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抖音迷因框架下高校青年的传统文化身份构建

2020-01-02翁睿祎胡自威贺志慧

文化产业 2020年14期
关键词:汉服身份传统

◎王 楚 翁睿祎 胡自威 刘 莹 贺志慧

(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214122)

2019年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发布了《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截至2019年5月初,抖音平台上传统文化相关短视频超过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累计点赞数超过44亿次。数据表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抖音平台上的重要话题之一。

作为一个新兴的音乐社交类短视频平台,抖音依托将传统文化意象与流行唱腔相结合的古风音乐,鼓励用户用特色民族调式创造出蕴含浓厚中国风味的短视频。抖音APP近年来积极发起了许多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话题和挑战,也使得抖音平台的重要用户群体——高校青年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并体验传统文化元素。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兴短视频平台抖音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现阶段国内对抖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网络文化、价值和其影响上。任然在《抖音的视觉奇观与对外传播中》提到,抖音的丰富多彩可对用户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促进视频传播[1];钟艺聪分析抖音中的“网红经济”及其面对的市场环境,认为网红经济将会保持高速发展[2]。徐婉华、陆桂晶等人总结了抖音亚文化中娱乐至上、社区互动等特征,并指出用户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在接受、认同亚文化[3]。杨忞认为,了解当下流行的“抖音热”,有助于把握高校青年的行为和思想,并指出抖音与思政教育结合可提升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4]。

抖音在国外也引起了反响。TikTok吸引了大量海外用户,据eMarketer报告显示,美国TikTok用户在2021年将会超过5000万。但是抖音的海外推广过程并不轻松。郑嵘分析了抖音在海外拓展的困难,如竞争问题、法律问题、文化差异等[5],认为抖音在海外的盈利之路需要进行多元化延伸,才能有所突破。相对于国内学者,国外学者对于TikTok这种新兴的短视频平台的研究较少,更多关注Facebook、Youtube等传统平台。Colin和Gibbs最早对短视频进行研究,发现随着4G的普及,移动数据费用降低,短视频可以作为主流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补充平台,这在未来将成为一种趋势[6]。西方媒体、商调机构对TikTok的用户结构、发展前景更感兴趣。

虽然国内外对抖音短视频的研究侧重不同、程度有别,但普遍缺乏对抖音特定用户的聚焦。本文将探究高校青年群体在抖音平台上进行的传统文化身份的构建与认同,这对丰富短视频社交媒体群体研究文献、大学生数字化德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二、传统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CulturalIdentity)是我国学者张裕禾在1993年撰写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身份”一文中首次引进的概念。“文化身份”是某一文化群体成员对其文化属性的认同感,包括自我认同和外部认同,文化身份向世界表明“我们是谁”。文化身份具有建构性、多元性、传承性和发展性[7]。

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五千年来提炼出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的精神成果总和。传统文化身份作为文化身份的一部分,是一种历史记忆,其核心是传统价值观念或价值体系的体现。高校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是心理上对共同体的存在价值的认同以及自身作为共同体一分子的身份认同。但由于一些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影响着当代高校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8]。抖音短视频平台以一种具体的、可见的、易感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质清晰表达出来,传达抽象的民族基因,能快速地在社会个体身上激起情感反应和集体情绪性特质,使个体加入共同体的生命和情感之中,将自我与共同体命运自觉连接,个体从中获得自我身份认同感,形成集体的“自我”[9]。

高校青年作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年轻用户中的积极因子。他们受教育水平较高,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出于个人兴趣,求异心理,社交娱乐等各种需求成为抖音APP忠实的用户群体之一。抖音平台近年来发起了许多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话题和挑战,均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高校青年传统文化身份的构建、传播、普及和教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高校青年在观看、拍摄、分享关于传统文化视频的过程中,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自我传统文化身份的构建,促进自我个性和传统民族共性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迷因理论与抖音短视频

1976年,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了迷因(Meme)这一概念,用以表达“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10]。道金斯通过迷因一词解释世界上还存在着新型的复制基因,从而打破DNA分子对复制基因的垄断权,拓宽演化的含义。在早期对迷因的研究中,生物学家们通过对迷因的特性-长寿、生殖力和精确的复制能力[11]进行研究,分析对比其与其他复制因子的异同,奠定了早期迷因理论的基础。后来心理学与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开始关注这种承载文化信息的单位,并利用其特性研究文化传递机制。

迷因理论为抖音APP的风靡提供了理论支持。抖音APP于2016年上线,作为一款音乐类社交短视频平台,它打破了传统短视频平台单纯靠内容叙事的特点,大胆以音乐为主线,将音乐与叙事相结合。抖音一方面与多家唱片及词曲版权公司达成合作,获得了超千万首歌曲资源;另一方面,它鼓励用户创作与翻唱,为一首歌提供不同的版本,丰富用户的选择。通过用户之间的分享、拍摄与平台的推送,短时间内一首歌往往能衍生出成百上千个拥有着相似故事主线的短视频,通过用户密集的使用与观看,迷因不断自我复制,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抖音爆款视频。从“海草舞”到“冬日雪地写字”,“电饭煲蒸蛋糕”再到“甩头变装”,除了音乐的加持,这一系列的热点视频都具有易模仿性、高娱乐性、强表演性等迷因特征,便于迷因在用户之间进行病毒式传播。

除了提供广阔的素材,迷因框架下的抖音还通过一键拍摄功能简化了拍摄视频的流程,为用户复制这些流行音乐片段、模仿爆款视频构式进行内容生产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抖音一方面通过算法锁定的密集推送将时下热门的、个性化的、满足细分领域和个体偏好的视频呈现给用户,增强了用户黏性;另一方面,抖音通过话题热榜让用户的关注度聚焦,短时间内用户密集的观看与拍摄能造成刷屏的效果,双管齐下,刺激各种迷因分子活跃于用户之中。

四、抖音中高校青年的传统文化身份实践

抖音的迷因模式以“新”形式传播“旧”内容,衍生出大量传统文化类迷因分子。一些高热度的同龄创作者深受高校青年群体青睐。在抖音中,用户个体作为文化载体通过平台交互框架与高校青年直接对话,降低了文化传播门槛,加速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一)传统文化迷因的产生

抖音视频时长大多不到1分钟,这一特点引导用户呈现出视频的精华,在短时间内攫取更多的注意力。在用户@碰碰彭碰彭的视频中,她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共鸣作为视频的切入点,将传统文化元素在数十秒内表现得淋漓尽致。身着一袭汉服的她在法国街头用古筝演奏《十面埋伏》《赤伶》等曲目,婉转悠长的曲调瞬间勾勒出一幅亦真亦幻的侠义江湖画面。汉服与古筝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前者承载着自古流传下来的审美意趣与礼仪美德,后者历来被视为修身养性、抒怀寄情之物,“国服”与“国琴”的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礼乐之雅。人们的肯定与支持将激励创作者继续进行有关传统文化的创作,而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带来的共鸣使用户在增强认同感的同时,自发进行二次传播。

(二)用户的“标签”及模仿行为

抖音的推荐算法机制依靠用户的“标签”进行视频的匹配和分发,对于视频创作者而言,他们的“标签”来自用户昵称、个性签名,作品的标题、音乐等;对于浏览者而言,抖音根据用户对某一类视频的完播率和互动率为该账号贴上与之对应的“标签”。显然,用户@碰碰彭碰彭的视频作品可以打上传统文化、国乐、古筝、汉服的“标签”,从这些作品的高流量可以看出,抖音用户对此类“标签”下的视频具有不错的反馈,反映其对传统文化的浓厚的兴趣。

视频作品一完成便会推送给具有对应“标签”的浏览者,亦是迷因视频的潜在创作者。在抖音平台上,传统文化正以创新的形式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主流文化,不少用户将用户@碰碰彭碰彭创作的视频原声作为配乐素材,或由此衍生出相似的情节,展示舞蹈、古筝演奏或汉服穿搭。高校青年作为主流文化的重要追随者,倾向于对热门视频进行模仿,他们的模仿行为不仅使传统文化得到推广,扎根在更多高校青年心中,也是自我传统文化身份的认同与构建,积极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三)话题挑战和道具特效在身份构建中的作用

除了配乐素材,抖音平台中的话题挑战以及道具特效在迷因视频的创作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统计,传统文化类话题累计总播放量过亿的挑战已经超过了10个,其中“#汉服#”话题的播放量超百亿。此外,当用户发布视频作品时,特效道具的使用也自带特定话题。比如带有话题“#古风汉服美如画#”的道具“汉服切换”,该道具结合了三种不同款式的汉服服饰和妆容,使用户在虚拟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话题挑战的设置促成抖音“达人发布+素人模仿”的模式,在“#古风汉服美如画#”等话题下,热门视频的配乐、动作手势被广为模仿,带动了传统文化传播的风向。这些依附于迷因视频的形式增添了趣味性和新鲜感,大大提高了用户参与度。因此,抖音为高校“汉服热”的推广提供了平台,高校青年在这场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中成为了活跃分子,不断产生传统文化类迷因视频,他们逐渐意识到不能被外来文化同化,需要强化本民族的身份认同感。[12]

五、抖音对高校青年的文化现实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3]高校青年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当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并在中国掀起热浪,抖音上钢琴类话题相关视频播放量约为40.6亿,而中国传统乐器二胡仅有6.8亿;节日话题“情人节”相关视频播放量约为150.7亿,而“七夕节”仅为2亿。面对舶来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新兴社交媒体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校青年接受和参与文化再教育的前沿阵地。“媒体是社会的先导,是文化传播最快捷有力的工具。”[14]各教育主体将抖音作为宣传平台,利用其迷因结构增大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曝光率,以促进高校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与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5]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高校应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16]“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中借助抖音平台培养高校青年了解、喜爱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例如,组织观看抖音上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以问卷调查、提交感想或通过抖音爱好者拍摄相关抖音视频等多样化形式了解高校青年的思想动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六、结语

抖音充分发挥其音频与视频相结合的优势,使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迷因分子大量复制与传播,增加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曝光率,提高高校青年用户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拉近高校青年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距离。高校青年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在观看相关视频过程中能培养自觉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去除传统文化糟粕的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对传统文化身份的构建和认同;而在对视频作品模仿的过程中,通过个人意识再加工使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再次焕发生机。

猜你喜欢

汉服身份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汉服新“江湖”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上台说汉服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