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流域瑶族原始崇拜与儒释道文化的交融
——右江流域瑶族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研究系列之四
2020-01-02何文钜
何文钜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儒释道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和各民族精神秩序的生发和位育影响深刻而长远。民间信仰是在民间自发流传的非制度化信仰观念,具有民俗性、自发性、分散性、地域性和历史传承性等特点。相对于制度化的宗教信仰,大多数民间信仰在教义教规的系统性、组织的严密性以及教职人员的专职化等方面较为缺乏。瑶族民间信仰多种多样,不同地区的瑶族由于文化场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都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今天右江流域瑶族民间信仰图景的形成,亦是如此。右江流域瑶族民间信仰大致可以分为道和巫两种,道公主持道场,巫公则从事占卦、送鬼等活动,主要的仪式有丧葬、做庙等。基于右江流域特殊的文化场域生发起来的瑶族民间信仰,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地方性知识,在民族工作中需要特别关注。
一、右江流域瑶族的原始崇拜
右江流域瑶族各支系的民间信仰,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以及诸多仪式方面交融程度较深。自然崇拜方面,右江流域瑶族万物有灵观念深厚,人们在收获季节要请道公来祭祀主管粮食神灵,铜鼓、金锣等重要神器封存不用时也要埋到谷仓、玉米仓或地里。出于对森林草木、山川河流的崇拜,右江流域瑶族祭山神活动非常普遍。凌云县的瑶族常在自己猎区范围内的山脚地下埋鸡蛋,以敬山神,祈求捕得猎物。田东县的布努瑶在进入一个村庄之前会摘三片叶子,在心里念“我最大,我什么都不怕”,然后藏好,人们相信这样做可以防止外邪入侵。在春节期间,人们还把包粽子的叶子集中收好,待过完春节后再举行仪式送走。右江流域瑶族有花婆信仰,如凌云县的瑶族认为花是繁殖人类的神母,夫妻不生育子女时请道公或巫婆祭“花王”,希望“花王”撤花种给他们生育儿女。田东县的布努瑶如果想要男孩,则在村口举行“求花”仪式,举办仪式时,如果迎面走过来的是男性,那就预示着将来这个家会生男孩,如果是女性走过来则生女孩。田林县的盘古瑶认为小孩的构成不仅需要阳间“父骨母血”的结合,还需要阴间的花皇父母养育的“花魂”来共同完成:“每一个花龙(人),是花公(父亲)加上花母(母亲)才有的。花公是男,给骨头和筋,花母是女,给血和肉。本来是只有血、肉的,后来花龙吞了筷子、饭匙,才有了骨头。”[1]右江流域瑶族除了敬重自然万物,也特别注重防止不好的东西入侵,因而于门头处挂剪刀、镜子、小簸箕等现象在各支系的瑶族村寨中非常普遍。右江流域瑶族崇拜土地神,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定期祭祀社王。凌云县的蓝靛瑶在农历二月初二全寨祭祀社神,背陇瑶在每年腊月二十八,盘古瑶则在每年五月初,时间略有差异,但仪式和目的大同小异。田东县的布努瑶各村屯祭祀社神没有统一的时间,一般集中在年底,具体时间由道公决定;举行仪式时,除了在社神所在地举行仪式外,道公还会逐家逐户驱邪。祖先崇拜和鬼魂崇拜方面,在右江流域瑶族的家里,神龛往往安置在堂屋的正中,祖先也供奉其中。在神龛中,人们还会写上“历代高曾祖(考、妣)一脉宗亲”“祖德流芳昌百世,宗功余泽旺千秋”等字样。在清明节前后,右江流域瑶族要拿供品前往祖先墓地扫墓。田东县的布努瑶还在头饰中镶上16个印有花纹的圆形银片,代表祖先牌位。蓝靛瑶在每年的冬至当天要看好时辰,做好红米饭或粑粑,杀好鸡,然后请麽公来祭祀祖先。基于祖先崇拜和鬼魂崇拜,右江流域瑶族在人去世后都要做道场,送亡人前往其该去的世界。为了彰显对祖先的崇敬,右江流域瑶族极为重视亡人墓地的选择。乐业县的木引瑶在老人去世后,由两个懂风水的老人带一枚生鸡蛋、一根小木桩去找墓地。找到合适的地方后,就在原地立上木桩,把鸡蛋放在木桩尖头上,然后提着死者的名字问他是否满意。如果鸡蛋没有落下,就表示满意,将立桩处定位墓地;如果鸡蛋落下,表示不满意,就继续寻找,直到找到满意的墓地为止[2]。背陇瑶选墓地的方法与此相似,只不过方法是在问完亡人之后,用力把鸡蛋打在铺有砂纸的地上,如果鸡蛋破就表示同意,不破就按鸡蛋跳往的方向继续打,直到蛋破为止[3]。另外,右江流域瑶族极为重视人的灵魂。例如:盘古瑶相信人有三魂七魄,魂魄离开躯体人就会死亡,如果小孩、成年人、老人丢了魂,就分别要举行招花魂、架桥招魂、家属喊魂仪式将魂找回来;木柄瑶在结婚时,男方在接亲过程中要用一个坛子将新娘的灵魂从娘家背到夫家。
二、与儒家文化的交融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民族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影响巨大。从宋代到清代,中央王朝都在瑶族聚居区兴办学校,开设儒学、社学、瑶学、官学和义学等,且在招生名额和经费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瑶族子弟入学接受教育,客观上促进了儒家文化在瑶族地区传播,部分因子被吸纳进入民间信仰体系并最终成为其中的支柱性内容。在右江流域,瑶族民间信仰活动的诸多叙事中,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的影子随处可见。其中,孝文化的影响特别突出,典型表现为始祖崇拜及系列祭祀仪式。
在百色市的田东县、凌云县和河池市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兰县、凤山县以及南宁的隆安县等地的布努瑶社会流传有密洛陀神话。传说在洪荒时代,世界混沌一团。万物之母密洛陀站在裂缝的地方,将世界分成了天和地。她用左、右耳环创造了太阳和月亮,将彩裙变成了彩云,把珍珠串变成了繁星;她命令大神造出飞禽走兽,管治山水,种植花草树木、瓜果蔬菜、五谷杂粮,她用蜂蜡创造了人类,后分化成为汉、壮、苗、瑶四个民族,造就了今天多民族的大家庭。虽然各地布努瑶有关密洛陀的神话存在一定差异,但对密洛陀的信仰却是矢志不移的。例如在民族起源方面,河池的密洛陀古歌说,密洛陀几番努力仍造不成人,非常着急。“郎布冬所林”与九位大神上山打猎时,发现了香蜂育儿的奥秘,便产生了用蜂蜡造人的想法,密洛陀据此捏成了八个香蜂蜡人,其中四个是男性,四个是女性,八个孩子长大后,男女搭配成为四对夫妻,讲不同的语言,老大、老二成为汉族,老三成为壮族,老四成为瑶族。田东县布努瑶关于民族的起源也与蜂有关系,传说瑶族的祖先维六曾独怀喂养了两只黄蜂,并祈祷它们变成自己的儿子,最后梦想成真,大哥叫旨阳,弟弟叫旨维;长大后,旨阳学会了做生意,变成现在住在平地的瑶族;旨维因为贪睡,维六曾独怀就给他三穗小米、三粒南瓜籽、一把锄头和一把柴刀,叫他到大森林的山脚下开荒种地,成为现在石山区的布努瑶。为了纪念密洛陀,各地还在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期间举办祝著节等活动,纪念和祭祀密洛陀。祝著节在百色市还有达努节、祖娘节、晚九节、瑶年等称呼,其缘由各地传说各异,主要有密洛陀生日、为密洛陀祝寿、密洛陀忌日等。其中,以密洛陀忌日传说居多。传说密洛陀在农历五月二十五日逝世,五月二十九日出殡。在祝著节这一天,布努瑶群众要把家里打扫干净,在家门和神台上点燃香烛,杀鸡祭祖,迎神回家。另外,在凌云县背陇瑶社会中还存在纪念祖先的特殊节庆布港梦咪。布港梦咪是背陇瑶祖先参加各种赛事活动的称呼,以其独具一格的内涵渗透到民族文化艺术领域。传说背陇瑶老祖宗包老杜开天辟地时,就开造了那娃那棒街。背拢瑶祖宗从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出发,于六月初一回来,时长两天三夜。背陇瑶群众为了祭奠祖宗,于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晚餐前准备猪肉、鸡、酒等作为祭祀食品,让祖宗前往那娃那棒街进行各种比赛。以上图景,实际是瑶族始祖崇拜受到儒家孝文化影响的一种现实表达。除了始祖崇拜,人们还特别重视给老人祝寿,在田东县作登瑶族乡的布努瑶社会里就有请道公来给老人添粮补命的仪式。
三、与佛教文化的交融
佛教对右江流域瑶族民间信仰的影响也不小,田东县等地的瑶族甚至把自己的部分民间信仰活动称为佛法。田曙岚在凌云县考察时发现当地有多处佛教活动场所。其中,迎晖寺创建之年已不可考,但古代曾存在过刻有“宋太平兴国重建”字样牌匾,当地传说宋仁宗时的蛋子和尚(一名弹子和尚)出身于此;同在该县的水源洞,解放前已经是当地著名佛教胜地,有佛像数十尊,“每逢正月开春,土人朝山拜佛者极多”;在该县县城西南的云台山山顶,解放前也已经有佛刹数间[4]。可见,佛教文化很早就已经融入了瑶族的社会生活,对右江流域瑶族的民族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右江流域瑶族的一些民间禁忌产生也深受佛教影响。笔者在凌云县逻楼镇新兰村开展田野调查时,该村蓝靛瑶群众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唐三藏的母亲投胎为王员外家的白母狗,白母狗很凶,见人就咬,王员外甚为头痛。唐三藏在取经回来的路上经过王员外家,白母狗不仅不咬他,还整天围着他转,保护他,王员外觉得非常奇怪。当晚唐三藏在王员外家留宿,梦见土地菩萨对他说:“白母狗就是你的母亲,现在投胎王员外家。”第二天上午,唐三藏在临行前向王员外提出买下白狗。王员外将狗相送,坚决不收钱。唐三藏认为,经书和母亲投胎的白母狗同样重要,就把它们各放在挑担的两头,挑着返回长安。在回程的路上,为保证经书和白母狗平行前进,唐三藏采取平挑的方式挑担。结果,被黑桃树、柒树、桐油树、天松木挡住了去路。于是唐三藏就罚黑桃树、柒树逢人就被砍;取消桐油供神台的资格,改用茶油点灯;天松木则被罚到高山上生长,如到平地生长就会死亡。唐三藏取经回来之后超度了很多人,蓝靛瑶做仪式所用的经书都是他取回来的。人们在做仪式的时候,打锣鼓的声音一般都是“咚恰咚恰咚咚恰”,意思就是念唐三藏的原名“光儒光儒陈光儒”。为了表示对唐三藏的尊重,所有做道公的蓝靛瑶都忌吃狗肉,因为吃狗肉就是吃师父的母亲。
四、与道教文化的交融
道教对右江流域瑶族民间信仰的影响非常明显,有的学者甚至将瑶族的民间信仰提升为瑶传道教[5]。瑶传道教提法固然还值得商榷,但反映出道教对瑶族的民间信仰影响极深。道教在传入瑶族地区后与瑶族的原始崇拜相互吸收、相互交融,在明清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还盘王愿为例,其最初只是瑶族纪念盘瓠的祭祀仪式,在明中叶瑶仙冯三界向瑶族地区传播道教龙虎山派的内容及醮斋科仪之后发生重大改变,在内容上由原来以盘王为至尊的原始崇拜逐渐演变为以佛道为主,供奉的神灵体系日趋庞大;在形式上,还盘王愿原来是“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6],发展为复杂的民间信仰醮斋仪式,成丁入社仪式发展为佛道的剃度仪式。受道教影响,右江流域瑶族具有明显的正一道特征,尊老子为祖师、张道陵为天师,自称梅山教派的道公尊梅山九郎为法主;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为最高主神,供奉玉皇、十殿、阎王、天府、地府、王母娘娘、三元唐葛周、功曹以及各路真人等道教神灵。同时,右江流域瑶族把自己信奉的始祖、家先以及各种神灵也纳入民间信仰体系中一同供奉,开展活动,仪式主要有还愿、丧葬、度戒、打斋、祭社、解关煞、架花桥等。使用的法器有铜铃、牛角、筶杯、铜剑、铜锣、桃简、神像画、上元棍等,在做仪式的时候经常有符咒出现。田东县作登瑶族乡的布努瑶群众在准备长期外出的时候,都会到道公或巫公处求一张符带在身上保平安。如果一个人长期患病或得了怪病,人们就认为是鬼怪作祟,要请道公或巫公来做仪式驱除。
五、结语
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条根本遵循,如何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推进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学界和政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儒释道文化与右江流域瑶族民间信仰的交融恰好提供了一个实证案例。瑶族原始崇拜与儒释道文化的交融并不是在定居右江流域后才开始的,大约在唐宋朝时期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就相继传入瑶族地区。在此之前,儒家文化也已经在瑶族社会中得到了较好的传播和发展。佛教、道教的进入并与儒家文化以及瑶族自身的原始崇拜交融涵化,迭代生成了儒、释、道和原始崇拜四位一体的民间信仰格局。受此影响,右江流域瑶族的中华族性明显,儒释道文化成为右江流域瑶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构建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和实施民族政策,既突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营造,也注意对各民族场域的关照,挖掘、整理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