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化、文化、生态
——多元思想融合的宋代公共园林

2020-01-02李夏颖

四川建筑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化风水园林

李夏颖, 刘 漫, 韩 燕, 丁 铮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园林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两宋时期,在城市文明演变进程中,城市公共园林以园圃、景点、风景区等多种形式出现,其中包括风景名胜、名贤祠庙园林、寺观园林、衙署园林等[1]。在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统治思想主导下,以祭为教、以礼治国的治国策略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造园思想应运而生。教化、文化、生态思想的融合,对宋代园林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宋代公共园林背景概括

1.1 政治背景

1.2 社会背景

宋代坊市制向街市制的变革,促使城市空间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公共园林给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愉悦身心的游憩活动空间,推动了城市大众游赏的蓬发。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从士人社会向平民化转型,“与民同乐”的思想观念促成了以公共园林为载体的官民同游、祭祀庆典等活动兴起,从而推动了公共园林建设的发展。

2 多元思想融合的宋代公共园林

2.1 教化——园林作为礼治实践场所

中国古代是传统的礼俗社会。礼是治国之本,社会教化是中国古代实现社会礼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宋代平民化、世俗化的转型过程中,宋代群祀的教化重心由统治阶级向市民大众转移,这也推动了不同教化主题和活动的发展。名贤祭祀、放生祝圣、射礼和官民遨游是宋代公共园林典型的教化组织类型。园林作为以教化为导向的礼治实践场所,以官方主导、士大夫参与、大众观礼的教化活动定式,推广礼仪平民化,引导百姓认知社会行为规范,实现以思想教化、文化制约、道德规范的统御作用,推动了宋代社会的礼治复兴[3]。

名贤祠庙是宋代纪念性祠庙的主要类型,包含了各类道德名贤、先贤典范的祭祀场所。名贤遗迹景点是地方城市普遍存在的教化性公共园林,大多附属于寺观、衙署及水利、桥梁基础设施,也有一些未能形成园圃的小型祠庙,它们常以亭榭型的景点来作为教化纪念的场所。复合型景区依托山林、湖泊以及湖山风景等自然基底,融合了名贤祠庙园圃和名贤遗迹景点等建设形式,成为规模宏大的教化场所。由于城市大众参与游赏的热度提升,宋代官方基于对社会教化的需求,对祠庙、衙署、景点、复合型景区进行的园林化营建:以祠庙或纪念人物为主线,通过碑文、匾额、对联等形式,宣扬祀主生平事迹和道德功绩,树立礼教榜样;以“君子比德”的思想手法,利用园林造园要素,营建教化型园林意境。

2.2 文化——多元建设下的公共园林

2.2.1 佛道文化

两宋时期,佛道思想与儒学思想的渗透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以佛道所具有的高完整度的思辨哲学和高深的理论思维来弥补儒学理论思维的不足,形成了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统治思想。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利用佛、道两教,从思想上对百姓进行控制,佛道文化逐渐在民间传播,大量寺观在民间涌现。宋代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大众游赏炽热,人们对游赏活动载体的寺观进行园林化设计,改造寺观周围环境,使得自然景观得以提升,形成寺观园林空间。

寺庙的宗教空间主要是供奉神像,举办宗教活动,用宫廷式、对称规整式布局彰显宗教的庄严肃穆,营造顶礼膜拜和收心敛神的神圣氛围。寺庙园林空间给游客和香客提供了游赏空间,不同于宗教空间的庄严规整,通过园林景观要素点缀,打破宗教空间沉闷、严谨的氛围,使得园林空间生动盎然。寺庙选址多在风水名胜区,自然山水与佛教寺院的结合,也表现了佛教精神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交融。禅和净土信仰是佛教最突出“心”的学说,寺庙作为禅师栖居、供参禅之人寻访的公共园林,雅俗与共,具有丰富禅意。在佛教禅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追求神似,侧重于寄情于景的写意风格,创造了“怡然怡然,硕然硕然,园人合一,冥视六合”的园林意境,使人们在园林环境中追求精神世界,在园景中观照自身。道家始祖老子“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哲学观念,使得道观的选址多在于对自然环境的选择。为突出宫观成仙或清修的意境,其楼台池榭、山石林苑追求自然、仙境的效果,利用奇异地形、地物等园林要素,形成独特的道教园林意境。道教文化在百姓精神信仰上的凝聚力,使得道教园林成为信徒向往朝拜的圣地,吸引民众游赏休憩,追寻仙踪意境[2]。

2.2.2 风水文化

“风水”一词来源于晋人郭璞的《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文化在拥有玄学的成分和迷信色彩的同时,也具备理性的思维方式。在园林选址上考虑了地质地貌、气候环境、风向景观等自然地理要素,当山形水势有缺陷的时候,风水师依山就势进行改造设计,创造完整和谐的景观环境。宋代社会转型,风水的把控权由国家转向社会各阶层之中,使得城市公共园林深受风水世俗化的影响,通过对寺观、衙署、祠庙、风景区等周围环境的优化,把风水文化运应其中,大量“风水裁成”类水利、亭榭建设兴起。“风水裁成”通过改水换势、种树补缺、修建亭榭楼台等手法优化公共园林环境。“改水换势”的风水格局优化手法,根据风水格局吉凶评判来改变城市河流流向和形态,将公共园林与湖池、江河等大型水系工程相结合。“种树补缺”的风水格局优化手法,通过封山育林形成了城市风水林,为城市公共园林的营建提供了风景基地。“修建亭榭楼台”的风水格局优化手法,修饰了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也为居民提供游赏休憩的景观环境[4]。

2.3 生态——“天人合一”观念下的生态造园思想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和以人为本的自然生态观,强调了人在自然万物中的主导性,同时主张人类必须尊重爱护万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利共赢[5]。宋代公共园林的营建注重节用惜民和因地制宜,不因园林建设浪费大量财力和人力,主张修旧起废,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进行景观营建。城市水利作为公共式、开放式的自然风景资源,是宋代风景最佳、开放度最高的公共园林。宋代城市水利包含了湖泊、河渠和井泉等多种类型,具有防洪防灾、生活饮水、农田灌溉、祭祀、放生祝圣、游赏等多种功能。利用城市水利工程进行景观营建,在江河塘堰堤坝上种植树木,加固河堤以防止水土流失,既给当地居民提供休憩游赏的场所,也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利用,提高园林审美情趣,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随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的加强,百姓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减少了生态破坏行为的发生。

3 结论

宋代儒、释、道三教借助山水传达其理想与价值,形成了教化、文化、生态思想融合的宋代公共园林。公共园林通过教化空间、多元文化氛围和生态景观的营建,把文化思想秩序引申到社会的制度秩序之中,成为朝野上下政治关系中的精神纽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宋代公共园林蕴含的教化思想、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造园思想,对指导当代城市特色公共园林建设和提升城市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教化风水园林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风水”观念在《金翼》中的体现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
风水鱼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