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
2020-01-02◎陈烨
◎陈 烨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8)
2017年1月25日中央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其对于人才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强化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对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青少年正确地理解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夯实青少年的道德根基、做人根基。
一、当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由于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很低,观念淡薄,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我国教学领域中,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环境还有所欠缺,这也是影响两者之间距离不够贴近的重要原因。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时间逐渐增多,容易受到一些低俗和肤浅的文化影响,包括色情、暴力等,而且很多青少年自控力不好,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这些对于青少年三观建立非常不利,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成长。同时,外来文化对于学生的思维、行为和价值观都带来很大影响。很多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崇洋媚外心理,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很多青少年对于西方的节日趋之若鹜,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逐渐淡忘了。
二、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
(一)培养青少年的人格修养
有人说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和约束,其实并不然。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要学会样用扬弃的眼光去辩证对待。传统文化中具有对自身人格修养的作用,其能够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如尊敬师长、敬老爱幼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将道德自律深深的沉淀于人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规范[1]。
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优势,在学校官网、微信、QQ等媒介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在微信公众号中分享传统文化视频、故事、文章等,并让青少年进行学习和阅读。通过这些媒介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对于青少年来说,要培养学生的礼让、爱人、互助、谦逊等品质。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关系着学生群体素质的发展[2]。
(二)培养青少年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奋发上进的创新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的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视频和图片,弘扬古人故事当中自强不息、奋发上进的精神。在中华文化中一直都有提倡发扬这类精神,在《周易.乾》中有提到“君子以自强不息”,青少年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够拥有一个充满生命意义的人生,拥有更好的生命价值[3]。
新形势下,要不断总结和反思,发现并解决问题。只有勤于学习,才能够追赶上时代的脚步。要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培养青少年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提高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对青少年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分辨美丑与善恶。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重点强调培养理智和智慧、对真理的判断和追求。在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中,有很多关于智慧和理智的文化知识,并强调了认知真理的重要性。在道家文化中尤为的重视和辩证思考,主要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4]。庄子认为一切的事物都具有对立面,其相互之间都有联系,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而来,而且在相对和绝对中都互相存在,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体,追求在整体的互相联系和相对独立上进行分析和观察。
学校课可以通过开展演讲比赛、传统节日庆祝、板报展示等校园活动,加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这些活动构建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培养青少年的判断能力和分辨能力。
(四)为青少年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动力
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由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在遇到问题时难免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解决困难,内心会出现焦虑的情绪,严重的还会走极端。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帮助青少年形成一个正确的三观,为青少年的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动力,让青少年更加健康的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人格修养、创新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能够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动力。让青少年立于传统文化软实力上,民族的根基才会更加牢固,青少年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才能健康成长。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青少年正确地理解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人格修养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青少年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