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听觉”前测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0-01-02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振兴路小学夏水兰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振兴路小学 夏水兰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起步阶段,就明确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然而当下,小学生的作文却普遍存在题材缺乏、内容空洞、语言干涩、千篇一律等不良现象。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常面对一篇篇低质量习作,批改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生活源泉?还是不熟悉周围世界?不是,他们太熟悉了。可“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在他们眼中,这很平淡,那也无奇,缺乏的是对周围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度体验,同时,怎样观察、怎样体验也知之甚少。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那如何调动各种感官去体验生活,如何把体验付诸表达,进而开发小学中年级体验作文课程,真的是迫在眉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研究更有针对性、准确性、深入性,我首先进行的是“听觉”前测部分的研究,现将突出问题和解决策略阐述如下:
一、检测概况
为了准确摸清三年级学生目前的听觉表达水平,我分发了听觉描写前测稿纸,当堂做了听觉表达测试。测试学生为31人,男生13人,女生18人。写之前,没有任何方法指导,只是布置了听的任务。听什么?一是安静的地方,如早晚小区里的鸟鸣、家里的声响、小河边的蛙声等;二是热闹的地方,如马路上的汽笛、广场上的音乐和喧闹、菜市场的讨价还价、食堂吃饭时听到的等等。
二、突出问题及尝试性解决策略
我是利用中午值班的时间让学生写的,时间为35分钟,习作收上来一一阅读,并对存在的不足和人数占比做了记录,发现了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为以下几点:
(一)“听觉”“视觉”模糊一片——能否主题明确一点
片段:我来到了大菜市场,那里人山人海,有一些人在买水果;有一些人在买鸡鸭鱼肉;还有一些人在讨价还价;还有很多人在买别的东西。
比例:3人问题突出,占总人数的9%。
分析:由上面片段可看出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混沌一片:菜市场人山人海,买水果、买菜等等,学生大部分都在写看的,只有“讨价还价”既有视觉,也有听觉。这也不奇怪,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的信息,视觉占83%。的确,我们对事物的体验最直观最便捷的方式是靠眼看,至于用耳朵去听,常常被忽略。学生明明知道这次主要写“听到的”,可不知不觉还是写成“看到的”了。
对策尝试:放一段带有各种声响的音频,让学生体验听觉主要靠耳朵获得,而不是靠眼睛获取。告诉学生,本次习作目的主要是对“听觉描写”能力的训练。至于看到的也是为了帮助写清听到的,是起辅助作用的。同时提醒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要习惯性地只停留在看上,要有意识地发挥耳的作用,让自己去仔细倾听,还要用心去感受。
(二)语言单调乏味——能否多点体验和想象
片段:鸟儿站在树上,小声地叫着:“叽叽,叽叽……”好像在跟同伴说着悄悄话。树叶在树上挂着,一阵微风吹来,发出“沙沙沙”的声音。把小鸟的叫声和树叶的“沙沙”声结合起来,就好像一段奇妙的音乐在反复播放。汽车开得飞快,发出“呼”的一声,有时还会有喇叭声,发出“嘀”的一声,我都被吵死了。在食堂吃饭时的声音也很怪,有聊作业的,聊手表的,还有聊心事的。我们吃饭时也会发出声音。
比例:17人问题突出,占总人数的55%。
分析:学生以为只要出现“叽叽”“沙沙”“呼呼”等拟声词就是在听觉描写了,片段中出现了“聊”的字眼,也认为这是听觉描写。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听觉描写的认识还很单一、片面;二是平时在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老师比较关注视觉,经常告诉学生要仔细观察啦,观察要长久啦,而很少去重视听觉。
对策尝试:首先,要写出变化。和视觉训练一样,听觉训练也要细致而持久,可近听、远听、早听、晚听;还要注意声音的长短、粗细、高低、强弱等,感受其中的变化。如以老舍先生的《猫》为例:猫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这里,老舍先生笔下猫的叫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缘于猫的叫声有变化,高兴与不高兴时各有不同,声音的腔调也变化多端。因此作家笔下的听觉描写给人细致具体之感。
其次,要有想象与心理体验描写。以这次测试的描写为例:让我们听一听门外那棵树上的叶子发出的声音“沙沙,沙沙”。多么好听的声音,就像是一个个树叶孩子一边跳舞,一边说话。这位同学不是简简单单地写了一下声音,而是加上了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想象,她体验到树叶的沙沙声真好听,同时由树叶沙沙联想到孩子跳舞和说话。虽然这体验和想象还不够丰富,但较其他孩子已是很优秀了,这样的语句不再那么枯燥无味,而是多了几分情趣。再以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片段为例: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这么生动的语言都是因为联系了生活,产生了美好的想象,还有真切体验——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有了想象和内心体验,听觉描写顿时让人感到充实,语言也有了画面感。同时,以学过的课文片段为例,学生感到亲切,愿意去想象,去用心体验,从而欣然模仿。
(三)杂而多——能否突出重点
片段:我听见鸟儿在叽叽喳喳地叫着,下雨噼噼啪啪的声音,大人在跳广场舞的声音,我听见汽车的喇叭声,田野里的稻谷被风吹的声音,小区里的广播声,大人在打鼓的声音……
比例:4人问题突出,占总人数的12%。
分析: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连续写了七种声音,每样声音都是简短的一句。究其原因,其一,是与老师布置的任务要听各种声音有关。老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多听听各种声音,希望学生多些获得与体验,可学生以为老师要求把听到的全都一一写出来。其二,学生为了凑字数。因为动笔时,我还讲了选择一种或两种声音重点来写,可是,学生描写水平有限,看着少得可怜的字数,就不得不把各种声音罗列出来了。
尝试对策:改变这种状况,布置任务时就应该强调只听一至两种声音,但要长时间听,近听、远听、不同时间段听,并及时简单记录下声音的高低、强弱、粗细、长短和心理感受。可提供一个听觉记录表格,让学生连续聆听,连续记录某一种或一处声音。到课堂上真正要写时,必须要强调重点描写一到两种声音。此举似乎有些笨拙,有些机械,但也许是把听觉表达由“单调”慢慢引向“具体”和“充实”的必要一步。
(四)伪造“产品”——能否亲身体验
片段:风儿吹过河水,河水泛起层层波纹,发出“哗哗”的声音。小鱼在河里玩耍,有一些小鱼跳出水面,又“砰”的一声回到河里。来到雨后公园,小雨滴从小草的身上滑落,“滴答”的一声来到地面。
比例:7人问题突出,占总人数的23%。
分析:这类学生大部分并未亲自体验,想当然地胡编乱造:既是波纹,又怎会有“哗哗”声;既是小鱼又怎会“砰”的一声;既是小雨,又怎会“滴答”的一声。因为不真实,才会出现拟声词不准确的现象。
尝试对策:这样的习作在评讲时不出现名字,只出现习作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破绽。我相信那个偷懒瞎编的同学内心一定不好受,其他学生也会深受教育,听觉描写不可偷懒,必须亲耳听,否则,别人发现破绽后会笑话你的。同时,老师设计一些动力驱动的“点子”,如评选“灵耳朵”“巧心灵”“小作家”等,并给予一些物质奖励,激发孩子写作的热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的,不做调查不知道,一做调查才发觉学生的“听觉”描写能力低弱,才发现“听觉”体验课程的开发极有价值。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认定目标与方向,有备而来,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真切体验,反复实践,学生一定会竖起双耳,用心去聆听、记录、想象咱们这个世界奇妙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