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村寨居民文化认同感与旅游行为研究※
——以油岭千户瑶寨为例

2020-01-02张河清郭婷婷钟芷倩王蕾蕾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瑶寨认同感村寨

张河清 郭婷婷 钟芷倩 王蕾蕾

(1.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历史悠久的特色建筑、热情淳朴的民风等特色资源的民族村寨日益成为旅游者探新求异、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首要选择。大量的旅游者涌入原始的民俗村寨[1],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即社区居民势必与涌入的旅游者产生主客跨文化间的接触,引起本地民族文化与旅游者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在此情景下,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起了一定的作用,居民对旅游发展产生了支持与反对的行为。个体的文化认同感差异与旅游行为的关系也反映了动态复杂的社会文化影响后的文化适应状态和结果。

从当前已经开展的研究实践看,国内已经有学者关注到了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等问题[2-5]。但这些研究多注重对生态环境、经济、居民生活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少有研究关注到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大众旅游时代,在大众涌向民族村寨的时候,传统民族文化也不断被瓦解,甚至出现一些商业化、虚假性的文化,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目前,某些民族村寨出现了“仪式化”的民俗文化产品[3],经济利益间的竞争导致的人际关系淡薄[4],同一化的社会变迁以及浓厚商业氛围下的文化淡化等社会现象[5]。

因此,研究民族村寨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对旅游行为积极/消极的影响以及居民文化认同感在旅游作用下的变迁情况,既有利于发现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及定位,更可以从社会文化、居民文化认同感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机制建议以传承民族的特色文化,维持旅游目的地的真实性和体验性。

1 文献综述

1.1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与行为倾向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是指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被旅游地利益相关者(多指居民和游客)所感觉和知晓,是研究者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开拓的旅游影响研究途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就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旅游地居民感知,其中代表性的理论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依附理论、旅游发展阶段理论、涵化理论、社会承载力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陈述理论、示范效应、社会交换理论。行为倾向是一个人所形成的进行或不进行某种未来行为的意识程度。

1.2 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指个人认可且自觉投入、归属于某一文化群体的程度[6]。李蕾蕾研究发现,随着旅游地开发的时间增长,人们对自己与外界所不同的地方性文化会重新有一种认同感和自尊感[7]。文化的认同及自尊感,将会对本地居民是否支持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自1974年首次旅游人类学研讨会后,学术界许多研究开始涉及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领域。唐晓云以龙脊平安寨为例,从居民感知的视角,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古村落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居民主体因素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社区发展满意度及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8]。丁叶以宁波市的两个采用生产性开发模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艺、黄古林草席编制技艺)为案例,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居民开发感知及其态度与地方感的关系[9]。范莉娜以民族旅游村寨原住民为研究对象,围绕“居民文化适应对旅游支持行为意愿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设计了三个系统关联的子研究,探讨民族村寨社区居民文化适应的内部结构和测量维度、居民文化适应对旅游支持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的文化适应群体在旅游支持行为意愿上的差异[1]。

目前,尽管已有众多学者对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但在文化认同视角下进行社区居民对旅游行为研究,探讨居民文化认同如何影响居民旅游感知等方面的研究尚在少数。在研究视角上,主要关注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对旅游开发后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旅游对文化的反作用方面关注不够。在研究方法上,众多学者都是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较少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多数都是在形成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或变化的测量量表再派发问卷,本研究基于深度访谈法进行了田野调查,探讨居民文化认同感与旅游感知、态度及行为之间的联系。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进行文本的分析。为了进一步明晰文化认同感的结构,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访谈文本进行初步探索。扎根理论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概念化、理论化,最后来建构理论的一种系统化的研究方法论[10]。本研究遵循斯特劳斯(Strausss)的建构扎根理论,采用三级编码(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选择性编码)的方法进行访谈文本分析。该方法由哲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的知识所结合而成,是通过分析广泛的实地走访观察所搜集的资料,进而总结出相关经验资料的定性研究方式。

资料分析分为三个过程。本研究在零散资料中对数据及相关信息做第一次整理,即开放式编码过程,该过程相对比较开放、零散、随意、粗略;再经过多次概念比对和编排,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完成系统性的理论构建产生轴心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本文将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1)油岭千户瑶寨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与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2)旅游对于当地居民文化认同变迁的影响。其中认同变迁将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认同”(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和生计方式)和“精神文化认同”(风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2.2 样本收集

本文以清远市三排镇油岭古排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文本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度访谈。访谈时间为2019年11月11日—2019年11月18日,每名研究对象访谈时间约为30分钟。访谈采用半结构化方式,主要提纲为:(1)您对瑶族文化的认可度高吗,平常出去会穿瑶族服饰吗,觉得瑶族跟汉族会有不同吗?(2)如果有外来文化冲击了当地的瑶族文化,你们会抵制吗?(3)您对当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有何看法?(4)社区旅游发展对您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什么影响?(5)您支持当地发展旅游业吗?(6)您一般会做什么去支持、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呢?访谈时围绕这些核心问题随机拓展,以真实反映受访者的内在心理。

2.3 资料分析

本文对资料收集和分析采取循环研究模式,即对居民文化认同感、文化适应及变迁、旅游行为及其反作用等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同时对资料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式进行编码分析。具体的分析过程分为以下3步:

(1)开放编码。首先对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整理,采取密集编码的方式,对文字进行逐字逐行的分解。

(2)轴线编码。把开放编码过程提出的代码或概念加以合并与区分,根据最重要和出现最频繁的核心代码,寻找与之对应的其他代码和类属,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寻找能够涵盖初始代码的理论概念。

(3)选择编码。结合文献综述中应对方式的分类类属和分类原理,对代码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整理和归纳,最后形成两个核心概念:文化认同感(强、弱)、旅游应对行为(支持、反对)。

3 研究结果

基于以上文本分析,笔者发现,在文化认同感中,当地居民存在文化认同感较高和较低两种方式,旅游行为亦是如此。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针对居民文化认同感及旅游行为之间的命题。

3.1 居民文化认同感与旅游行为的关系

3.1.1 强文化认同感,积极旅游行为——积极的拥趸者

在研究人员的走访过程中,发现居民对于瑶族文化的认同与其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部分人对自己当地的旅游资源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并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去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中的奠基石。“相比起其他村寨来说,我们村拥有较多旅游资源,这一点来说我会有一些骄傲感”;“如果是论历史,这边的历史就比那边还长,油岭这边的老村民、古老的房子比那边的还要多,我觉得我们这边的资源还胜过千年瑶寨那边的”;“有感觉到这里确实在发展旅游,但是政府虽然在大力开发我们这里的旅游,但是也没有定期给我们一些补贴和分红,没有提倡我们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商业活动,只是自己有钱就去开餐厅之类的,如果我有钱,比起去外面卖玉米,我更愿意自己做一些想做的买卖”;“喜欢旅游开发,虽然没有感受到切身利益,但是喜欢和游客聊天”。而且,更多持有该态度的居民多为中青年人群,他们有着较为开放的思维,更愿意容纳外来人群。他们深刻意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及旅游资源的丰富性,认为这些文化可以作为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如受访者所说:“我本来在外地打工的,现在没干了,回家来了,买一些地等待旅游开发,现在也在尝试着做一点农特产品的买卖。”

3.1.2 强文化认同感,消极旅游行为——传统文化的保留者

在当地社区,某些居民强烈认同瑶族文化,但对于旅游的发展却不愿作为。如“我自己就是瑶族人,但是如果有人来旅游开发想破坏或者说忽视了保护我们文化,我就不想(开发)了”;“之前游客都很喜欢把我们这里的景色拿去转发(我们能够看到村里的旅游发展的改变),我现在不在老寨这里住,这边住的都是些老人家,我现在在下面的新村住;老人家就很容易反对旅游发展,认为有些人出去(打工)之后,看了外面的世界之后,他的思想会转变,所以有些一直待在这里的老人会很反对发展旅游”;“昨天也有耍歌堂的活动,但是我不太喜欢出去被别人看见,不太喜欢参加群体活动,所以就没去了。昨天来了很多游客,但是我没有下去卖玉米,因为觉得大家都在卖玉米”。从文本分析中可知,该部分人或者由于开发商对于瑶族文化保护的忽视而对旅游开发持反对态度,但有利于文化的行为则支持;或者由于年龄原因,某些人由于根深蒂固的思想,对于远处的利益难以感知,只注重短期利益,对于当地文化强烈的热爱以担心外来文化的破坏,防止当地变成商业化的景区,这部分人更希望既能保护上面的古村落,又能带动整个油岭的旅游开发,希望整个旅游开发所有的消费、所有商业化的东西都在下面山脚下的新村当中,因而形成了强文化认同但消极的旅游行为现象。

3.1.3 弱文化认同感,积极旅游行为——经济发展向往者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发现当居民具有较低的文化认同感,却积极主动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主要因为能有切身利益可得,因此支持政府开发,而日常生活并不会受到旅游者的打扰等。如“旅游者的日常走动也不会打扰到我的日常生活,反而我还挺乐意跟他们聊天的,如果旅游能够为我带来收入的话,我很愿意配合政府的旅游开发;我挺羡慕千年瑶寨那边的村民,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改造了,改得又好看又舒服,又可以赚到钱,挺热闹的”;“也不是说非要保留得和原来的屋顶一样吧,我觉得只要好使用就行”;“如果能发展那肯定好啊,我就能开民宿开餐馆什么的,还能赚点钱”。

3.1.4 弱文化认同感,消极旅游行为——无为的参与者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部分居民对寨子旅游开发现状(建筑、收费政策、土地利用规划)不了解,且保持“无所谓”态度,主要表现为对于老寨的房子并无太深厚的感情,认为房子年份久远,居住麻烦,想搬去新村。如“人家(开发商)到上面建一座庙,我没有什么意见,土地也是直接就让他们利用了的,但是(在村里)有些人有意见,部分人就没有”;“建筑外观改造啊,这个我没有留意这个方面的事情,我没有读过书,不知道”;“包包是我自己做的啊,但不是为了拿出去卖,如果有人要买我就卖给他,但是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买,我就是自己用的”。

因此,弱文化认同感往往没有把村寨或传统工艺作为自己民族身份的延伸,对其关注度少或认为其竞争力弱,从而产生较为消极的旅游行为。另一个原因也会产生该行为,“之后要干什么啊,也没有要干什么,我也不知道了,我们老了,现在看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咯”;“眼睛看不清,我干不得(瑶绣)”。由此可知,部分人因为客观的生理机能退化而无法继续从事瑶绣等旅游产品的生产从而对于旅游开发的行为偏于消极。

3.2 旅游发展对文化认同变迁的影响

3.2.1 物质文化认同的变迁

饮食文化:油岭瑶寨的旅游发展提高了村民对当地饮食特色的认识,进而提升其民族认同感。油岭千户瑶寨位于海拔780m的地理位置,干净的空气、水源使其土猪肉香嫩爽口,以及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当地瓜果种植。过往大多数村民在住宅附近种植少量的农作物和饲养少量牲畜以满足家庭日常需求。自从当地旅游有了发展,入寨的游客对富有瑶族特色的连南猪肉和东坡腊味菜式赞不绝口,这使许多村民开始意识到本土饮食的特色,并表示愿意种植更多的蔬菜瓜果或饲养更多的家畜用以招待游客。

瑶绣文化:油岭瑶寨的旅游发展提高了村民对瑶绣的关注度,也促使更多人继承该传统文化。油岭千户老一辈的村民往往掌握着技艺精湛的瑶绣,突出体现在传统服饰上。老一辈油岭人对于他们瑶绣民族服饰有着强烈的自豪感,而年轻一辈“不喜欢穿,只是老一辈的喜欢”,关注刺绣的年轻人就更少了。但是随着越来越多游客购买刺绣工艺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传承这样的技艺,在旅游经济效益促动下,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瑶族年轻人愿意关注传承瑶族刺绣文化。

建筑文化:油岭瑶寨的旅游发展提高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村民表示“装修里面没有统一规格的,但是瓦房房顶外观还是要一样的”;“(旅游)公司和政府要求的,因为我们瑶寨的历史是一千多年的历史”,以及扶贫驻村书记罗明辉也表示“瑶寨申请了国家村落保护,有500多万用来维修房屋,基础设施和公路的建设”。这些都体现在旅游的开发准备阶段,当地政府能够通过对村寨修旧如旧的规定以及获得的大额资金来提高对古建筑的保护。

生计方式:油岭瑶寨的旅游发展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来源方式。旅游使得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能够回到村寨中从事相关的服务行业,如制作特色手工艺品进行出售,参加相关的表演节目以赚取收入,甚至还有人回家种田以等待投资商发展旅游。许多村民表示旅游的发展能够提高他们的收入或有利于他们实现理想的生计方式。

3.2.2 精神文化认同的变迁

节庆文化:旅游的开发使油岭千户瑶寨的居民对重大节庆有双重认识。盘王节是当地人十分重视的民族祀典,居民往往会穿上节日盛装,聚集于一方载歌载舞。通过采访,村民表示“油岭的盘王节是20年才搞一次的嘛,我们自己的是第六届,而政府搞的已经是11届”,政府在当地规划的盘王节与该村实际间隔时间不同。由于时间安排上的差异,他们对“盘王节”的节庆认知产生了新的认识,部分村民将政府主办的盘王节仅视为就业机会,而村子主办的盘王节才是他们真正意义的盘王还愿。

价值观念:旅游的发展增强了油岭千户瑶寨的居民文化认同意识。不论是饮食上的特色风味,还是民族服饰上精美绝伦的瑶绣,抑或是节日庆典中的“长鼓舞”,外来游客的赞赏都会使得瑶寨居民增强其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加其文化认同感。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对民族村寨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及其旅游行为进行研究,探讨了居民文化认同感促使的居民对旅游行为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了旅游业的发展对文化的反作用。

地方感是影响环境感知结构的重要构想,会对居民态度和行为产生差异化影响。旅游地居民地方感的不同决定了居民有不同的旅游感知和态度[11-13]。居民文化认同感是在长期的社会作用下形成的居民主观意识。在民族村寨这个特定的社区当中,居民既是文化的传承载体,也是文化修正、改进的推动者。据Besculides A等学者的研究,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会受到社区联系、参与行为、人口社会统计特征等因素的影响[12-13]。文化认同感又与社区联系、参与行为等因素紧密相关。本研究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证实了居民文化认同感与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积极的拥趸者”“传统文化的保留者”“经济发展向往者”“无为的参与者”四种类型,探讨了四种类型产生的原因,补充和完善了现有民族村寨旅游文化认同概念的研究,为将来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基础。此外,本研究还构建了文化认同及旅游业、旅游行为之间的理论框架,拓展了该领域的理论模型,对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补充和完善。

与此同时,在一个比较封闭的地理环境,地方文化的认同相对比较稳定。如果现代旅游业得到发展,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跨文化交流就会使生活在旅游地的人对所处地方的认同感产生变化。基于此,本研究发现:旅游开发对居民物质文化认同和精神文化认同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增加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部分旅游开发行为与居民原有认知有所冲突使其对同一传统对象产生双重认知。这些研究结果既有利于发现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及定位,更可以从社会文化、居民文化认同感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传承民族的特色文化,维持旅游目的地的真实性和体验性。

5 研究局限及展望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提出民族社区居民文化认同感及旅游行为的模型,为探讨具有矛盾性和多样性特点的社区居民应对方式提供了较为清晰的研究框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旅游地居民对于旅游业的态度与行为产生差异的原因。研究尽管采取了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的方法采访了油岭千户瑶寨的居民,但是能否拓展到其他民族村寨,其适用性是否广泛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此外,本文对于居民文化认同变迁的结论是基于一个时间阶段内受访者口头表述的内容,但旅游带来的变迁也可能是居民自身还未意识到的,且油岭当地的旅游开发程度尚浅,变迁的表现有一定局限。未来研究可以结合当地旅游开发不同阶段的数据资料,挖掘出甚至居民自身都未意识到因旅游带来的文化认同变迁。从实际意义而言,居民文化认同感如何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促进当地居民自觉发出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有利行为,该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这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猜你喜欢

瑶寨认同感村寨
关注 艺坛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梦萦南岗千年瑶寨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连南瑶寨
锅巴粥
凤凰瑶寨之竹筒花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