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
——以合肥学院为例

2020-01-02苏传俭何亚梅

梧州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合肥安徽省俱乐部

苏传俭,何亚梅,郝 辉

(1.安徽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2.安徽新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指高校在“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以预设的体育教学目标为基础,设置专门的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领导小组,将体育教学按照会员制的形式成立不同类型体育俱乐部,以便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可自由选择的教学模式。俱乐部形式以教学俱乐部为主,辅以单个项目的兴趣俱乐部。教学俱乐部主要集中在体育课上的时间,单个项目的兴趣俱乐部主要集中在课下时间。同时,单个项目的俱乐部会不定时开展体育比赛,使高校的体育教学真正“活起来”[1]。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形式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大学生的体能素质,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200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大学生体育公共课程的重要价值,并要求高校采取相应举措进行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自此,全国各个省份及各个高校开始进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安徽省政府办公厅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自2004年起,先后发布了一系列体育教学改革文件。安徽省高校认真学习教改文件,制定并实施了符合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改革举措。合肥学院是安徽省体育教学改革的先锋,从2005年开始,合肥学院开始了大胆的新尝试——创建大学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随着合肥学院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成功运行,安徽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高校先后开始进行体育改革,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发展欣欣向荣。合肥学院15年的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实践标志着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是安徽高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显著代表。研究合肥学院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式教学,对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 合肥学院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改革与创新

合肥学院从新建、新兴到新型,以其近15年的坚守,走出了一条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路。教育部高教司明确指出,合肥学院的经验可复制、可推广。教育部评估中心总结为“安徽现象,合肥模式”,是“国内同类型高校第一方阵的排头兵”。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合肥学院期间,对合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给予很大的肯定,要求合肥学院可以进一步发挥在推动中国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中的示范作用,破解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中所面临的瓶颈制约与体制障碍。传统大学体育教学注重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意志力的培养,但忽视培养大学生的运动习惯与兴趣,导致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内涵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大学生参与高校体育课程的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产生心理抗拒,严重阻碍高校体育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2]。针对以上现象,2006年,合肥学院展开体育教学改革,并创新性地提出课内外教学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合肥学院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运动主动性

2005年,安徽省高校以合肥学院为首开始建立大学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新模式。合肥学院以俱乐部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结合大学生运动锻炼特长与爱好,设置瑜伽、健美操、篮球、太极、羽毛球等高校体育单个项目俱乐部,实施体育教学。大学生不仅可以结合自己的运动爱好选择体育项目,还可以根据运动习惯和时间来选择上课时间,一星期至少3次。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需求,提高了大学生上体育课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大学生运动的意识与习惯,激发了大学生的朝气与活力。现阶段,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会员已经全面覆盖,学院在校的大学生每个人都会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俱乐部,进行学习与训练。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体育教学打破了高校传统单一的课上教学模式,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兴趣和爱好,课上课下参加不同类型的俱乐部。

第二、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

据安徽省教育厅统计,2005年至今,合肥学院已有超过3 000名大学生荣获体育竞赛奖,其中国家级金牌有128枚,占所有体育竞赛奖项的25%。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强调,体育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发挥的作用一样,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体育课程的价值不可忽视。院校师生都应该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与学习理念,重视大学生体育课程,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健康的身心。在国家教育部及安徽省政府办公厅的指导下,合肥学院构建的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式教学拥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给大学生体育锻炼学习、运动技能习得、体育比赛参与提供丰富的资源。安徽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每个学生一进入大学,就至少加入到一个体育俱乐部中,通过几年的不间断的训练,至少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伴其终身锻炼,让学生强壮起来”。丰富多元的高校体育俱乐部,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方式,而且可以营造高校大学生运动文化[3]。

第三、创新体育教学内容,重视大学生运动兴趣

目前,合肥学院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2种,即套餐式学习内容和菜单式学习内容。套餐式学习内容和菜单式学习内容是针对俱乐部不同级别会员,结合会员需要设置不同体育教学内容。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教育教学资源,合肥学院结合大学生自身体育运动需要与体质监测结果,对已有的体育俱乐部内容进行调整,最终设置瑜伽、健美操、篮球、太极、羽毛球等22个体育单个项目俱乐部。同时,合肥学院还为有身体残疾、无法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开设体育保健班。合肥学院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深刻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重视大学生运动兴趣,将大学生体育兴趣方向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结合在一起,更加高效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第四、引进优秀俱乐部指导教师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合肥学院积极采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建议,选聘优秀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指导教师,为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4]。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指导教师主要由体育教学部担任,但由于参加俱乐部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合肥学院会选择高级会员中运动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来担任,若需要参与比赛,还会邀请校外运动教练人员担任。学院新聘指导教师的考核认定是由俱乐部提出申请,教务处、人事处与体育教学部联合对新聘教师任职资格予以统一考核认定。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合肥学院不断引进优秀的体育俱乐部教师,俱乐部单个项目也不断增加,为合肥学院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增光添彩。

第五、配置俱乐部必要的资源

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是俱乐部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与保障,合肥学院俱乐部体育教学场地均设置在学院的体育场馆,规定在场馆开放时间内可免费提供给各级会员,但俱乐部体育教学所需的设施与器材,根据俱乐部会员级别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各单个项目体育俱乐部初级会员使用的器材主要由各俱乐部提供,不适合公用的项目器材由会员个人自备;高级会员器材由会员个人自备。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的维护是保障大学生运动安全的核心要义,合肥学院会定期检查体育俱乐部的所有体育运动器材与设施,以保障学生安全。

第六、完善俱乐部学习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检验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成果的主要手段。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俱乐部学习评价机制。根据主体不同,分为俱乐部会员考核(即学生考核)、指导教师考核及俱乐部考核。一是会员考核。会员考核由体育教育俱乐部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各体育俱乐部负责人、学生代表共同制定学习评价指标,考核重点是各个体育项目俱乐部会员的体育技能习得、到课率和体育素养。二是体育指导教师考核。俱乐部会员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考核办法,结合学生、教师、专家、管理者多方意见进行综合评教。三是俱乐部考核。俱乐部会员和辅导教师主要从俱乐部实际运行状况、学生参加情况、指导教师工作成效等方面对各俱乐部进行年度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俱乐部限期进行整改[5]。

2 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

以合肥学院为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成效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体育学科属于弱势学科,安徽省高校在进行俱乐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课内外体育教学管理不完善、学生参与热情不高、资金投入有限及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

2.1 管理不够完善,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安徽省高校体育课内一体化俱乐部教学,由于管理不够完善,而导致安徽省高校对俱乐部管理力度有限,对各个项目体育俱乐部的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当前安徽省部分高校将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管理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使得原本应该集中于安徽省高校体育管理的权力被分散,高校对俱乐部情况不能全面细致掌握,给高校体育发展造成十分不利影响。另外,安徽省部分高校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校内领导不能全面了解体育俱乐部相关事项,也对体育教学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2.2 大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热情不高

当前安徽省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大学生参与度低的普遍现象,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成效的提升。安徽省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大学生参与度与学生对体育教学理念与目标了解不足、体育教师实行教学改革的教学水平还不够高有很大关系。首先,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理念了解不够。学生对体育教学目标理解不透彻,导致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兴致不高,并且在课堂之上注意力不集中,影响相应的体育项目学习效果,从而影响了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成效提升。其次,体育教师实行教学改革的教学水平还不够高,影响了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成效的提升。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竞争意识不够强,故步自封使得俱乐部体育项目教学刻板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效率。

2.3 资金投入有限,硬件设施不足

安徽省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设备资金投入有限,导致体育俱乐部的体育设备量不足,不能满足俱乐部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大学生体育课作为体验性比较强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需要众多体育设备、体育设施等基础体育器材进行支持,才能保障体育课程活动有序推进。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开始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但实际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虽然国家发布相关政策表示支持,但由于实际资金投入支持有限,高校缺少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必要的物质支持,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无法真正的实施。即使一些高校争取到少量财政投入支持,但多半由于高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将资金用在高校其他方面建设上,只有些许资金用来更新体育教学设备。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资源投入有限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只是将其视为一种课下活动,由此高校体育教学出现教师专业水平低、体育设备陈旧等问题在全国高校普遍存在。安徽省高校也是如此,安徽省高校一体化体育俱乐部体育设备并不充足,对安徽省高校体育成效提升造成不利影响。安徽省高校生体育教学体育器材相对不足与体育俱乐部相对资金不足有关。当前大多数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资金支持来源比较单一,使得俱乐部某些活动资金不足,影响了相关体育设备及时购入,对教学成效提升造成不利影响。此外,高校体育教师缺乏对体育教学的系统研究,加上高校也未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制,体育教学水平一直处于被人忽视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因此亟需充足的教学资源投入来改善现状。

3 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以合肥学院为例,针对安徽省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面临的现实困境,安徽省各高校可以从思想引导、开放管理、引优择优、营造文化4个方面,高质量地进行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这对于安徽省体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非常重要。

3.1 思想引导,创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体育教学应是一个持续动态平衡的教学过程,而非一成不变。高校体育教学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吸收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并结合目前体育竞技热门技能,对俱乐部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创造。其一,高校师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高校要开展教育部对于“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新理念的专题学习会议,激发高校师生运动锻炼的兴趣。其二,高校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世界高水平比赛,深刻理解体育教学蕴含的坚持、团结、不怕吃苦等的思想,体会体育运动蕴含的深层价值。其三,高校对俱乐部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俱乐部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方面,可以强化俱乐部管理人员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的学习习惯。其四,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单个项目的体育俱乐部的学生来说,高校应要求达到的综合能力包括单个项目赛事组织、单个项目竞赛执裁、单个项目理论创新、单个项目专业运动技能等。总之,俱乐部作为大学生体育公共课程文化传播的平台和核心场所,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加俱乐部体育学习,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3.2 开放管理,突出大学生参与主动性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增加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充分给予学生体育选修的自由,突出大学生参与主动性,以符合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可从激发学生参与性的角度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首先,俱乐部可结合智能选课平台。基于互联网的选课平台,俱乐部可满足根据个性化的选课需求。同时,俱乐部管理人员也可通过网络反馈得到的选课信息,统筹规划相关的体育课程安排。其次,加入俱乐部的会员可自由择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俱乐部应给予大学生充分自由的选课和选择教师的权利,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动性与主动性。再次,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生活化。俱乐部活动的开展方式、授课形式等内容的安排都应该结合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最后,俱乐部要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碎片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于知识的及时性需求越来越高,网络时代碎片化信息越来越丰富。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要尽可能便于大学生获取相关体育教学知识,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求[6]。

3.3 引优择优,优化俱乐部指导教师队伍

梯队结构良好的俱乐部指导教师队伍对于有效推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化俱乐部指导教师队伍体系,一是要结合学生自主选课的要求,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教师选聘机制与评价机制。高校在教师选聘时要重视教师俱乐部教学专业化,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的体育技能及专业价值观,全方位制定明确的招聘条件,合理竞争,择优录取,竞争上岗,避免近亲招录、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从“入口”优化体育教师队伍。同时,教师评价首先要将师德师风考核放在教师考核的首位,严把体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关。其次,高校要严格俱乐部教学工作量考核,定期通过教师、学生双角度,对体育课内外教学一体化俱乐部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在监督教师行为的同时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二是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师资结构。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技能教育,要求体育教师队伍具有丰富的师资结构,不仅包括具有专业知识的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也包括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竞技教练担任兼职教师。对此,高校应构建兼顾专任和兼职教师、教师个体和团队的分类管理体系。三是高校要及时更新教师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背景下,教师角色也顺应时代背景发生变化,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掌握专业的体育专业技能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因此,及时补充更新教师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自身应主动更新体育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另一方面,高校应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外出培训,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汲取先进的体育教学知识和思想,打造更加优化的体育教师队伍。

3.4 发挥隐性作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可帮助高校更加系统与完整地实现体育教学课内外有机结合,是课外体育教育的有益补充。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首先,高校可定期举办高校体育文化节,俱乐部积极参与。每年的春季运动会与秋季运动会是高校师生展现个人风采、发扬团队精神、营造健康体育文化氛围的主要载体[7]。除此之外,高校应要求单个项目俱乐部定期举办小型运动会,加强各个俱乐部之间的沟通,丰富大学生运动的内容。通过体育文化节,传播校园体育文化,让广大师生在了解到体育运动价值的同时形成运动的潜意识与习惯。其次,高校可定期举办体育文化论坛。高校或者体育俱乐部教师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讲座,从理论精神的层面传播健康体育理论,以此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转播。最后,高校应开设体育选修课程。高校可通过开设各种宣传校园文化的选修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播校园体育文化,从而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的热情和参与度,激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文化活动。

4 结语

现阶段,安徽省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依旧沿用传统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不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导致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对体育教学课程不满,从而严重制约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合肥学院体育教学成功改革的经验为安徽省其他高校深化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范例[8]。

大学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重视的一门公共课程,借助俱乐部体育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获得基础的体育训练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愉悦身心,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通过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结构趋于合理化,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体育锻炼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俱乐部项目进行体育学习,从而有效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9]。

猜你喜欢

合肥安徽省俱乐部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长相册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