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滇池湿地载体的城市公共环境文化发展研究

2020-01-02李顺年

文化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滇池昆明市景观设计

王 锐 李顺年

昆明市是云南省省会城市,依山傍水,依托滇池及周边湿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除了开展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改良,文化建设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强。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质发展的需要,也要注重人文建设,加强城市公共环境文化的建设研究。作为昆明市滇池沿岸重要的环境生态系统,滇池湿地不仅发挥着治理净化滇池水体的生态微循环功能,也在昆明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基于滇池东岸湿地为载体开展城市公共景观文化建设,整合滇池东岸湿地的生态与环境功能,合理规划和科学发展,发挥其引领生态旅游、湿地与水体保护、促进可持续性发展、发展品牌文化公园、建设健康休闲城市的绿色环保理念,将人文景观与生态自然景观相结合,搞好滇池流域水源治理、湿地保护、周边生态资源综合开发与公共景观设计,对推动昆明市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和现代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滇池湿地的城市公共环境研究概述

城市公共环境是将人的主体性意识运用于自然,审美情感转化为创作实体的结果,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元素,与城市发展的互补性不可分割[1]。就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研究而言,有涉及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的基本内容、方法和原则,也有城市公共文化研究、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和城市湖泊湿地开发与保护研究,内容比较丰富。城市的公共环境艺术是城市文化和城市名片的重要体现,是一种独有的城市精神文化模式,景观的个性特征、特色与功能发挥将决定环境景观设计的因素归纳为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两部分,在景观设计中把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相融合,才能有所创新与发展[2]。现代环境景观设计面临可持续发展新途径的探索,需要考虑公共环境作为构成城市景观整体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呈现出具有与特定的环境相互渗透、融合的亲和力,产生人与景观环境、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点[3]。城市公共景观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与区域文化的多元化状态,而风景旅游区景观更能体现城市景观设计对自然地貌的尊重、对地域文化的表现与塑造[4]。在湿地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设计的发展重点,通过设计实现多功能效益,为人们提供观赏、游玩、科普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载体,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

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体生态、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生产生活资源、开拓旅游空间等多种功能[6]。目前有部分涉及湿地公共环境的研究,但内容还较少。建设集生态功能、科普教育和湿地景观于一体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理念,要注意处理好现阶段城市湿地公园发展过程中湿地保护与公园发展需求的关系,通过发掘湿地自我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达到城市景观修复的良好效果[7]。

对滇池湿地开发和保护研究的内容随着人们对滇池水质改善、滇池沿线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认识不断加强而逐渐深入,滇池周边环境景观设计工作也在不断实践和拓展。相关研究显示,早在20世纪末,滇池湿地就出现生态退化与重度污染现象,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同时提出了对滇池湿地资源保护的相应对策。近年来,昆明市通过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措施,有效促进滇池流域湿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按照不同阶段责任主体的变化,滇池流域湿地生态保护逐渐呈现出宏观整合、结构调整、内外兼修的发展策略。滇池湿地区域的治理,推动了与之相关的滨水景观空间布局的提升,滨水景观空间的布局优化也得到了广泛重视。

二、对滇池湿地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认识

城市公共环境是城市景观特色与真实生活场景展示的载体,为人们提供了接近自然和社会活动的聚集场所。滇池湿地的开发和保护是城市公共景观建设的一种表现形式,便于改进城市环境质量、增进人们交往,能较大程度营造认同感与归属感[8]。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提出,滇池湿地城市公共环境文化的建设受到重视,受到很强的政策导向性影响。滇池湿地的开发和保护总体上经历了粗放型的资源使用、治水治污、湿地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粗放型的开发使用。20世纪80年代之前,对于滇池湿地资源属于原始资源的使用。人们对滇池的开发和使用采取的是人进湖退的围湖造田和开发使用。滇池周边湿地资源更多为了满足于物质和经济生活需要而进行原始的资源使用,如栽种作物、养鱼等。第二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滇池流域内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剧增,滇池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为治水治污及环境保护,1988年7月,昆明市政府颁布实施了地方性法规《滇池保护条例》,在保护滇池资源、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98年修订的《滇池保护条例》,将“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滇池流域资源,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主要内容纳入滇池治理。2016年9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把“建设滇池步行廊道,强化城市滨江滨湖景观特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标志着滇池的可持续发展与开发持续纳入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这一阶段,昆明市不断加强治水治污,推动周边湿地保护,湖进人退,滇池水质和周边生态环境得到很好改善。第三阶段为湿地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十二五”规划期间,昆明市为推动滇池外海环湖湿地建设,根据规划和项目实施的实际需要,持续开展“四退三还一护”系列措施,加大区域改造投资,针对滇池东岸环湖片区全面实施退塘退田退房退人政策,开展湖滨生态建设3 333余公顷,滇池水质得到很大改善,生态保护治理成效显著。2018年昆明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2018年重点目标任务分解》,计划当年推进62个市级保护治理项目和147个区级保护治理项目。目前,部分项目的实施成效明显,滇池流域在生态恢复与湿地保护方面有了很大改善,环湖区域湿地的公共设施场所和湿地景观等建设进展较快,滇池东岸沿线逐渐建成大大小小十几个湿地公园。

三、滇池湿地在城市公共环境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注重治理、使用不足的理念与现代城市发展不相适应。随着国家和政府对滇池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滇池流域环境的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政府对滇池湿地建设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滇池周边的湿地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这一过程中过度强调生态治理和恢复环境,恢复滇池自循环系统的滇池湿地保护,对城市功能的发挥和使用不足,存在与现代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导致湿地保护和公园等公共景观建设方面缺少一定的公共性,公共景观的深入规划设计和富有地域性的文化符号表现缺失。

二是建设缺乏全面统筹规划,分布较为分散,整体合力不足。滇池湿地公共环境的开发取得一定成效,但体系不强,内容不够丰富,较为分散。在持续开展“四退三还一护”的同时,整体建设投资不足,景观设计缺乏整体性规划。设计规划理念与现实相脱节,跟不上现代旅游城市和生态城市的发展,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要和城市发展的功能提升的需要。滇池湿地周边景观设计实践案例过于技术化,缺乏人性化的特点,整体的体系建设和构思方面无法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结合,城市公共环境文化功能发挥不到位,亟待进一步优化和发展。

三是保护和开发缺乏持续性,品牌和文化特色及地标性不鲜明。目前对滇池沿线湿地的保护与开发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水质保护和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的单一性公共景点或经济旅游开发,忽略了公共景观的持续性规划统筹和人性化的湿地水域连片景观的设计和综合运用,缺乏持续性,受政策导向影响较为明显。在滇池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昆明市目前城市公共景观文化功能发掘有限,在城市功能调整、文化功能提升、人文景观塑造等方面建设略显不足,文化特色不够鲜明,生态保护与景观设计的滨水湿地资源利用和沿线体系建设不全面,联系不紧密。在打造特色滇池湿地公共景观时,应当结合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依托天然湿地和湖泊沿线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品牌和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湿地公共景观。

四、滇池湿地在城市公共环境文化发展中功能重新定位思考

人们对城市公共环境的景观设计与开发不断加强,理念不断完善,对城市湿地的开发使用和关注度也在不断强化,滇池湿地是昆明市公共环境文化发展的关键,要积极响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结合昆明市区域发展实际,发挥城市优势特色,破解发展难题,稳步抓好环湖湿地生态文明建设。

(一)理顺滇池湿地发展思路

昆明市湿地公共环境文化发展既要考虑整体性,又要考虑区域性,因而要发挥公共环境景观设计的规划和系统功能,完善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功能体系,设计完善、合理和科学的景观功能分区。宏观上,整合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理念,政策、布局上科学规划,加强区域协调和统筹,不断优化城市湿地的空间环境格局[9]。中观上,结合主要城区和各类资源优势,科学布局,合理分布。微观上,针对不同的项目和区域,在坚持环保的基础上依托资源发挥好特色优势,适当整合当地人文文化元素,注意品牌和特色优势的发挥。结合周边文化特点对湿地公园公共大环境的特色景观设计进行布局,使其更好融入其中,从而起到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形象的作用[10]。

(二)改进湿地公园开发建设方案

就现有湿地公园来看,可以根据湿地公园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方案,如完善配套设施,增加公共景观,合理规划湿地公园内功能分区、休息区、停车场等区域的公共设施。应根据不同区域滇池湿地的生态属性,进行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有效发挥滨湖城市湿地的生态保护功能,促进湿地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一要对捞鱼河湿地公园、大渔公园等滇池周边的湿地城市公共环境进行景观设计、改良,做好湿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发和保护,深入认识湿地景观设计的功能,发掘应有的价值。二要拓展湿地公园的作用,实现由治污、净化水向休闲娱乐和旅游场所转变,同时实现沿岸非物质文化元素的开发运用,促进人文公共环境景观设计的完善,优化服务的人性化,提升城市功能和品牌竞争力[11]。

(三)发掘地域文化元素,打造特色公共文化

在地域性文化符号方面,滇池东海岸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区域性文化符号、人文符号等,如对滇池东海岸的古滇文化、传统古渔村文化、非遗元素(手工编织菱角)、人文文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呈贡大学城、斗南花市)等。挖掘滇池东岸的文化符号,利用公共环境景观设计方法进行转换,将这些文化内涵融入滇池东岸湿地公共环境景观设计中,提升昆明这一湖泊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湿地公园的人文性、公共性和文化性。对湿地公园的公共景观设计进行时效性提升,还可以把滇池周边特有的文化融入公共环境景观的设计中,打造出以滇池东岸沿线为主的标志性公共环境景观湿地公园群,打造一个以湿地公园为载体、以城市旅游文化为导向、具有文化共享场所功能的标志性地域亮点公共景观,唤起人们保护好滇池、保护好家园、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

(四)构建体系化沿线城市新鲜氛围和形象

在现代化新昆明建设中,合理布局产业功能区,优化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加强滇池湖泊的生态保护,充分发挥滇池湿地作为城市开放空间具有的较强功能渗透性,将城市湿地保护和开发与公共景观设计相结合,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和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要充分发挥滇池湿地公园及滨水公共空间的作用,营造人文特色,加强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建设;二是要结合国家政策,塑造城市品牌形象,促进城市文化发展与生态景观设施相结合,提出可行性公共环境景观设计策略;三是要结合自然景观、休闲娱乐场所、文教教育学习场地,总体改善城市环境。以优化滇池湿地保护和开发为导向,建设绿色环保共享健康的城市生活圈,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湿地景观文化,更好构建滇池沿线公共环境及文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滇池昆明市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延安医院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蔡清景观设计作品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