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英语课堂“边缘人”的转化
2020-01-02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高婧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高婧
随着对“边缘人”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中的“边缘人”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于课堂“边缘人”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笔者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将英语课堂中的“边缘人”定义为:在英语课堂中主动拒绝融入英语课堂或被教师和同学忽视,游离在英语课堂活动外,未得到良好发展的个人或群体。
从学校层面看,在教育资源紧缺和大班额教学的背景下,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突出,学校教育往往将书本知识传播和评价放在首位,忽视对学生情感和心理的关怀,致使“边缘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严重影响教育公平。鉴于此,结合国内外兴起的智慧教育浪潮,本文主要分析智慧课堂环境下的小学英语课堂“边缘人”可能的转化路径。
一、小学英语课堂中“边缘人”的成因分析
(一)片面的教育价值观
一是功利的教育取向。在市场经济、利益原则的驱动下,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引导下的学校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与综合素养的培养,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轻全人教育。在这种教育背景下,部分学生被忽视,缺乏关怀和关注,甚至被区别对待,被排斥在课堂中心活动之外,导致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流失,逐渐成为课堂中的边缘群体。
二是教师评价的负向效应。“边缘学生”由于其特殊性,教师对他们的期待往往低于其他学生,也倾向于给出较为负面的评价,这就使内心原本就敏感的学生更加失落,惧怕参与、惧怕尝试,逐渐走向“边缘化”。
(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被动地进入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问题也多与社会脱节,难以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往往会望而却步或寻求他人的帮助,拒绝自主独立解决问题。加之课后缺乏自律精神,最终难以跟上教学的节奏,沦入被动学习,甚至排斥学习的状态,成为“边缘人”。
(三)课堂生态失衡
课堂生态失衡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课堂生态派生出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不和谐,导致全面和谐的课堂发展受到了限制。首先,师生互动之间缺乏宽容与尊重。教师在面对“边缘学生”时,由于很难收获教学预期,往往就不会有耐心地去与他们交流沟通、循循善诱。其次,生生互动间也缺乏友善和关心。同时学生受教师评价和先前固有观念的影响,会将“边缘学生”排除在小组合作的人选之外。
二、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英语课堂“边缘人”的转化路径
(一)智慧课堂的界定
智慧课堂的发展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互联网+”时代的智慧课堂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课堂,提升教学智能化,促进学生智慧的学和教师智慧的教。多种技术手段支撑教学活动深入课前、课中、课后,实现全面数据收集、实时交流互动、及时评价反馈、海量资源推送,为每一名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更需要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这就为智慧课堂环境下“边缘学生”的转化提供了可能。
(二)小学英语智慧课堂中“边缘学生”转化的现实路径
1.借助课前导学,缩小初始认知差距
学习者由于在原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上存在一定差距,对于新知接受程度的快慢自然也就会有区别。智慧课堂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新授课内容制作成“课前导学单”、微课、互动视频等,在课前推送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并提前初步理解新授课内容,关注教学重难点,以便在课堂上集中解决。此外,课前导学也可进行分层化的设计。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学情,设计不同的导学单内容,更加细致且有针对性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用心,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对于“边缘学生”,他们在学习状态上必然有别于其他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重拾学习兴趣,重燃学习动机,重回课堂中心。
2.提升互动频率,增加平等参与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传统的印象和期待会使课堂中教师同学生的互动具有倾向性,即教师通常会把互动交流的机会留给课堂表现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而忽视“边缘学生”。但在智慧课堂环境下,教师可以采用“随机抽取”或者“抢答”的方式来营造更为公平全面的师生互动。小学生由于其自身年龄特点,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也更能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激发英语学习兴趣,也更能充分投入课堂活动。
此外,智慧课堂在现代信息化手段的辅助下,将传统课堂“一对多”模式转化为“一对一”模式。除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将课堂主要问题和练习题发送给每个学生,这就充分照顾到了学困生,给他们更多的学习时间完成习题、巩固课堂所学,避免问题积少成多,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平台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答疑解惑。这种“一对多”模式向“一对一”模式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能公平地享有与教师平等交流的机会,发挥正向期待效应,帮助实现课堂“边缘学生”的转化,实现教育公平。
3.营造真实情境,提升教学体验感
教师应以创设同生活相关的情境为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探究,习惯性依赖转变为独立性思考,机械化接受转变为能动的创造。“边缘学生”相较于其他学生群体,可能更需要不同环境氛围的刺激。多样化的教学场景、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增强教学过程的体验性,吸引更多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各项活动,由浅层次的学习转向深度学习,在增强综合英语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4.助力家校沟通,促进学生成长
教师给予“边缘学生”的关注和尊重还不足以将“边缘化”学生完全转化。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转化也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学校,还应该将家庭也纳入其中,增强家校交流互通。智慧课堂助力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跟踪记录,全面掌握,这就避免了家长方面信息的滞后性和片面性。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的智慧课堂打破了传统家校沟通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一定的平台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遇到问题后,也能及时被发现、被了解,通过家校共同努力帮助边缘学生走出困境。
智慧课堂环境下“边缘学生”的转化路径研究还是崭新的课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上都刚刚起步。如何构建适合英语学科的智慧课堂,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优化智慧课堂实施路径,形成具有英语学科特色的智慧教学体系帮助转化小学英语课堂中的“ 边缘学生”,制订适合他们的针对性教学方案;客观评测“边缘学生” 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