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典籍中文言文的汉日翻译实践报告
2020-01-02◎毕愉
◎毕 愉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5)
典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在研究历史文明、传承优秀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翻译是传播一国文化的最佳途径,其目标在于准确性和文化的再现,一方面要准确、忠实地向世界传递中国文明、文化,传递源文本的内容信息,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再现中国古典文学的文体特点与语言风格。
一、文学典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有关文学典籍的日译,主要是把中国文学典籍翻译成日语,同时能够用日语把中国典籍准确、完整地再现出来的一种语言活动。因此,要不断提升译者的文学素养及翻译水平,丰富我国的译论思想。
在翻译《春秋学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谷梁传》《公羊传》里的经典语句,例如“君弑不讨贼所以不书葬”“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这些句子前后无上下文连接,光凭字面难以理解。
此外,文言文相对于白话文来说注重典故,标点使用较少且不易理解。因此,翻译文言文必须了解作品时代背景以及特点等,并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再进行翻译。
刚开始翻译时,会感到内容有些难度。特别是有一些短句子没有标点符号,有些词语和其中的历史典故看不懂,导致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但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要翻译的内容有了一点儿初步了解之后,发现可以尝试简单翻译一下。翻译出好的作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需要经过大量艰苦的理论实践学习,还要多积累各种日语的表达方法,经常复习一下古典语法,多进行这方面的实践。
二、汉语文言文日译方法
(一)顺译
例如,成公七年经文“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华夏民族在夏、商、周三代都有郊祭的传统。一是源于古老的日神崇拜,二是认为临近春分,阳气积聚,土气震发,天子或国君应该亲自搞祭祀劝农务桑。占象者认为:郊祀为重祀,鼠失其性,使祭祀不成,谓国将败亡。该句的意思为,鲁成公要在都城曲阜的东郊进行祭日,没想到用来祭祀的牛却被老鼠咬坏了牛角。而古代用来祭祀的牛,叫作牺牲,必须是纯色的没有半点毛病的牲畜。缺了牛角,自然不能用,占卜以后只好再换一头,哪知又被老鼠咬坏,鲁国只好放弃了郊祭。“鼷鼠食牛”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该句,鼷鼠为鼠类中最小的一种。
此句表述完整,逻辑关系清晰,适合使用顺译的翻译方法。在翻译时,为了遵从原文,尽可能使用文中词语,且符合《春秋》语言表达习惯和文体特点,因此译为「鼷鼠郊牛の角を食らい、牛を改卜す。鼷鼠、またその角を食らい、すなわち牛を免ず」如此一来,对于日本人来说很难理解,所以应该在这句话的后面加注解释:鼷鼠が郊祭の犠牲用の牛の角をかじった。(縁起が悪いので)占って、別の牛を選び直した。鼷鼠がまた改めて選ばれた牛の角をかじったので、この年の生け贄には牛は用いないことにした。
(二)加译
例如,僖公三十一“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该句语言简练,存在省略成分,且逻辑关系并不明显。初读此句时,因缺少主语,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此查阅了相关资料,才理解了该句的意思。该句的意思为,夏季的四月,四次占卜郊祭,都不吉利,就不举行郊祭,不杀牛。但仍旧祭祀名山大川泰山、淮水、东海三处。正如前文提到过的祭祀前都进行占卜,如果占卜结果不吉,就会放弃郊祭同时也不杀祭品。因此,该句中“乃免牲”除了其字面意思,同时还省略了不举行郊祭这一深层含义。翻译时应该运用加译的方法,将其缺少的部分都补充完整,译为「夏四月、魯釐公が郊祭について四回卜ったが、全て不吉と出たため、郊祭を行わず犠牲も殺さなかった。しかし三望は行った。」
此外,该句中的“三望”并不是三次眺望的意思,而是指祭祀泰山、淮水、东海三处。因此,在翻译成日语时,应在后面加注解释:三望とは泰山·淮水·東海の祭祀である。
(三)减译
例如,隐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该句中出现了三个称谓,分别是天王、凡伯、戎。在翻译之前,应分清主谓,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该句的意思为,冬天,周天子派凡伯来鲁国访问,戎人在楚丘截击凡伯,并带回国去。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了关于此句的两种翻译,第一种为「冬、天王、凡伯をして來聘せしむ。戎、凡伯を楚丘に伐ち以て歸る」;第二种为「冬、王、凡伯をして來聘せしむ。還かへるとき、戎、之を楚丘に伐ち、以て歸る」。这两种翻译大致相同,只不过在后半句后者用“之”代替了前文出现过的“凡伯”。运用了减译法,避免了啰嗦与重复,与第一种比起来更为清晰、简练,同时又还原了原文的意思,十分巧妙,值得自己学习。
三、翻译实践总结
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两国甚至是多国间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桥梁。翻译不是精通一门外语、借助于词典工具书就能为之的事;如果缺少对原语言文化的深究,很难保证翻译的水平和质量。近代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高度地概括了翻译的理念,值得译者们仔细揣摩领悟。
文学典籍的日译相比政治经济类内容更难,不仅考验日语翻译功底,更考验文学素养与历史知识。在翻译之前,必须查找各种资料,认真做好功课。通过古籍翻译实践,使译者认识到不管翻译什么,首先都要对其内容背景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在翻译前花些时间查找资料熟悉内容,在正式开始翻译时会更加顺手、流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翻译人员进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