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教育要有边界意识

2020-01-02李宏亮

江苏教育 2020年55期
关键词:厘清德性学校德育

李宏亮

2020年的春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随着“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的全面展开,家长和教师共同体验到了一种“无力感”,尤其在学校德育方面,更为显著。当学校的围墙被疫情突破,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散落人间,每一份德性的生长回归生活,每一种道德的言行走向自为,学校德育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身体自由的灵动个体,惯于规训的学校德育有何可为?这个挑战背后,是更有价值的反思,那就是,在学校德育场域内,如何促成个体德性发展的自由与灵动?这其中,边界意识至关重要。

首先是厘清“我”与“他”的边界。道德是指向人们共同生活的准则与规范的,共同生活不是整齐划一地过一种生活,而是基于个体完整的多样性存在,所以分清楚“我”与“他”,才能谈“我们”。厘清个体间的边界,意味着学校德育中,教师必须将学生视为独立个体,从他的真实样态出发,尊重他的个体选择,借助共同体生活,促进个体的德性发展。正如阿伦特所言的“桌子隐喻”,学校德育仿佛就是大家围坐在一个桌子四周,每个人都能看见桌子上的东西,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触到它,但是彼此之间不会因此倾轧到对方。道德教育需要让目标和行动“可见”,更需要让每一个行走的个体“可见”。

其次是厘清“公”与“私”的边界。网课的一个最大痛点是教师几点醒,学生就必须几点醒,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不知道教师几点是醒着的。这反映在日常学校德育中,正是德育的公共行动与学生的私人生活之间的边界模糊,这背后的症结是另一种公私不分,即教师很容易将自己的“私”视为全体学生都有的“公”,甚至是凌驾于“公”之上。厘清德育内容的边界,需要学校德育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学校德育的主体内容和教师的育德行为进行必要规范,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明晰德育方向,又能防范德育行为的越界。

最后是要厘清“德”与“法”的边界。在社会层面,道德与法律是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基本路径,两者界限清晰,相辅相成;然而,在学校德育中,两者的边界却常常是模糊不清的。“德以立己,法以律人”,而学校德育却往往奉行“德无允许不可为”,且习惯于把道德期待视为法规,以法的强制力迫使学生接受规范,约束言行。

厘清德育存在的边界,需要德育回归本心,立足本位,高扬学生德性生长的主体性,建立道德教育的容错机制,教育和引导学生在探索、审视、反思与践行中滋养德性,学会过一种有道德、有边界的共同生活。

猜你喜欢

厘清德性学校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厘清“浸没”“浸在”
厘清概念 “能”“能”不同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化繁为简 厘清关系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厘清概念,化繁为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