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2009—2018年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研究的范围综述

2020-01-02王泽惠童莺歌刘苗苗董思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0年3期
关键词:疾患心理因素骨骼

王泽惠,童莺歌,刘苗苗,董思怡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是常见的职业性疾病,我国的发病率高达96.49%。WMSDs指由于暴露于职业场所的危险因素(重复操作、不良姿势、体力负荷、振动等)而导致肌肉骨骼系统出现不适、麻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24 h,经下班休息也未能恢复,同时排除其他内科急症、身体残疾或病症后遗症等病因[1]。由于我国对于WMDs的研究开展较晚,缺少自行编制的调查工具,2009年前多采用北欧肌肉骨骼调查问卷(Nordic Musculoskeletal Questionnaire,NMQ)、荷兰肌肉骨骼疼痛标准问卷(Dutch Musculoskeletal Questionnaire,DMQ)。2009年,我国杨磊等基于国情,对NMQ和DMQ进行合并修订,形成了《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调查问卷》,之后,该问卷在我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范围综述(Scoping Review)指通过系统的检索与综合某一领域/主题的研究来描绘该研究开展现况与已获知识的范围。它的独特价值[2]在于:调查或探索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况及方法,使其能为进一步开展系统综述提供研究点以及可行性参考依据。鉴于《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调查问卷》问世后的10年来我国学界对该问卷的应用情况及相关研究现状尚不甚清晰,本文在国内首次对应用《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调查问卷》开展的WMSDs研究进行范围综述,以了解研究概况、不同职业分类人群的MSD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及WMSDs的防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方法

以“(摘要=肌肉骨骼疾患)or(摘要=肌肉骨骼疼痛)or(摘要=肌肉骨骼损伤)and(摘要=问卷)or(摘要=调查)”,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共检索到2009年1月至2018年8月文献共369项,查重后为198项。

以“肌肉骨骼损伤”“肌肉骨骼疾患”“肌肉骨骼疼痛”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检索2009年1月—2018年8月发表的论文。同一篇文献收录在不同数据库中的只保留一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本研究的文献纳入标准为:①调查性研究;②独立应用杨磊课题组的《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③调查主题为职业人群的肌肉骨骼疾患问题。排除一稿多投、消息和新闻报道、非学术性研究文献、会议文献、综述性文章和干预措施类研究,共检索到文献369项,查重后为198项,筛查后最终纳入24项研究[3-26],纳入率12.12%。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Excel 2016进行统计分析,制定类目包括文献名、发表年份、作者单位、作者地区、收录期刊、基金支持、研究对象、发病情况、影响因素等,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量及年度变化

文献年发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 2011、2014、2015年年平均仅有1项,2012年2项;2016年起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增多明显,其中2016、2017年6项,2018年7项。

2.2 发表论文的期刊分布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国际护理学杂志》《护理研究》《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新疆医科大学学报》《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各发表论文1篇,《职业与健康》各发表2篇,《环境与职业医学》与《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各发表3篇,《中国职业医学》与《中国工业医学杂志》各发表4篇。其中,中文核心或者科技核心期刊发表了20篇,占83.3%,非核心期刊发表了2篇,占8.3%。此外,纳入硕士论文2篇,占8.3%。

2.3 作者地区分布

作者分布在10个省或直辖市,其中,北京地区作者发表论文数最多,为7篇,其次为广东5篇、新疆3篇、山东2篇、湖北2篇,江苏、上海、河北、河南、昆明各1篇。根据我国区域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部3个区域。东部地区发表论文17篇,占70.8%;西部地区发表论文4篇,占16.7%;中部地区发表论文最少,仅3篇,占12.5%。[26]

2.4 作者单位分布

第一作者共来自16个单位,其中,来自高校的有 11人(45.8%),来自职业病防治机构有 5人(20.8%),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有 4人(16.7%),来自医院及学校附属医院的有 4人(16.7%)。

2.5 获科研基金资助情况

获得科研基金支持的项目有13项(54.2%)。其中,获国家级项目支持6项(46.1%),分别为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项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省级项目支持5项(38.5%);获市级或直辖市级项目支持2项(15.3%)。

2.6 研究对象的职业分类及样本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在纳入的24项研究中,10项研究的调查对象隶属于第六大类,为生产制造工人;7项研究的的调查对象隶属于第二大类,为医务人员;此外,各有1项研究分别调查了第四类(司机)和第五类职业人群(菜农)。

24项研究的样本量为 102~5,909人,其中100~500人的11项(45.8%),其次为大于1,000人的9项(37.5%),501~999人4项(16.7%)。

2.7 关键词频次

WMSDs研究主题涉及肌肉骨骼疾患、危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护理人员、肩颈部、工作相关疾病等。文献关键词共出现33种,按照出现频次从高到低前 5位分别为肌肉骨骼疾患 20次(60.6%)、危险因素12次(36.4%)、社会心理因素出现6次(18.18%)、工人5次(15.15%)、护理人员和工作相关疾病4次(12.12%)。以上关键词占所有关键词出现频率的60%,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肌肉骨骼疾患。

2.8 肌肉骨骼疾患的发病率

文献中报告的肌肉骨骼疾患年发病率为22.87%~96.49%[2-26]。第六大类中,生产制造工人的患病率在7.6%~71.57%。其中,患病率最高的为核电厂主控室操纵员(71.57%),患病率最低的是五金家具生产一线员工(7.6%)。第二大类中,医务人员的患病率为46.12%~97.08%。其中,患病率最高的是 B超科医生(96.49%),患病率最低的为护士(46.12%)。第四大类司机的患病率为37.4%~83.9%。第五大类菜农的患病率为22.87%。有10项(47.1%)研究提及发病部位为腰背部,发病率为39.4%~62.0%;有9项(37.5%)研究提及肩颈部,发病率为26.3%~64.1%;其余部位如髋、膝、踝部发病率在7.6%~65.5%。

2.9 肌肉骨骼疾患发病的影响因素

2.9.1 职业

不同职业的特点对WMSDs的发病部位及发病率有影响。如司机WMSDs发病率最高的部位为手腕(83.9%),发病率最低部位为腰部(37.4%)[10];B超科医生发病率最高的部位为颈部(88.89%),发病率最低的部位为背部(64.33%)[15];护士发病率最高的部位为腰部(80.5%),发病率最低的部位为肩部(64.8%)[18],;采油工和其他工种(例如作业工)在膝部位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采油工的膝部位发病率(54.3%)明显高于作业工[25]。

2.9.2 人类工效学因素

有10项(41.7%)调查提到,工作环境对职业人群肌肉骨骼疾患有影响(P<0.05),如工作空间狭小、工作台工作椅高度不合适、不良工作姿势等。有9项(37.5%)调查表明,不良工作姿势会导致肌肉骨骼疾患的发生(P<0.05)。导致WMSDs发生的不良工作姿势与职业分类相关:如医务人员长时间站立、经常性弯腰、搬运工人经常搬举重物、长时间保持大幅度弯腰和转身;煤矿工人[7]中固定姿势站位的WMSDs发病率远大于长距离移动者;长时间固定姿势站位的工人 WMSDs的发病率达73%,长时间固定坐位的工人 WMSDs发病率达71.57%[23];关于制造工人[8]和汽车工人[22]的报告表明,振动、经常大幅度弯腰、大幅度转身和经常弯腰转身、弯腰同时转身、腰背重复同一动作、腰背经常固定姿势是 WMSDs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护士的工作姿势(长时间坐位、长时间 蹲位)、工作场所特点(用力、搬抬患者、加班、人员 短缺、重复操作)等是导致WMSDs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

2.9.3 心理因素

WMSDs和心理因素互为因果。压力过大、焦虑、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疲劳感等消极的负面心理因素会导致或加重WMSDs。有8项(33.3%)调查发现心理因素会导致WMSDs(P<0.05)。关于煤矿工人[7]的报告中提到,处于高付出低获得——获得失衡型职业紧张模式(ERI模式)下的工人的WMSDs发病率高于无 ERI模式[3]的工人(P<0.05);关于制造工人[8]的报告表明,工作压力大、工作节奏快、经常加班是WMSDs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而上司关心下属和主观工作姿势舒适为保护因素(P<0.05);关于妇产科工作人员[20]的报告中提出,自觉身体健康状况差和自觉工作任务辛苦的社会心理因素是 WMSDS发病率增加的危险因素(P<0.05)。

2.9.4 工龄和年龄

在纳入的24项研究中,有10项(41.7%)调查表明,工龄[18]和年龄是影响职业人群肌肉骨骼疾患发病的原因(P<0.05)[2]。例如护士,脊柱、椎间盘和韧带肌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退行性变,是导致肌肉骨骼疼痛的潜在因素之一[4](P<0.05)。而公交司机的工龄越长,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也越高(P<0.05)[10],并且公交司机的轮班制度对于WMSDs的患病率也有影响。当两班之间的休息时间短时,WMSDS患病率显著上升。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无加班的人群下肢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最低,随着加班时间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加班>8 h/周的工人使下肢各部位WMSDs患病率远大于加班≤8 h/周的工人(P<0.05)[11];关于汽车工人[22]的研究,提出工龄>16年及以上组患病率最高(45%),而工龄<5年的发病率为37%(P<0.05)。

3 讨论

WMSDs是常见的职业性疾病。本文在国内首次对应用《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调查问卷》开展的WMSDs研究进行范围综述,分析了我国WMSDs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将对 WMSDs防治及后续研究的开展起到参考作用。

分析纳入的研究可见,从2009年杨磊的《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调查问卷》发表后,在 2009——2018年应用此问卷的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16年后开始剧增,近年来该问卷在我国逐渐得到了更为广泛地应用。

应用《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调查问卷》调查WMSDs的研究,发表在《中国职业医学》《中国工业医学杂志》等11种中文期刊中,其中9种属于核心期刊,占81.8%。相比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发表的文献最多,占70.8%。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者对WMSDs的研究更加重视。第一作者来自高校的有11项研究(45.8%),多于职业病防治机构。本文纳入的研究全部获得了国家、省或市级的科研项目基金支持,表明我国对于 WMSDs研究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WMSDs的研究开展。

纳入本范围综述的24项研究的样本量均超过100人。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为生产制造工人和医护人员。生产制造工人从事体力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身体负荷重,易发生WMSDs。医护人员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其中 B超科医生WMSDs发病率较高。不同的职业由于其各自的特点,疼痛部位各有其不同。由于《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调查问卷》面世时间尚短,应用该问卷对生产制造工人及医护人员以外的其他职业种类的研究较少,后续研究可予以关注。

此外,研究结果表明,WMSDs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工龄和年龄、人类工效学因素、心理因素等。既往研究对人类工效学因素,包括坐姿、站姿等在WMSDs发病中的作用关注较多。心理因素逐渐成为引发WMSDs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需要引起重视。WMSDs和心理因素互为因果;一方面,负面心理因素会引发或加重WMSDs,另一方面WMSDs会引发职业人群的负面心理。后续研究可关注心理支持或心理干预对降低WMSDs的效果。

猜你喜欢

疾患心理因素骨骼
小柴胡汤加减论治常见肺系疾患举隅
做家务的女性骨骼更强壮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健康骨骼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不要让心理疾患成为夫妻『性』福的绊脚石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春季过敏性疾患高发防治有办法
骨骼和肌肉
构筑“健康家庭”,从容应对重大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