西部水域现尚有蓝藻轻度暴发,届时水质已较好,蓝藻暴发程度会大幅度减轻,若必要仍需采取相应的分水域消除蓝藻暴发的集成技术消除蓝藻暴发。同时,与治理实践相结合,建立相应的蓝藻数模。
6 结 论
目前难以建立统一的治理太湖消除蓝藻暴发的数模,应该结合分水域治理太湖消除蓝藻暴发实践,建立分水域消除蓝藻暴发数模,其后将分水域数模汇聚成全太湖消除蓝藻暴发数模,是建立治理太湖数模的最佳思路。只要有决心和信心,创新治太方略,确立正确科学的目标,定能实现分水域消除太湖蓝藻暴发和建立相应的蓝藻数模的目标。通过大数据、数模与太湖治理实践密切结合,数模指导、支持治理实践,实践验证、完善数模,使太湖在习总书记提出的长江大保护中首先成为长江流域消除蓝藻暴发的生态文明的美丽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