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强国”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设计思考
——以中国共产党人“强国”思想为视角

2020-01-02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强国国家

谢 鑫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计责任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深化学生的强国志,然后自觉转变为报国行,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故而将“强国”思想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设计之中,这不仅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呼应,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需要,更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路与途径。

一、“强国”思想的内涵发展与历史沿革

(一)“强国”思想的内涵界定

在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著有《荀子·强国》一文,专门阐述强国之道,指出国家强盛的关键是施行礼义法规,礼义是国家的命脉,即荀子的“强国”思想是“礼”。现在常提及的“强国”则有所不同,通常为“国力增强、国家振兴”,“国力”主要指综合国力。如今综合国力的评价标准多元化,达到“强国”的标准,不再单指经济或军事等硬实力的强大,而是涵盖文体科教等软实力在内的全面强大的国家实力。新中国一路走来,不断发展强大的“强国”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强国”思想。党的十九大将我国的建设目标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升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加凸显了我国对于建设“强国”目标的决心与信心。

目前,将“强国”思想与具体领域结合进行的相关研究已有不少,如“强国”与“网络”、“交通”、“海洋”等方向都有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将“强国”融入课堂教学环节的工作仍有待深入。“强国”思想蕴含国家认同与民族情怀,在全国各族人民中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对指引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也大有裨益。

(二)中国共产党人“强国”思想的历史发展

1.新中国初期的“强国”思想。《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曾指出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的中国[1]。此时的“强国富民”是在长期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与革命实践中总结出的强国之梦,是一种“反抗帝国主义欺压,伸张民族尊严独立”的民族精神,是决心不再重演被帝国主义列强奴役的民族之梦。

首先,它强调国家建设事业要科学把握政治方向。这是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各项事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面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残余威胁,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的不怀好意,保证好国家建设事业的政治方向,对于保证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大国具有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其次,它强调国家建设要更注重硬实力的发展。1957年,毛泽东明确指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2],强调要加快中国的工业发展,打造工业化强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再到1960年毛泽东又提出国防也要实现现代化。强调要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提高国防实力,加强国家的自我保护能力。这是因为新中国积贫积弱的国情需要尽快提升国力,所以将早期建设的重点领域放在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国家硬实力的建设上。

2.改革开放之后的“强国”思想。改革开放后,我国国家实力逐步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强国”思想的侧重点也随之发生了转变:首先,它强调国家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发展而展开。早在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就强调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后来正式提出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邓小平曾说过:“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3]”经济建设由此得到全国的重视,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了兴国之要。其次,它强调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1980年,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4]。实行对外开放,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尤其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是教育,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再把教育简单地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而是明确教育对于提升国家实力有重要的智力支撑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党对“强国”思想的认识不断深入,建设“强国”的工作体系逐渐丰富起来。首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首次阐明了“强国”思想的实施路径。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工、农、国防、财贸等行业与部门都分别提出了各行业的发展战略,强调要科学来发展技术、依靠技术来振兴行业。江泽民明确指出科教兴国战略的目的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工业、武装农业、武装整个国民经济和武装广大人民,以利促进经济发达、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5]”这是“强国”思想首次与国家发展战略直接结合,对国家发展目标进行总体性战略概括,“强国”思想依托于国家发展战略变得更加直观化、体系化。其次,提出“人才强国”的战略,明确了“强国”思想的依托路径。2002年我国颁布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6]”把工作重心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上,推动我国在人口资源上由“大”转“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决定性的人才力量。拥有充足的高水平人才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也为“强国”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后备军资源保障。“人才强国”战略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强国”思想实施路径的拓宽与丰富。

3.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国”思想的发展与变化。随着近十年来国家实力的快速提升,“强国”思想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首先,丰富了国家建设维度,明确了十二个强国目标。党的十八大新增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维度对国家建设进行新的诠释。党的十九大报告还第一次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了新时代的基本方略,将“美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明确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国”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明确了十二个具体领域的强国目标,即:人才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这些“强国”都是组成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也是“强国”建设在各个领域的具体体现,这些目标对“强国”思想的具体实施和建设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其次,明确了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坚持和平发展之路。这是因为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会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2020年,面对突发的疫情,中国所展现的“中国力量”让世界再一次看到了中国发展的成果。对内主动控制疫情发展,把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坚持疫情防控信息公开透明。对外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国疫情状况引起国际重视,中国专家组专程飞往海外分享疫情防控经验,积极向医疗物资紧缺地区与国家提供中国物资等等,都展现着新时代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风采。早在2013年5月习近平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时就已经指出过,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是在坚持和平的复兴,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世界来说“是机遇,不是威胁。[7]”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8]”新时代的“强国”思想不是霸权主义的思想,和平发展是新时代“强国”思想的特质,主张在和平中强大,在发展中共享,这是新时代“强国”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加强对“强国”思想的宣传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加强对“强国”思想的宣传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强国”思想对于国家发展、人才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与对“强国”思想的学习与贯彻是紧密联系的。这四门课程是一个整体,但又各有侧重。从基础理论的学习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能让学生在理论上更好地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有全局性的理解。从指导思想的学习来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着重讲授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并从中凝练出宝贵的指导理论。它们既一脉相承也有时代特色,共同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强国”思想不断得到丰富。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从中国落后挨打救亡图存到独立自主国家强大的血泪之路,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建设“强国”的重要性。从个人发展来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着重于素质教育,通过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培育高素质人才,更好发挥人才对于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作用。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与“强国”思想有着本质内在的联系,必须进一步做好内容设计,讲好“强国”思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强国”思想的宣传教育作用。

(二)加强对“强国”思想的宣传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当代中国大学生从整体上说是具有理想和追求的一代人,有强烈的展现自我的意识,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对国家的发展也充满期待。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强国”相结合,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提升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来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提高学习热情,树立“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远大理想。在2020年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就有许多刚毕业和还在读的学生们,尤其是医学生们,他们身怀远大抱负和一腔热血,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展现了青年新担当。另一方面,要通过纠正或者消除学生的不当看法或疑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与党”、“党与我”的关系,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更好深化爱国情感,当面临邪恶的诱惑、反动势力的煽动时,能以爱国之心、强国之志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加强对“强国”思想的认知,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9]。加强人民对“强国”思想的认知,让人民更科学地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发展目标,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让更多人更清晰地认识到自我价值,主动肩负起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从而更好地“拧成一股劲”,“劲往一处使”,进而达成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目标。

三、“强国”思想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设计

(一)做好内容设计,重点要讲好“强国”思想的目标与内涵

首先,要讲明白“强国”思想的历史发展沿革以及时代内涵。比如可分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强国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我国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学生应当如何投身强国建设”四大模块,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对“强国”思想进行基本梳理,向学生讲清楚“强国”思想的来龙去脉。

其次,要重点阐述“强国”思想与其他思想的辨析。如中国“强国”思想与西方“霸权”、“强权”等思想的本质区别。重点明确中国的“强国”思想是和平发展的思想,不是西方国家的“霸权”思想。习近平强调“13亿多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10]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中国为了在世界称霸,而是中华民族基于历史事实得出的经验,是为了满足中国人民对幸福的殷切期盼。做好“强国”相关概念的辨析工作至关重要,要让学生们能正确、完整的接受“强国”思想,确保不受其他错误思想的误导。

最后,要讲清楚大学生与“强国”思想、与国家建设的内在联系。通过“个人、集体、社会、国家”层层递进的方式,来阐释大学生与“强国”建设之间的关系,讲明加强学习“强国”思想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不断培养大学生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责任担当。

(二)抓好课堂建设,以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大学生对“强国”思想的价值认知

1.在课堂内容上,要结合时事热点。不断更新“强国”思想的教学素材。针对2019年8月14号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教材内容不够鲜活”问题,授课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素材来保持内容的鲜活性,努力做到课堂讨论话题具有新鲜性、素材具有代表性,这样才能更快更精准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将课堂互动环节最优化。如讲解当前“中美贸易战”中的中国姿态,用“强国”理论分析现阶段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并用“强国”理论回应中国面对危机的态度与采取的措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意识地融合最新国家时事热点,深化“强国”思想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最新的“强国”思想熏陶。如观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韵动中国”纪录片,感受祖国的壮丽之美;或者观看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纪录片,感受中国人民面对困难众志成城、共抗疫情的强大力量。

2.在教学方式上,要丰富“强国”思想的学习形式,让学生深化对“强国”思想的理解。在“强国”思想的宣传教育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打造不同形式的教学课堂。比如,课中组织集体观展、观看爱国影片、举办研讨会等形式开展“强国”思想宣传教育;课外也可考虑“情景式爱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选择性作业,计入平时考核加分项;也可以利用好“学习强国”应用实时更新数据,满足学生日常学习以及提高自我觉悟的需求。如:组织爱国主题校园迷你剧,倡导学生参演;或者引进红色主题歌舞剧等高雅艺术,组织学生观看;引导学生坚持使用“学习强国”,结合日常生活内容带领学生品味学习,进行自我提升。

3.在课堂互动上,要注重课堂反馈机制的构建。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能充分而又自由地表达观点,鼓励他们勇敢说出自己的困惑。或者举办专门的“国情认知”学生论坛,学生为参与主体,教师在旁引导,保证学生对“强国”教学内容反馈的及时性,教师既能够更快速地对学生的互动作出回应,又能相对更准确的评估课堂的教学效果,必要时可以及时进行调整,努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好实践教育的效用,升华“强国”思想对大学生的情感熏陶

在“强国”思想与实践教育的学习计划设置中,首先,设置“国情教育”专题实践课程,独立于专业实践课程之外,与学分、绩点挂钩,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切忌流于形式。“国情教育”专题的实践课程要与专业课的实践课程既要联系,也要相区分。它们联系在学以致用、学习强国上,“国情教育”实践课程可以通过相关专业、行业的实地考察与学习进行,让学生对国家产业存在、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都能有一个直观认识,由此振奋学生精神,建立起乐观向学的正面情绪。它们也要区分于课程目标上:“国情教育”实践课程要落脚到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国家产业发展、较深刻地认识国家发展状况,从而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思想感情。

其次,可在专题实践教育课程中细化分类,尽最大可能给学生提供多种类、多级别的选择空间。在活动主题上,可分为资源、环境、人口等的自然国情类“地理考察”,以及经济、历史、文化等的人文国情类“实地调研”。在活动区域上:可小到组织市区活动,如“主题日”参观爱国艺术家展览、博物馆、纪念公园等;大也可到进行省际活动,如走访扶贫一线地区、下乡国情调研、偏远地区实地考察等。

最后,可尝试开设国情实践课程测评环节,在学生中寻找“课程测评员”为这些国情实践课程进行“打分”、“评价”,给后续同学提供参考,同时促使学校或学院努力打造受学生欢迎的国情考察的“明星实践课程”,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总之要利用好、开发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重点将“强国”理想教育、价值观教育、情感教育等注入到实践的环节中去。

四、结 语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强国”思想一直贯彻在我国国家建设事业过程中,它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个人成长也有深层次的激励作用。尤其在2020年全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中,中国的优势更加地突显出来,也让中国人民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国家强大带来的力量。经过70余年的发展,“强国”思想也在不断丰富之中。基于“强国”思想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联系,将“强国”思想融入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握好时代性原则,从发展、内涵、辨析、联系的四个方面,做好“强国”思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内容设计;从素材、方式、互动机制的三个方面,优化“强国”思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运用。学习“强国”思想、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引导学生们深化家国情怀、树立远大抱负,在顺境中,能展现青年能力,不断进取;在逆境中,能团结青年力量,共克时艰。

猜你喜欢

理论课强国国家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