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途径
2020-01-02吴莉斯田金莲
吴莉斯 田金莲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如今,职业教育早已不是单一的技能教育,而是为社会培养有素质、有技术,可发展的新型人才。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那么,职业学校如何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珍贵资源,使其为职校教书育人服务就是我们亟待研究并努力实践的任务。
1 职业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概念
国学在我国古代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是进行高等教育的组织及管理教育事务机构的统称。到了清朝末期西学东渐时,“国学”才有了“学问”的意思。到近代,“国学”才被规定为中国已有的学术文化。广义上来说,“国学”是中华文化特有而完整的学术体系。狭义上来说,“国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及文化。
经典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中,被不断发掘、选择、捶炼的精华,具有典范性、权威性、传世性的特点。本文所指的是狭义上的国学教育,具体说是“国学经典诵读与阅读推广”,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对经典的诵读,提升学生的人格素质、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一批懂传统、懂文化、懂修养的人才。
2 职业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2.1 有利于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现在,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大国工匠”为标准的,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具备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存在着学习差、行为差等问题,反应到外在要么自卑、胆小,要么麻木、偏激,甚至不少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学生受到优秀经典文化的浸润,在潜移默化中修养品性,健全人格,从而改变学生的认知和行为。
2.2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无不让学生得到灵魂的滋养,人文素养的提升。而人文素养是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能帮助学生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是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能培养学生立德为人的职业道德。“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能让学生认识到技术技能人才的作用。“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能培养学生钻研技术,力求精益的职业精神。“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能培养学生恪尽职守的职业态度。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职业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存在的问题
3.1 学校重视度不够
职业学校传统教育弱化,专业教育占主导由来已久。国学热兴起之后,虽然许多职业学校都在大力推行国学教育,但长期的忽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难以一下提高认识,在经费投入、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又投入不足,致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多是形式重于内容,呼声高、实施少,或者大张锣鼓的实施了,又没有成效。
3.2 缺少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材
现在市面流行的许多版本的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其大多囊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全而杂,有些内容过于浅显,适宜小学生;有些内容又过于艰深,适宜本科院校学生;有些内容太泛,没有职校特色。虽然有些职业学校自己编排了校本教材,但其中内容还有待时间考证。另一方面,有些教材的章节结构、阐述方式,或是编排式样、校对质量都存在或多少的问题,这也不适宜学生的诵读和学习。
3.3 教育方法、实践活动单一
职业学校的经典诵读多是依赖语文教师课内授课,或是利用早、晚自习组织学生诵读。一方面语文教师多是师范院校毕业,没有经过国学教育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教学时往往是挖掘一些文本的国学元素,泛泛而谈,针对性不强。讲授时也容易满堂灌,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让学生早、晚自习时诵读经典作品,执行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多抵触,不自觉,不参加早、晚自习,或参加了也不开口等,都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维持,但学校的师资又有限,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当然,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许多学校还是通过考核评优、学分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诵读。同时开展诵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吸引学生能认真对待诵读。但是,这些实践活动缺少新意,难以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致使活动流于形式,成了班主任、辅导员指派学生参加,学生也只是应付学校参加一下,很少精心准备,达不到活动目的。
3.4 学生自身问题
职业学校的学生本来基础、文化相对较差,缺少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外,职校学生毕业后多是直接就业,面对就业和生活的压力,他们更务实,学好专业,找一份好工作,过上好的生活,不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再加上新媒体的不良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游戏的吸引,也让他们忽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4 职业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所传达的价值和理念,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素养的源泉,而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又决定了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高度。笔者认为,学习经典传统文化,光靠诵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理解其中的精神价值,内化为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因此,职业学校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读、能解、能背、能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4.1 从上到下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职业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取向,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说职业学校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要从传统文化的高度来重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要上到学校领导,下到一线教师,甚至学生都真正认识到国学经典诵读的育人功能。换言之,学校领导要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经费支持;教师要加大自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充分发挥语文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打造国学经典诵读宣讲团队;学生通过学校宣讲,辅导员、班主任宣传,校园文化氛围的感染,提升认识,积极参与国学经典诵读。
4.2 狠抓早自习国学经典诵读,建设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园地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国学经典诵读首先就是要读,要多读,由记忆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早自习就是诵读经典最好的时间,教室也是最佳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园地。笔者所在学校就开展了“特色早读”活动,由公共课部牵头,各二级学院、教务处、学工部配合,在每周一、三、五的早自习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我们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专业特色,将“特色早读”划分了12个模块,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高考中走过来,最适合对其从尊师、明礼、勤学、规矩、自强、爱国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和塑造他们孝悌、守礼、勤奋、自强的行为标准,引导他们遵守规矩、符合礼仪,自强自立,热爱祖国。因此,一年级学生从孝亲尊师、明德知礼、勤学乐读、明智有度、励志自强和红色经典这6个模块中选文诵读。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道德修养、文化精神方面已有所提升,对自己的专业也有所了解,这时最适合对其从诚信、友善、自律、敬业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他们明辨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树立崇技匠心、恪尽职守的职业态度。因此,二年级学生从仁爱友善、真诚守信、爱国自律、崇技匠心、敬业爱岗、儒学经典这6个模块选文诵读。
诵读文章由人文教研室提供,每篇选文都由“导读”指明选文的出处、内容简介,“原文”(生僻字标明读音),“译文”组成。每周语文教师对各班学生代表开展诵读培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理解文意、品味内涵。诵读形式是各班学生代表领读,学生读对字音,读熟后齐读。班内还自由举行诵读比赛、谈感想、讲故事等活动,对优胜者予以记分,学期末核算颁发奖励。各二级学院每天对各班诵读情况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内容是学生到班率、活动参与率等。每月评选“早读红旗班级”,给优秀班级颁发流动红旗,考核结果纳入班级考核中,学期末对优秀班级颁发奖状及奖金。学工部将“特色早读”纳入学生考核系统,给予每个学生2个学分的操行评定,不合格学生予以扣分,严重者通报,并取消评优资格。
在奖励和惩罚并重的情况下,学生还是能来参加早自习诵读活动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训练之后,明显能感觉到学生对“特色早读”由开始的抵触到愿意参加,从开始的被动诵读到现在的积极记诵。这些精神食粮最终都会让学生儒染于心,外化于形。
4.3 课内、课外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营造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要达到经典诵读的育人目的,光靠早自习诵读肯定是不够的,要将教育空间延伸,将碎片的时间也汇聚利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无处不在,营造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
4.3.1构建课堂文化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在教材中挖掘国学经典,在课堂上融入国学经典,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如“丈夫志气掀天地,拟上百尺竿头立。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培养学生勤奋进取的精神。“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即士、农、工、商只是不同职业的划分,绝不代表着等级高下,有一份崇尚技术的初心,方可不断前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努力钻研技术的职业精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培养学生友爱、尊重的品质,提升修养。
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诵读一段国学经典,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想,教师点评,回答优秀的同学予以记分,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这不仅丰富了国学经典诵读的学习内容,还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3.2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教育平台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能增加学习内容,拓宽学习空间,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笔者学校利用云课堂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由人文教研室国学教育团队依据国学经典诵读模块、学生专业特点上传学习资料,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微课等。学生登录学习后,教师可以从后台看到学生学习情况,学生也可在平台中随时发表观点与同学、教师展开讨论。也可录下自己诵读的音频、视频上传到平台中,供大家学习鉴赏。每个学院有专门的教师答疑、整理学生诵读资料,学期末依据学生学习得分评优,颁发证书及奖励。
我们还创建了“传承经典公众号”,组建国学经典诵读推广团队,将学生个人、团体或学院的优秀诵读作品录制、拍摄,再经过文案润色、后期制作等,推送到学校的“传承经典公众号”中,学生、教师可以阅读、转发。这些作品经过大家的广泛传播后,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来,还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4.3.3营造国学教育文化氛围
校园、教室、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学校可以在教室、宿舍和校园中融入国学元素,让学生处处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如教室、宿舍的走廊、楼梯口可以张贴国学经典文章和图片,校园里的警示标语可以用人文情怀的语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中华传统文化基地,建造标志性建筑或标志,用充满国学元素的设计吸引国学爱好者,让他们在这里自由的诵读、交流。学校广播站开设国学经典诵读栏目,邀请学校诵读优秀的学生作客诵读,聊经典、谈感悟。在固定的时间段播放如琵琶行、水调歌头、大风歌等诗词改编的歌曲,优美的旋律能让学生在哼唱中将经典熟记于心。
4.4 开展新颖有趣的国学实践活动,打造中华传统文化学习阵地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新颖有趣的国学实践活动,自然能引起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参与度。现在00后的孩子已走进大学校园,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显、自我意识较强。国学实践活动在设计上就要考虑这些因素,设计更贴近、更吸引学生的活动。因此,笔者学校学习当下流行的国学类电视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再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一系列的国学实践活动。
如“咏唱经典歌曲大赛”,将中国古诗词用现代歌曲来演译,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很容易就能记住诗词,既让枯燥的背诵生动起来,也更利于经典在学生之间流传。“中华舞台剧”,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选剧本、排演等,舞台剧表演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悟中华文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汉服时装秀”,华丽的中国古代服饰,配上精致的妆容,如流水般的古风曲子中听着每一件汉服的故事、设计,给学生带来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得到专业的提升,其他专业的学生能得到精神的滋养。“中华文化知识竞赛”,学生记忆教师发放的竞赛资料,自由报名参加比赛,比赛形式借鉴“中华诗词大会”,得分最高者获“擂主”称号,颁发奖杯。竞赛每月一次,每月的第一名可挑战上届“擂主”。这些活动的评委由教师和学生组成,通过现场打分、网络投票等形式评选优胜者,优胜者不仅颁发证书及奖金,还作为优先推荐入党、优秀毕业生、奖学金的评选指标。不仅如此,学校还将优胜作品剪辑推送到学校的“传承经典公众号”中,让学生过一把“校园明星瘾”。这样的国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不是枯燥无味的记诵,而是绚丽多彩的,再进行经典诵读时,就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5 结 语
经典诵读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传承经典文化是弘扬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学校在注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以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思想素质,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优秀的职业素养,不断夯实学生的文化根基,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真正担负起复兴中国梦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