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与创新:依托非遗文化传承的现代艺术设计
2020-01-02陈瑶
陈 瑶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遗产。当前,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精神文明建设也随之实现大幅度提升,但非遗文化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依旧恶劣,非遗文化的发掘、传承与保护任务仍颇为艰巨。自觉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将非遗文化所蕴含的传统美学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之中,以此来丰富和充实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形式和内涵,是推动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非遗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重大价值
非遗文化,“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1]。活化,即“使之活”,具体是指将非遗文中具有典型性的美学符号、创作技巧及审美范式运用在现代艺术设计之中,使非遗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中“活”起来;创新,即在现代艺术创作中运用非遗文化资源时要适度进行调整和改造,使之更符合现代艺术设计的新要求和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某种意义上,是指“利用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形式对人类社会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进行表现的一种宝贵文化”[2]。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从非遗文化之中汲取营养,是丰富设计作品美学内涵和艺术形式的重大举措。一是可以提升美学内涵。非遗文化中蕴含着巨大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在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中运用非遗文化的某一设计理念、艺术元素或是创作技法,这一设计作品就与非遗文化产生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密切关联,承续了非遗文化中蕴含的艺术标准和审美倾向,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也就更为厚重。二是可以丰富表现形式。非遗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在一定审美标准和艺术倾向下的、极具辨识度的,由视觉形象元素所共同建构的美学体系,非遗文化的视觉形象元素具体包括色彩、符号和材质等。在设计实践中,设计者可以将非遗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设计素材库,这也为设计者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运用非遗文化的相关原则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活化及创新性地运用非遗文化,是提升现代艺术设计内涵、增强设计作品美学价值的有效方式。为了进一步做好现代艺术设计,应在充分考量艺术设计现实发展的前提下,深入发掘优秀非遗文化的价值,寻求非遗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融合的最佳契合点,以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滋养艺术设计者的精神家园。基于非遗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些特质,在实际运用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本真”原则
本真即原本的“真实性”的特征。活化与创新,活化应当是第一位的,创新则是第二位。尊重非遗文化的本真性,把握非遗文化最典型的内涵和形式特征,能够相对真实地记录和还原非遗文化,使其在现代艺术设计之中以近乎“本真”的方式存在,是对这一文化资源的有效传承。在具体艺术设计实践过程中,艺术设计者要充分尊重非遗文化的“真实”面貌,准确把握非遗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质,使现代艺术设计真正成为非遗文化的承载体。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即从新的角度和方式去思考和处理事务,不断打破固有模式的一种创造性行为。活化与创新,活化虽然是传承非遗文化的首要路径,但创新才是使非遗文化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重要保障。以时代更迭的视角来审视非遗文化,非遗文化是在产生其所处的那个时代之中的,是与该时代相契合的文化资源。但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前行,非遗文化本身也必然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设计者在运用非遗文化资源时也要注重从本时代审美标准和习惯来对这些艺术元素进行再创造,使非遗文化与现代文明实现完美对接,进而让艺术设计作品能够更好地展现现代人能够解读的传统美。
(三)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即考虑到艺术设计作品的功能性。现代艺术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艺术审美和现实需要的创造性活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运用非遗文化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作品的内涵与美感,但不能为了“用”而“用”,因而应从现代艺术设计本身出发,在满足现代人艺术审美需求的前提下,兼顾现代艺术设计在传承非遗文化方面的社会使命。
三、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运用非遗文化的具体策略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运用非遗文化资源,涉及文化内涵和外部形态两个方面,活化与创新正是运用这一资源的重要路径。设计者可以在把握活化与创新精髓的基础上,采用更多设计技巧、借助恰当创作手法,使非遗文化资源中那些艺术元素最终成为艺术设计作品中的丰富色彩、典型形象和独特材质。
(一)高度概括提炼
概括提炼是指,从庞大、复杂、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之中,通过提炼和概括的方式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元素,如某一种色彩、某一类符号、某一些材质等。这些艺术元素本身就带有非遗文化的影子,设计者在艺术设计实践中巧妙地加以运用,使已经十分遥远的非遗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中“活化”起来,就很可能使欣赏者在艺术审美过程中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道家太极八卦图的原型相对复杂,中间为对比色、圆弧线条的阴阳鱼,周围则是直线条的八卦符号,如果设计者直接在设计作品中运用八卦图原图,很可能影响整体的设计效果,因而建议从线条、色彩和造型三方面对原图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色彩基本固定为黑白对比色,线条粗略概括为弧线,造型仅保留原图中的阴阳鱼,这基本上就能表现原太极八卦图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直接拿来运用
“拿来”主义即直接将非遗文化资源运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这看似是一种简单的方式,其实却要审慎考虑。如何“拿来”才能确保非遗文化资源在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之中不显突兀、非遗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各元素之间和谐共处,是需要设计者所深度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设计者首先要考虑这两类艺术元素的内涵是否一致、风格是否相类或相近、形式是否和谐,以确保最初艺术构想的实现。例如:在设计新春海报时,设计者可以尝试直接运用剪纸的造型和技法来对海报的底纹、“福”字和吉祥图样进行艺术加工。剪纸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情结,与海报中新春纳福的民俗意蕴相得益彰,能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三)沿用美学范式
非遗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发展历史中通过一定美学标准、艺术规则、审美倾向所筛选和沉淀之后所形成的文化体系,这些美学标准、艺术规则、审美倾向就是非遗文化中的美学范式。艺术设计实践之中,设计者可以运用非遗文化的某些美学范式对一些现代元素进行加工。例如:中国传统京剧脸谱色彩被赋予了一定的褒贬色彩,在设计微信表情时,设计师可以将京剧中的脸谱矢量化,在不同造型的脸谱上运用不同的色彩来塑造性格和表情状态,设计出一系列蕴含情感、富于个性的脸谱。
(四)适度加工改造
适度加工改造具体是指对非遗文化中的艺术元素进行一些艺术化的处理和变形,使之为现代艺术设计所用。通过加工改造而完成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较多,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的运用,很多经典的艺术设计就是对某一汉字的加工改造,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京”字。“京”字变形后就如同一个舞动的人,很好地表达了“舞动的北京”这一设计理念。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当中的“世”字也是如此。“世”字在字形上宛如三人合臂相拥,寓意着三口之家的美满幸福、相伴和乐,也象征着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你、我、他”。上述两个经典案例中,设计者均对原有的汉字进行了加工改造:“京”字上横和撇点被抽长、弯曲,变形为舞动人形的双臂和双腿;“世”字上横被抽拉、上折,变形为相拥、挥舞的双臂,下横则与2010年中的数字“2”连接成人形的腿部。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各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藏,极其鲜明地体现出了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对一个民族古老生命的活态文化记忆基因。[3]这是各民族献给人类的一份厚重的礼物,更是现代社会文明的精神内核与力量之源之一。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非常重要,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者而言,非遗文化资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庞大素材库。处在审美层级不断提升的崭新时代,在艺术设计实践中更深入地挖掘和运用非遗文化,使设计作品成为一种承载和传扬非遗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设计者责无旁贷的艺术使命。现代艺术设计者应积极探索促使非遗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更好融合的活化和创新方法,以增强和丰富现代艺术设计的人文内涵与表现形式,助力我国现代艺术设计事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