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2020-01-02姜秀燕
姜秀燕
(濮阳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河南 濮阳457000)
1 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的危害
中毒反应:畜禽产品中残留的兽药剂量一般比较低,若人体长期摄入含兽药残留的动物性食品,会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从而产生毒性作用。例如,当人长期摄入含沙丁胺醇的动物性食品时,会出现肌肉震颤、心悸、头痛、恶心、呕吐、发烧等中毒症状。
过敏反应:畜禽产品中的抗菌药物残留会引起易感人体产生过敏反应。例如,磺胺类药物对畜禽消化道细菌性疾病和球虫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当易感人体摄入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时,会产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损伤、血小板减少以及过敏反应等。
致癌、致畸、致突变:一些兽药或其代谢产物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如呋喃唑酮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真菌、原虫等有很好的杀灭效果,进入动物体内后很快分解,其代谢物有致癌、致畸等作用。
耐药性:兽用抗菌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一些低剂量的的抗生素还具有促生长作用,当残留的抗菌药与病原菌长期接触时,易诱导产生耐药基因,促使“超级耐药菌”的产生,而抗菌药对这种耐药菌的疗效将减弱甚至丧失,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
破坏肠道正常菌群:人体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正常菌群,当人体摄入含有抗菌药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时,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被打破,人体健康受损。
影响生态环境:当动物体内残留兽药时,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排出,或动物产品加工的废弃物未经无害化处理而排放于自然界中,会污染土壤和水源,破坏生态环境,并通过食物链长期累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2 减少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的有力措施
推广生态养殖技术:一些现代规模化养殖场采用了生态养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动物自身的免疫力,还减少了疫病的发生和兽药的使用,提高饲养效益与畜禽产品的质量;并践行了绿色、环保、生态养殖理念,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而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一些集约化养殖场引进并使用发酵床等先进技术来处理粪污,将其转化成为有机肥和沼气原料,进而有效地利用废物,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兽药监管力度:首先,完善兽药管理和残留监控的法制建设,加强兽药的生产、经营、销售和使用等环节的管理,提高兽药与饲料添加剂的残留限量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其次,推广兽药残留相关培训,通过网络、专题讲座、上门指导等形式对饲养人员宣讲兽药残留的危害,增强合理用药意识、规范用药行为和兽药使用记录,使其严格遵守休药期。再次,建立健全动物性食品可追溯体系,从饲料加工、养殖管理、屠宰加工、贮存运输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电子信息记录和追踪,以便对兽药进行全方位监督检查。
大力开发应用新型饲料添加剂:依据国内外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开发无残留、无污染、无毒害、多功能的新型饲料添加剂具有重要的生产应用价值。现阶段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主要包括酶制剂、酸化剂、低聚糖、中草药添加剂和微生态制剂等,其中一些已在养殖业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使用,为生产安全、优质、绿色动物性食品提供了基础保障。
大力研发新型兽药:在饲料端“禁抗”、养殖端“减抗、限抗”的形势下,亟需研发新型抗生素替代药。首先,加强疫苗和生物兽药等兽用生物制品的研发,其具有无残留、疗效好等优点。其次,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抗菌药进行改良,通过改变其结构、优化剂型和给药方式等,增强效力和药效,减少抗生素使用量,降低耐药性和毒副作用。最后,还可以加快中兽药产业的发展,中兽药具有良好的天然性、多功能性、无污染、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优点,具有多组分、多功能、多靶点、主张标本兼治、整体系统防治等优势。然而,当前中兽药制剂存在来源复杂、成分复杂、作用机理复杂、生产复杂和剂型单一等诸多问题,应建立统一的中兽药产品质量控制、药理、毒理及临床防治效果的科学评价标准,并应用现代生物医药科学技术对中兽药的作用机理等进行研究,明确有效成分及其防治效果。同时加强研制中兽药制剂新剂型,使其质量稳定、服用方便、易于贮存与运输。
3 结语
现阶段我国畜禽产品兽药残留形势比较严峻,引起兽药残留的环节多、影响因素复杂、造成的危害比较严重。现代畜牧养殖业应秉持“防重于治,养重于防”的理念,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减少兽药的使用。此外,应加快研发新型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加强兽药监管力度,从根本上保证动物性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