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犊牛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2020-01-02王蕊
王 蕊
(绥中县农业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绥中125200)
养牛场发展中犊牛成活率对养殖效益而言有极大影响,想要有效提升犊牛成活率,就要正确认识目前犊牛养殖存在的成活率低下具体问题,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升犊牛成活率的技术应用水平,本文对此展开了初步分析探究,现总结如下:
1 引起犊牛成活率低下的问题分析
1.1 重利益、轻照顾
养牛场经营发展中,面临的一项较大投入便是土地支出费用,很多经营者为了减少成本投入,混合饲养成年牛与犊牛,因为犊牛自身抵抗力水平不高,所以在混养期间加大了感染疾病的几率,导致成活率降低。养牛场采取集约化管理模式,普遍存在饲养密度过大的共性问题,提高了犊牛发病几率,一些养殖人员为提升经济效益,盲目采取催促培养犊牛的方式,犊牛在过量喂食、药物喂食等过程中,面临更大的患病与死亡风险。个别养牛场采用犬类监管牛舍避免犊牛被偷的方法,犊牛生长发育过程面对着狂犬病的致命威胁,也容易增加犊牛感染其他病菌的风险。
1.2 知识少、保护差
大部分地区村镇的犊牛散养户自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对科学养牛的专业知识接触、学习、掌握较少,规模化养殖的理论依据不足,所以采取的犊牛饲养管理措施缺少科学合理性,降低了犊牛成活率。不仅如此,纵观我国养牛业基层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人才的匮乏现象十分严重,基层动物疾病防控机构等相关单位,犊牛饲养专业人才明显少之又少、供不应求,研究提升犊牛成活率的项目不多,实践技术积累经验不充足,久而久之势必影响了牛农的高效、安全生产与犊牛成长健康水平。
1.3 环境差、隐患多
虽然我国近年来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过受经济发展进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破坏影响,犊牛养殖面临着生态环境条件差的问题,犊牛在此环境中增加了疾病变异、发育不良、基因突变等可能性,严重情况下会由于有毒水体、有毒气体的摄入出现犊牛死亡现象。一些养牛人员在喂食犊牛时未精心筛选安全食品,令犊牛容易出现胃肠炎、食物中毒等问题,大大降低犊牛成活率。
1.4 母牛与犊牛自身问题
母牛方面的问题。妊娠期间如果养殖人员没有对母牛进行科学的养殖管理,很容易加大早产、死胎等问题发生几率,影响妊娠母牛的正常顺利生产,难以全面防控难产以及母牛患病问题,进而给犊牛成活率带来不利影响。犊牛方面的问题。犊牛成长期间的活动量相较于成年牛更大,面临着更多的死亡与患病风险,在防治犊牛感染动物疾病过程中,常见措施以喂药、打针为主,针剂带来的疼痛与药液苦楚容易激发犊牛抵触、恐惧心理,既加剧了防治疾病的工作开展难度,也不利于降低和控制犊牛死亡率。
2 提高犊牛成活率的技术应用措施
2.1 控制密度、区别饲养
养牛人员要树立起科学养殖观,从长久发展的大局角度出发,严格控制犊牛饲养密度,采取区别饲养方式,分开饲养牛场成年牛与犊牛,避免出现疾病感染情况。保证犊牛拥有的活动空间充足,能够促进犊牛身体锻炼与素质水平不断增强,进而达到提高犊牛成活率目的。
2.2 加强宣传、重视教育
各地政府特别是相关基层单位要加强对科学提升犊牛成活率的工作宣传力度,重视对村镇牛农的规范养牛技术培训与思想教育,制定出健全可行的工作制度,给予养牛人员相应的技术指导,并跟踪式监督管理养牛场犊牛养殖情况,多措并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养牛户,切实发挥出帮扶村镇养牛农户的重要意义,有效提高各地基层养牛事业发展中的犊牛成活率。
2.3 严管环境、健康发展
牛养殖中的犊牛饲养管理要向规范化、健康化发展,仅靠养殖人员自身努力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社会各界与政府加强监督与支持力度,从生态环境方面,严管犊牛养殖环境条件,针对存在的生态污染问题,加大整治力度,给犊牛成长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做出更多贡献,通过原生态环境具备的优良作用,保证犊牛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减小犊牛患病几率,不断提升犊牛成活率。养牛场需针对犊牛生活环境加大日常消毒、清洁等各项卫生工作,避免细菌和蚊虫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快速滋生,将犊牛成活面临的安全隐患有效消除干净。
2.4 精细管理、提升技术
公牛的管理。实践表明母牛配种过程中,公牛精液的优质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犊牛成活率,因此养殖人员要其与犊牛培育成活率提升充分联系到一起。
母牛的管理。母牛在进入妊娠期间后,养殖人员要根据妊娠前期、中期、后期不同阶段的母牛饲养与管理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饲料、放牧、管理措施,单独饲养即将临产的妊娠母牛,避免由于群体饲养出现母牛产前意外损伤,母牛在生产前期增加适当运动量,便于顺利接生,降低难产可能性,提升犊牛生产过程与生产后的成活率。
犊牛的管理。犊牛自出生后要尽可能早吃到母牛初乳,给其健康成长提供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快速增强犊牛机体免疫力,加快犊牛发育速度。犊牛1周龄后适当进行干草、青草的喂食;2周零后适当进行精饲料的补充喂食;控制犊牛饮水次数2~3次·d-1;控制水温约38℃;犊牛5月龄左右需断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