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侃《使琉球录》史料价值研究

2020-01-02邹春燕

文化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琉球造船史料

邹春燕

中琉友好交往五百余年,每位琉球“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1],从永乐二年(1404)册封武亭开始,到清同治五年(1866)册封中山王尚泰为止,明清两朝共册封琉球二十三次,其中明朝十五次,清朝八次。从嘉靖十一年(1532)开始,除了崇祯六年(1633)和道光十八年(1838)出使琉球的册封使没有留下使事记录之外,其余的册封使都撰写有关出使琉球的记录,这些出使记录为我们研究造船史、航海史、琉球的区域史、两国的政治关系等都提供了重要资料。在这当中,陈侃的《使琉球录》作为现存的最早的有关出使琉球的记载在很多方面都有开创之功。本文试就它的史料价值进行研究。

一、为后世的册封使及其册封使录的纂写提供了参考资料和借鉴

因为之前的出使记录都因种种原因遭到损毁,所以陈侃的《使琉球录》作为第一部现存的出使记录成为册封使出使的必读参考书目。作者在《使事纪略》这一篇章中,详细记载了从接到出使命令起到成功完成出使任务的整个过程,如沿途所经的路线,进行祭王礼和册封礼的过程及注意事项,等等。在《群书质异》中还纠正了之前一些书目对于琉球社会的记载错误,另外还有《夷语附和夷字附》,这些都为以后的册封使提供了许多有关琉球和册封事宜的具体参考资料。此外,《使琉球录》的撰写体例也成为后世册封使撰写出使记录的模板。明朝后期使者的使录纂写体例全都是承袭陈侃的使录而来,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完善。

二、为研究造船史和航海史提供了史料

(一)造船史研究方面

《使琉球录》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从造船选材到造船完成的整个过程,其中造船的过程和船支规格样式记载得尤为详细。如船的长度是十五丈,宽度是二丈六尺,深度是一丈三尺,一共分为二十三舱。行船的器具方面,舵有四副,一副用来使用,另外三副备用;橹有三十六把,当风力减弱或者逆风时,以人力取胜等,书中内容对此多有记载。诸如此类的记载不仅为后世的出使使者造船提供了大量可参考的资料,也为研究造船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海神信仰

书中对于海神信仰的记载贯穿出使的整个过程。在固定龙骨时要先祭神,如福州府准备了两只猪、两只羊作为祭品,由陈侃等主持,三司率领府、县官员都参加。接下来的每一个造船的过程都会祭祀,“其间若竖桅、若浮水、若治索,皆有祭,行祭礼皆如初”[2]。在登船出海的时候同样要进行祭海,“使登舟,必先迎天妃,奉祭楼”[3]。在航行途中,在遭遇不可抗拒的恶劣天气造成风险时,古人就经常向天神祈祷以求平安。在途中,每逢遇到危险紧急的情况,我们都可以在记载看到出使人员向天妃祈求保佑的记载,如他们在十四日遇险时就“齐呼天妃而号,剪发以设誓”[4],回国之后,为报答天妃的帮助,他们建造天妃庙以供奉。以上史料,为研究海神信仰提供了参考。

(三)航线路线

书中详细记载陈侃出使时的航线路线。如嘉靖十三年(1534)五月五日,陈侃、高澄率领使团从梅花所起航,八日出海,九日隐隐约约看到台湾岛,十日大风顺水,一路经过彭家屿、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在一天之内就航行了本需三天的路程。十一日傍晚,望见古米山,但是因为拂晓时分,风向转东,十二日才靠近久米岛。十三日,在快要到达港口时,风向转北,逆风不可行,船一直在久米岛附近,在海上相持到十四日傍晚。十四日遭遇风险,但所幸有惊无险。十五日中午,风从南面吹来,船顺着风向北漂流。十六日,到达伊平屋岛。十八日,世子派遣法司官给大家带来食物犒劳。十九日至二十四日,因为逆风一直漂泊在热璧山。二十五日抵达那霸港。从出发至结尾,这一过程都记载得非常详细,为我们考证其航线路线提供了材料。

三、为琉球的区域史研究提供了史料

因为琉球远在海外,往返都需要借助风力,因此在使臣进行册封之后会有几个月的时间在琉球等待返航,除去日常和琉球官员的应酬之外,使臣们有时间也有条件去亲身详细了解琉球社会的真实情况。因此,陈侃在《使琉球录》中对琉球社会的政治、经济、风俗、教育、建筑等几个方面都有介绍。

(一)政治制度

对于琉球的官职,作者的记载是“虽非华夏之严,而上下之节亦有等级之辨”[5]。琉球国王是最高统治者,下面是王亲贵族,虽地位尊贵但是不参与政事。接下来是武官,其中,有法司官、察度官、那霸港官等;再接下来是大夫、丈史等文官。琉球国王二日一朝,群臣朝见国王时“皆拱手膜拜”,作为官员的王亲被请入殿内赐坐赐酒,其余官员则长跪于台阶上。姓氏代表了阶级的高低,王的姓氏用汉字命名,为“尚”姓,士人称王为“敖那”。臣子以他们所管辖的地域为姓氏。在刑法方面,琉球国十分严酷。陈侃记载,如果有人偷盗,处以割鼻的刑罚。兵器方面,记载较为简单,仅有“所用兵器,如刀剑、弓矢之类,亦严利劲直。弓稍长,如握簷;射则树于地而两手弯之,矢可至两百步之许。盔甲制以皮革,进退节以金鼓;邻国目为劲敌焉”[6]。从中可以看出琉球的武器是比较落后的。

关于琉球的礼仪,陈侃《使琉球录》中记载有三种礼,分别为迎臣之礼、祭王礼和封王礼。迎臣之礼为在船停靠在那霸港之后,使者们当天就登岸,世子派遣当地大小官员百余人在龙亭之下等候,陈侃等捧托着诏敕按放在龙亭之中,官员们都行五拜三叩头礼。然后继续往前走,导引到天使馆。龙亭安放在中堂,众官再次行礼,并和中原王朝来的使者见面。对封王礼的记载如下:世子派遣众官员等候在天使馆之外,导引使者至王宫正殿,途中经过两座牌坊,分别为中山和欢会;到达王宫正殿之后,世子行大封拜之礼,国王升降、进退、舞蹈、呼祝,仪式都非常严肃;宴会之后,琉球国王请求留诏敕镇国,使臣按照旧例查看以前的诏敕,确认之后,允许保存下来。此外,祭王礼的记载也特别详细。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这过程中有两次琉球国王都派人送礼以表示感谢,但使臣们都拒绝了,可见使臣们的无私品质和廉洁形象。

从这一系列的礼节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琉球国已有一定的礼仪,在整个过程中也都表现出谦逊的态度,显示了对中国的尊敬和友好之意。中国使臣也不辱使命,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册封人物,而且也很好地展示了清正廉洁的品格。

(二)社会经济

琉球地形多山且环海,“气候不长热,雨过即凉,秋冬亦雨霜雪”[7],以农业为主,谷有稻、秫、稷、麦、菽;蔬有瓜、茄、姜、葱等;果有芭蕉、甘蔗、石榴、橘子等。畜牧业不发达,大多是马、牛、猪,且价格非常低廉,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一年都不能吃上一次。手工业方面,琉球较少,不擅长制作陶艺,该国不生产铁器和进行棉纺织生产。

(三)社会风俗

陈侃在琉球期间,深入探访了琉球的居民生活,对琉球居民的日常生活、节日风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所记载,这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琉球社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首先,在相貌方面,男子不剃须,不带插有鸟羽毛的帽子,结发于头部的右侧,有官职的人,都会在帽子上插一个金簪。妇女以墨纹手,图案多是花草、鸟兽,头和脚都没有任何装饰,把头发绑在后面。

其次,在衣着方面,上衣下裳,衣服袖长襟宽,腰上束有宽带,用颜色来区别尊卑。穿鞋没有贵贱之分,都穿草鞋,进入室内,需要脱鞋。

再次,宗教信仰方面,琉球国主要为女神信仰。“俗畏神,神皆以妇人为尸,凡经二夫者则不之尸矣。王府有事则哨聚而来;王率世子及陪臣皆顿首百拜。所以然者,以国人凡欲谋为不善,神即夜以告王,王就擒之。闻昔寇盗有欲谋害中山王者,神即禁锢其州,易而水为盐,易而米为沙,寻就戮矣。惟其守护斯土,是以国王敬之,而国人畏之也。”[8]另外,陈侃通过考察发现杀人祭神的事是无中生有,这帮助我们纠正了一些错误的看法。

其他方面,父与子,在孩子年少时会同居,孩子长大并有家室之后,要分居,吃饭用筷子和勺子,有好吃的东西先敬尊者。服丧期间,几个月不吃肉。人死后,用布缠上,外面裹上苇草,藏在土里,不起坟。

(四)教育

国王的子侄们入太学学习,于洪武二年(1369)之后,大臣的子弟和庶民的才俊也进入国子监学习,由大司成教他们诵诗学礼,他们被安排在景色优美的馆舍,衣食无忧,礼遇厚重。其余的人,只是从日本僧人那里学习日语假名而已。

(五)建筑

陈侃对国王的居所有详细记载,有七间向南的房间,七间向西的房间,向西的房间为正殿,正殿内有二层楼阁,上层为寝室,中层为朝堂,上朝时与臣下在此坐立。凡是阁门都装有五彩玉珠门帘,中间的三层涂成金色。建筑都很矮小,台阶也不高。

从以上各方面的记载可以看出,陈侃在亲自体验之后,对琉球社会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从为出使做准备开始记起,到整个事件的结束都有较为全面的记载,为我们研究这一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四、纠正了中原地区书籍有关琉球记载的错误

在《使琉球录》的《群书质异》这一部分,陈侃用按的形式指出了《大明一统志》《使职要务》《大明会典》等书当中关于琉球记载的不实之处,为还原一个真实的琉球提供了材料。

举例说明,首先是对琉球皇宫建筑的不实之处的指正。《大明一统志》记载:“王所居壁下多聚髑髅,以为佳。”[9]陈侃通过亲身实地观察指出:“遍观壁下,亦皆累石……王之宫室,建于山巔。四围皆石壁,无有‘波罗檀洞’之名,亦无聚髅为佳之说也。”[10]其次,对琉球礼仪风俗的不实记载,杜佑《通典》记载:“凡宴会,执酒者必得呼名而后饮,上王酒者亦呼王名,然后衔杯共酌。”[11]《大明一统志》中则记:“无君臣上下之节、拜伏之礼,父子同床而寝。”[12]而陈侃在实地考察时发现,“陪臣遇吉,每称觞以寿王。王亦与之,坐而共饮。但不至于呼名也……父之于子,少虽同寝。及长而有室,则异居。”[13]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陈侃将自己在琉球的见闻尽可能全面地予以实录,纠正了之前记载的不实之处,为后世了解琉球的风俗民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为研究两国的宗藩关系提供了史料

琉球是明王朝的藩属国,其国王继位必须要得到明王朝的认可和册封。据《使琉球录》,陈侃此次出行是奉皇帝之命去册封新任国王和祭奠前任国王。陈侃说:“封其生者而又祭其薨者,厚也,所以劝天下之忠也;祭先于封者,尊也,所以劝天下之孝也。”[14]从这里可以知道,明朝对其藩属国琉球所进行的并非是暴力统治,而是和平统治,进行文化输出和人伦教化。事实证明,中国对琉球的统治是很成功的,从请求册封起至最后的留存中国皇帝诏敕,整个过程都充分体现了琉球对中国的尊敬和重视,中琉双方关系良好。陈侃出使琉球一事的记载,为研究中琉的政治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六、结语

陈侃《使琉球录》一书内容丰富,不但记载有出使之前的准备,航海途中的经历和生活,其对琉球也是从政治、经济、社会风俗、教育、建筑等进行了详尽的记载,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出使的整个过程和琉球整个社会的情况。陈侃《使琉球录》的史料价值也颇为丰富,不但驳正了中土文献关于琉球国记载的不实记录,为以后的册封使提供了许多有关琉球和册封事宜的具体参考资料,为以后册封使撰写出使记录提供了蓝本,而且真实再现了明王朝与琉球的政治关系,保留了五百年前造船技术以及远洋航行的珍贵史料,为研究琉球的区域史提供了材料。本文对其史料价值进行了研究,虽有一些成果,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方家指正。

猜你喜欢

琉球造船史料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不惧的船
悲愤琉球
破译《琉球国书》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