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文化日报》1929年灾荒报道中人文关怀理念

2020-01-02张子欣郑晨光

文化产业 2020年29期
关键词:杨虎城旱灾西北

◎张子欣 郑晨光

(彩虹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 咸阳 712021;陕西广电金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61)

《西北文化日报》民国时期陕西省政府的机关报,主要宗旨是报道陕西省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情况。1929年,陕西遇到百年不遇旱灾,总编辑宋绮云以《西北文化日报》为主要阵地,积极报道关中旱灾的真实情况,四处奔走乞赈,发挥舆论监督,充分发挥了报刊的社会职能。

一、宋绮云主持《西北文化日报》

《西北文化日报》民国时期陕西省政府的机关报,主要宗旨是报道陕西省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情况,在杨虎城主管时期,负责报道所管十七路军的情况。1931年,共产党人士宋绮云担任《西北文化日报》总编辑,而该报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该报最早最详细地刊登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报道“西安事变”全过程的最权威报刊。

宋绮云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进入北京大学,积极参加北京地区的学生运动,认真研读马列主义,并且向报社投稿为生。早期,宋绮云奉上级命令在杨虎城主办的《苑南日报》担任总编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西北文化日报》在宋绮云的主持下,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客观公正。在“九一八事变”以后,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支持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1929年,陕西遇到百年不遇旱灾,宋绮云以《西北文化日报》为主要阵地,积极报道关中旱灾的真实情况,四处奔走乞赈,发挥舆论监督,充分发挥了报刊的社会职能。

二、1929年关中灾荒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理念

(一)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

在1929年的大灾荒中,《西北文化日报》将大量的内容放在具体救灾措施的报道上,主要是急赈和工赈两大方面。

首先,《西北文化日报》在旱灾发生的第一时间里,发布急赈报道,将政府和民间机构的各种急赈措施发布至受灾地区。杨虎城当时设立了粥厂、收容所,拨付救灾赈款,《西北文化日报》对救灾地址、拨款金额及用途等做了详细的报道,以保证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获得救援。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中,国民政府正处于军阀混战和共产党的内战之中,大量的资金用于军事指出,国民中央政府和陕西省政府基本能够用于救灾的费用也是微乎其微。除了官方政府以外,赈灾的主要力量还是来自民间慈善机构和爱国人士,“1929年大旱,陕西省赈务会及各慈善团体办理收容所,先后收容灾民6.65万人。”[1]急赈是发生灾情后最快的救灾举措,也是保证人们基本生活的保障,《西北文化日报》在这一内容上的选择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

杨虎城对于灾情非常非常忧心,认为水利工程的修建是应对天灾的重要措施。他担任省长期间,进行了引泾工程、泾惠渠工程和渭北水利工程等等水利工程建设,坚持以工代赈的思想。《西北文化日报》对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进行了大篇幅连续跟踪报道及评论文章。

(二)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

《西北文化日报》在旱灾报道中,以正面报道为导向,关注弱势群体的声音,站在平民的视角上思考问题。在这次大旱灾之中,饿殍遍野、甚至出现了很多人卖孩子以获得生存的,出现了很多灾童,无人认领。《西北文化日报》做了很多关于灾童的报道,乞求提供教养经费和急赈贷款所。著名新闻家张季鸾1932年来到西安孤儿教养院,在大公报上刊登启示要社会各界赞助,最后共筹的三千七百元。其他社会团体也在不断地救助灾童,华洋义赈会在民国十九年赞助了第三收容所,设立了基督教浸礼会灾童教养,接收了一百五十余名的灾童……[2]

在这次抗灾过程中,《西北文化日报》积极宣传社会各界的救援,《一个可敬的商人》《英世许赞助陕水利》《奖励助赈绅民》等等内容。而济生会、红十字会、华北慈善联合会、华洋义赈会等民间慈善机构进行施粥、设收容所、赈款、支持水利建设的报道都为社会带来一种团结、和谐的力量。

《西北文化日报》能够站在平民的视角上为民请命,在照顾广大受灾群众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一些特殊群体需求,对于社会慈善组织和个人能够持续关注,大篇幅报道,发挥了舆论导向作用。

(三)报道方式上的民本话语

所谓民本话语是让老百姓发出自己的声音,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新闻报道,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受众声音的媒介,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在《西北文化日报》中一大题材内容是读者来信。读者来信内容大多集中在受灾地区乞赈的信函,还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检举很多官员在赈灾中贪污赈款,营私舞弊的事件。1931年,渭河水利工程进展到一半,接到读者举报,财政科主任私加粮赋,侵吞公款……[3]。

还有很多读者来信是反映社会问题的,提出整改意见的《将向政府提出工赈意见》,都原封不动刊登在报纸上。一些地区粮价很高,导致了市场混乱,《西北文化日报》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报道,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不断进行调整粮价,以稳定市场。

《西北文化日报》对读者来信的重视反映了其对客观报道的追求,对新闻真实性的坚持,更反映出在报道方式上的民本话语体系的搭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三、结语

宋绮云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主持《西北文化日报》时期充分发挥了报刊的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能,详细记录了这场关中旱灾,成为了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资料。由于宋绮云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西北文化日报》的定位,报刊内容具有很大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西北文化日报》在1929年的旱灾中建立了覆盖各地的严密的通讯员队伍,所有报道都来自原通讯员第一手资料,很少见到转自其他报纸或者通讯社消息,保证其新闻的真实性,充分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为民所用,为民所请,为民所求,将民意上传到国民政府,将政府举措下达到民众心中,赢得了民心,树立了公信力,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理念。

在现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期,传统媒体受到巨大的冲击,报纸的销量和经营陷入困境,不断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但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仍然不能脱离新闻的本质要求,内容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新旧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保证。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传播的殷殷期望,更是广大媒体人所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在重大公共事件中,信息的透明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舆论方向和人心安定,《西北文化日报》对旱灾的翔实的报道,关心百姓疾苦,积极为百姓奔走,成为《西北文化日报》乃至杨虎城当时受到人们拥戴的主要原因,更是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杨虎城旱灾西北
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省旱灾风险区划研究
一座西北小城
蒋介石诱捕杨虎城的阴谋如何得逞?
缠海鞭杆—西北棍
黔西北行吟
蒋介石诱捕杨虎城
总统求雨
陈鸾凤
西北望
蒋介石诱捕杨虎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