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深度学习三策略
2020-01-02
当前的古诗词教学普遍存在着以解释词义为主,学生被动识记,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参与等现象,以至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总是停留在浅层。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走向深入呢?
一、营造意境,多维理解
在古诗词教学中,理解“意象”对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前后勾连,合理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意蕴,从而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李白所作,也是一首送别诗,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较,它是一首充满诗意的送别诗,这种诗意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烟花”本来就是指烟雾迷蒙,繁华似锦,而三月的烟花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而且也流露出了时代气氛,意境优美,文字绮丽,可谓是千古丽句。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意境之美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想象一下“烟花三月”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接下来教师再为学生展示几幅扬州三月的图片,并且向学生展示这样几组词语:
百草萌动 百花争艳 万木竟秀
杏雨梨云 淡风润雨 红情绿意
春雨淙淙 春雨潺潺 春雨湍湍
教师让学生先读一读这些词语,再结合这些词语想象一下烟花三月的情景。在学生尽情想象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两个好朋友就要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们会做些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学生对于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体验得就更为深刻了。
二、言语重构,表达创新
对学生来说,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不光要体现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教师要找准训练点,引领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如在教学《渔歌子》这首词的时候,在学生读完全词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用简短的一两句话描写一下自己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画面?有学生写到“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白鹭在山前飞翔”。然后,教师接着问学生:这些白鹭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当学生回答出美丽的,自由自在的时候,教师再以课堂拓展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这样一段描写:
白鹭飞走了,在灰色的远山中,好像两片风吹的白纸片——
它们一定飞过了青的芦苇,
飞过了紫的木桥,
飞过了小镇上白的墙,黑的瓦……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读这首小诗有什么感受?(白鹭的画面更清晰了),那么,你能仿照这样的形式把这首词中描写到的其他景物改写一下吗?在教师的启发下,有学生对“流水”这样改写到:流水流过了碧绿的草地,流过了那片美丽的桃花林,流过了那密密的芦苇丛,流过了……这样对课文改动以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笔下一切的美好。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引领学生进行恰当的改写。这不仅会让学生耳目一新,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学习和对语言的运用与建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表面触及深入到语言文字的内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表达技能。
三、层层深入,拓展思维
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转移,也不是学生被动去理解与接受知识,而是应该主动发现、不断丰富自我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逐步提升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景色的诗,它是最能够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在这首诗中,作者没有从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等方面着墨,而只是曲折地表现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呢?教师可以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个句子着手,启发学生思考,并说说自己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景象,这样逐字逐句、由表及里地帮助学生把握古诗词的意蕴,使学生印象深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时,由于多数学生对“接天”“别样红”这些词语的理解比较模糊,教师就不能简单地从理解词义方面展开教学,而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感知词语的意思。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由词及义,由义促感,因感生情,让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在学生读懂故事、背诵古诗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语言的发展,思维的发展等等,以便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走向深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