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维度

2020-01-02胡华田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胡华田

(1.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福建省统战文化武夷山研究基地,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西方现代化的冲击下,肇始于近代的我国现代化过程充满着曲折坎坷,这一过程始终贯穿着对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关系的论争,以及对西方现代性及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确认和反思,历史的发展最终把社会主义作为我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建国初期,我们经历了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困惑;改革开放后,探索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在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现代化要求中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范式的转变,实现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的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的创造和前景,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贡献,是关于当代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有力回答。”[1]

发展理念是现代化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发展的动力、方式和目的,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现代化的弊端,超越工具理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面对的文化维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分析范式构建、我国传统文化创新和西方现代化有益理论成果转化等向度的综合理论创新。正确处理这三个维度的关系,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既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之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立足点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双重转型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在建国初期,我们基本上是按照苏联现代化模式进行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运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范式分析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国如何向工业国发展的基本问题。改革开放后,世界现代化趋势朝向新的特征发展,科技革新日新月异,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交织发展,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探索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为目标和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我们为什么没有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呢?现代化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兴起,但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逐利性造成的道德沦丧、人的片面发展、社会对抗以及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诸多问题日益严重。即使在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信息化、知识化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只不过是使这种矛盾转移到了新的条件之中,资本的逐利性借助科技的发展向全世界扩散,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在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如果依然追求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就不仅不能克服人被物所奴役的后果,还会最终造成各种各样的人的异己力量,从而形成社会新的不平衡。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要求,也是克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弊端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崇温[3]认为,中国现代化道路在三个方面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1)中国道路以和平发展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血腥的掠夺和战争道路;(2)与美国“华盛顿共识” 的对立;(3)中国道路以独立自主、不干涉别国内政、不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为方针,抵制美国推销西方民主的“颜色革命”。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重在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分析范式、逻辑结构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技巧问题,而是在现代化实践基础上的一种文化的融会贯通,从而使传统文化创新、西方现代性本土化和社会主义范式转变三个文化维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融为一体。

在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和现状,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发展思想,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析范式和话语体系,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鲜明旗帜。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宝贵思想财富

由历史长期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从而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较为稳定的民族心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为克服现代性悖论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从而使现代化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下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历史相结合的过程。“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4]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同样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道路,不仅体现着对传统文化的超越,而且为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确立新的原则。当然,要使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相融通,就必须消除传统文化中的保守性、空想性和不现实性,使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新的时代要求。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思想动力,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相融合。

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5],为解答这一问题明确了方向。

第一,讲仁爱:超越现代化发展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仁爱” 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仁有多重表现形式,在伦理上是博爱、慈惠、能恕,在情感上是恻隐、不忍、同情,在价值上是关怀、宽容、和谐,在行为上是和平、共生、互助、扶弱以及珍爱生命、善待万物等。”[6]现代化是社会的深刻变革,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工业化,对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产生了巨大的消解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社会逐利性与道德缺失的矛盾、社会财富增长迅速与社会公平缺失的矛盾、价值选择多元化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矛盾等等社会尖锐的问题,这些都是现代化的衍生品,社会的和谐稳定遇到了很大的危机。“在人类面对全球性的挑战的今天,从仁爱观念的差异与普遍的统一中,去把握人与人、个人与国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我们推动新型的共同体建设提供源自中国文化自身的价值支撑。”[7]

第二,重民本:贯通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民本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从西周到西汉,是这个思想的确立过程。从西汉以后的几千年中,这个思想一直统治着整个中国传统政治,一直指导着历代统治者的一切政治活动。”[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立场。在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发展理念,贯通我国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成为中国特色政治现代化的特点之一。

第三,守诚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机制。我国传统诚信思想经历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最终形成在传统伦理上的一个完整范畴。在中国上古的文献中,就有有关“诚”、“信” 文字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对诚信思想的论述极为丰富,奠定了诚信思想的伦理道德的地位。汉代董仲舒进一步将孟子“五伦” 思想阐发为“五常”思想,诚信为“五常”思想之一。儒学发展到南宋发生了根本变革,朱熹融儒释道三教为一体,创立了以“理”为核心范畴、体系庞大的理学哲学体系。朱熹通过阐述“诚”、“信”与“理”的关系构建了诚信的丰富内涵,确立了诚信是理学的最高本体地位。在朱熹哲学体系中,“仁义礼智信”五常中,诚信处于基础地位,是世界的本原,在哲学上具有本体论的地位。我国传统文化的诚信观及其实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建设具有很大借鉴意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等价交换的经济规律是其基本规律,重质量、守信用等诚实守信行为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基本要求,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主体缺乏诚实守信的品质,就应该受到市场的惩罚、排斥,直至被清理出市场主体的范围之外,真正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

第四,崇正义:完善现代分配制度的价值指引。正义在我国传统价值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传统价值观是以正义为骨架,以仁、礼、利、知、乐等为血肉构成的有机体。… … 可以说,崇正义是我国传统社会名、事、礼、乐、刑、罚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一大要素。”[9]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分配正义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命题,是社会形成公平公正的经济根源。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如何避免市场经济带来的两极分化?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涉及到经济领域的问题,而且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最终必然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也说明,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追求之一,这要求我们要重视我国崇正义的民族文化传统,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注重建立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克服市场经济的两极分化趋势,为社会形成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五,尚和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态度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共生、共在的,因此也应当是和处、和谐的。共生、共在的基础是多元和合。”[10]“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周易·乾卦》)这种“元亨利贞” 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突出表明了我国传统哲学中主张万物共生、共处的多元和合思想。对我国传统的和合思想的研究甚至形成了 “和合学”,“和合学的生命就在于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当代追求真善美精神家园的良方,有助于化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各种冲突和危机”。[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充分挖掘我国传统的“和合” 精神,避免西方现代化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商品拜物教现象,不仅要实现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和谐共同发展,还要使世界其他文明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佳选择。

第六,求大同:以理想之光照耀民族前行。大同思想出自《礼记·礼运》中,集先秦儒、墨、道、农等各家理想追求为一体,生动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成为指引中华民族不断奋进的理想之光。大同思想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对“天下为公”的“大道”追求,使中华民族面对不断变易的世界,始终保持着不懈追求的发展动力。近代以来,大同理想并没有因为我国农业经济的瓦解和社会深刻变革而失去生命力,反而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激起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批先进分子保持着批判精神,并最终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选择了与大同思想相一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现代化发展目标,大同思想朝着“世界大同”的构想迈进。

三、批判吸收西方现代化理论成果: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重要思想养料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是以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为起点,以科学革命为推动力、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逐步形成了最早的现代化模式,也被称为欧美模式。作为人类社会最早的现代化模式,相对于传统社会的经济落后、政治专制、文化愚弄和社会封闭,欧美现代化呈现出了巨大的解放力量,加速了传统社会的瓦解。欧美模式现代化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人们称之为经典现代化理论。对这些经典现代化理论,我们应辩证地给以分析,对那些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的理论应该予以肯定、借鉴和吸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最大的成功经验,是突破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扬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和理论至今已经三四百年,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以来,西方经济学者对市场经济的研究已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经济学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充分吸收借鉴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理论成果,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限制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点影响的空间,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不断完善和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始终注重借鉴吸收世界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欧美现代化模式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其内在缺点也是相当明显的。这种模式是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工具理性、主体物化和线性发展观等等都成了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以及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批判的对象,对现代性悖论的反思而形成的有益的理论成果,深化了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新发展理念的确立,既包含了我们对现代化经验的总结,也吸收了世界现代化的有益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具有世界借鉴意义,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四、结论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的文化维度思考,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使我国传统文化创新、西方现代化有益成果借鉴和传统社会主义范式转变等三个文化维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实现融合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立足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重要的是要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形成有别于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分析范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宝贵思想财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包含着对人类发展普遍问题的思考、探索,立足于当代的现代化实践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借鉴西方现代化理论有益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来源,西方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研究时间长、影响广,借鉴其有益成果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具有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个文化维度,显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选择的复杂背景和现代化理论研究的艰巨性,由此我们应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倍加珍惜和充满自信。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