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高校机关效能建设问题探究
2020-01-02王丽
王 丽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一、新时代提高高校机关效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要在2018年年底前落实到位,所有地方机构改革任务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重大举措。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以及民主权力,而高校机关管理机构在四种权力的配置和平衡中、在实现“四大职能”中发挥着保障、协调、参谋、促进作用,是高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机关效能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还不能完全适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在当前全党全国深化机构改革的背景下,高校也应该认真查找自身在机构设置和运行上存在的问题,深化内部改革,规范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高校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内部机构设置过多,审批程序复杂
绝大多数高校机构设置采用了政府行政管理的职能制和科层制管理体制,与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对口设置机构,行政化倾向明显,纵向管理层级多,横向管理部门多,管理结构臃肿化,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审批程序复杂,一项具体工作往往涉及多个部门,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领导签字确认,审批环节多、时间长。
(二)部门之间权责脱节,工作互相推诿
机构设置多而杂直接造成了职能交叉重叠、工作分工过细、权责脱节、责任界限不清,容易出现“都管都不管”的现象,一些职能部门管了不该管的,该管的却没有管好,遇到好处抢着上,遇到困难绕着走,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只想揽功不想担责,各部门为了利益各自为政、互不合作,甚至相互推卸责任,妨碍了学校改革发展大局,严重影响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推进。
(三)领导班子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意识欠缺
受传统管理理念和现行管理体制影响,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最终决策权实际上只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经验决策多于科学决策,加之受客观条件影响,领导班子成员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背景来源结构达不到合理搭配的理想状态,决策咨询论证不足、决策程序不严谨,容易出现“拍脑袋”决策现象,在学科专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实训设备采购、教学资源共享等问题的决策上,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前瞻性不够,往往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
(四)机关工作人员“慵懒散”作风不同程度存在
高校对机关行政人员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训现象,加之机关岗位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小、责任重大的工作现状,容易使其造成心理落差,出现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愿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的工作状态,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服务意识淡薄,部分机关行政人员甚至是敷衍塞责、应付差事,一些关键岗位和核心部门的工作人员“只唯上不唯下”,态度傲慢、作风不实。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职能设置不够科学
高校在机构设置上和运行方式上未严格按照高校行政机构服务教学应有的保障、协调、参谋、促进等基本功能设置职能,机构设置参照行政机关设置标准,实际运行却按照高校基本功能运行,机构设置和运行不统一、不协调。一些高校未根据本校发展目标、类型和规模合理设置行政机构,甚至同类院校在机构设置上也存在很大差别。
(二)运行机制不够畅通
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原则,但实际工作中决策权只掌握在主要领导手中,加之一些情况紧急的工作需要立即决定,存在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决策的程序不严格、咨询论证不足现象,领导干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的意识欠缺,个别存在会前酝酿不充分、会上决定不下来现象,决策会开成了讨论会,会议效率低下。在决策执行过程中,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特别是中层领导干部角色定位不清、意图领会不强、开拓创新不够、沟通机制不畅,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现象,影响各项工作运行。
(三)制度作用发挥不明显
近年来,随着依法治校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很多高校都启动实施了大学章程制定工作,不断完善“一章八制”。但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个别学校存在章程是章程,制度是制度的“两张皮”现象,制度制定的“合法性”审查不够、法律效力不足,甚至与“上位法”冲突。一些校级领导和基层管理人员,执行制度时紧时松,在很多问题处理上存在“人治”痕迹,使制度执行的质量和效果得不到真正落实。
(四)监督保障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高校内部监督部门主要是纪检监察部门,但是由于高校体制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监管制度存在缺陷而且执行力不强,监督体制和过程过于形式化,对于关键部位和重点环节监管存在漏洞。在对同级部门的监督中,纪检部门不同程度存在“宽松软”现象,在面对很多问题时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消极态度,只要无人举报、就相安无事,大家一团和气。
四、提高高校机关效能的措施
(一)合理设置行政职能
提高高校机关效能首先应以转变行政职能为基础,按照党政两条主线,党务机构设置坚持“权重职少”原则,即党委拥有“管决策、管方向、管干部、管党建”等方面的权力,机构和职位要少,精简党委组织不等于轻视或否定党的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领导一切,不能将党的组织机构的多寡与是否坚持党的领导简单划等号,各部门在职能相近的基础上可以实行有条件的撤并。行政系统机构设置应坚持“不可缺少性、不可替代性”的原则,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尽可能实行“大部制”,避免责任分工不明确、权责交叉。职能相近、工作关系密切的党政部门可实行党政合署办公。
(二)科学规范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包括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高校领导班子决策要坚持民主、科学、法治的原则,坚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原则,充分发挥党代会、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团代会在民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和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建立健全决策咨询与智力支持系统,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在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三)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是依法治校的根本和保障,要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机关行政人员认识到规章制度是实施行政管理的依据和准绳,从而确保高校内部机构运行职能设置合理、责任分工明确、运行规则透明、监督保障有力、决策民主高效,不断提高机关依法依章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构建以大学章程为引领的“一章八制”制度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体系,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加强制度文化构建,使师生明确自身的权利、责任及行为的边界,进一步提高师生对制度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形成“法治”的校园氛围,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不再成为摆设、不再成为一纸空文。
(四)强化权力监督制约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不仅有利于高校的各项政策制度准确地传达,而且有利于构建良性的领导与师生关系,有利于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要坚持科学设置权力、合理分配权力、制度限制权力、阳光使用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纪检机关的监督职能,充分履行纪委的“监督”责任,新形势下还要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监察机构”,构建党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加强对高校公职人员行使权力进行监督,加大对损害学生利益的“师腐”行为惩处力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和各二级教代会的民主监督职能,建立领导问责制度和领导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推进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设立意见箱或校长(院长)接待日制度,公开听取教职工对学校管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实现高校管理主体多元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深化高校内部改革,提高机关效能势在必行。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求上下对口、不贪大求全,构建科学、规范、合理、高效的高校内部运行机制,做到机构精简、人员精干、政务简化、办事简便,为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