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当原则对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之比较

2020-01-02

文化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道幸福观亚里士多德

刘 洋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有很多共同点,但是二者又有其各自的不同。在对待幸福的观点上,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强调,不要过度追求和放纵自己的欲望,要适可而止,在过与不及之间去寻找一种适度。孔子所推崇的幸福以服从封建宗法统治为前提,旨在达到社会和谐,而亚里士多德以尊重个人意志为前提,旨在达到社会公正。

一、德性、理性与知性的一致性

(一)德性的一致:适度是德性的特征

孔子认为,人们的言谈举止能否做到恰到好处,是一个人德性的体现,他要求君子的道德修养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而是必须要掌握恰当的尺度与分寸,要适度。他认为,“不及”是缺点,但“过”也不是优点,因为人们在办事时,一旦过了头就会产生与原初衷相违背的导向,比如勇敢过了头就会变为鲁莽。他在评价学生时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孔子认为,这些学生的品质和道德均有偏颇,或过或不及,都不是中庸之道所要求达到的样子,都没有达到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仍需要进行改正。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作为中道,是一种适度的表现,过度与不及均足以败坏道德,只有适度才是德性的特征。

(二)理性的一致:不走极端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主张适度原则,即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孔子认为,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保持一种理性状态,即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应在二者之间找到最适宜的处理方式。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有绝对中道和相对中道之分。绝对中道是数学意义上的,“如若10是多,2是少,那么我们可以取6,作为事物自身而言的中项”[1]。相对中道即对人而言的中道,是经过具体的分析得出的结果,“如果对于运动员来说10磅食物太多,2磅食物太少,教练并不能推定6磅食物即为最佳状态,因为这对于运动员来说仍然可能是过多或者过少。”所以我们要寻找的中间,应是相对的中道,而非绝对的中道。

(三)知性的一致:适度不等于折中

有些学者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中”的思想是有一些误区的,他们认为孔子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有严重的调和主义色彩;但实际上,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反对折中主义的。孔子讲中庸,也讲中和,这里的和是万物共处的意思,与调和的含义相去甚远。孔子认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有不同观点时,既要保持自己的见解,又要尊重接纳不同的观点,不搞独立主义。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体现中道的德性是唯一的,而不是对过与不及的折中。过与不及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都是恶的,而中道是德行的,是善的。也就是说,中道是与恶相对立的极端,而不是对恶的中和或折中。

尽管孔子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在德性、理性与知性等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但是由于二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经历的也大不相同,这就导致他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与感知也大相径庭,因此两位学者在中的思想内涵上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认知与主张。

二、幸福观在中庸和中道思想上的不同体现

(一)致中和与求公正

孔子的中庸思想寻求的最终目的是致中和,是指追求天、地、人和谐共处,在他看来,幸福的最高境界就是万物共处。孔子把人作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并将此作为社会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中道的根本,公正是人人都需要且必备的一种品质,只有大家都具有这种品质,才能公正地分配善与恶,达到德性的标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强调自由,他认为德性的实践主要是个人的内心良知向外部的自由抒发,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守公正原则。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而中道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有各自享受美好自由生活的公正的权利。

(二)德治与法治

孔子一直奉行宗法制度,希望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关系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他认为亲情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因此他主张“德治”[2]。与孔子不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人性恶欲的根深蒂固,他反对德治,认为法律才是遏制人类恶欲的强有力的手段,只有充分运用好法律这一武器,才能有效遏制人类贪欲,才能维持社会和谐发展,才能有利于人类自由意志的实行,所以他推崇法治。

(三)先验人性与经验德行

孔子认为中庸是先天存在的,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生来就有的,也就是说,中庸是源于人的天赋本性。所以,个人只要通过自身不断修养与努力就能认识到自身原本就拥有的德性,从而实现中庸之道。在孔子看来,人的德行主要取决于先天的中庸因素,所以后天的实践所起到的作用就显得微乎其微。但是,与孔子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是通过后天的习惯逐渐形成的。所以,要想拥有好的德性,就要注重习惯的作用,我们必须进行德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德性,因此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一种“学习的德性”。

三、适当原则对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在哲学界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对伦理学领域的贡献更是不容忽视,尤其是对后世人们的幸福观具有很大影响,引人深思。中庸与中道都有一个中字,这里的中就是适度的意思,既无过也无不及。在人类社会极速发展的今天,中庸和中道思想倡导对人类欲望的节制,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反对折中主义。所谓折中,就是承认一个,又不否定另一个,是没有原则地进行折中。而中庸和中道有他们自己的原则——适度原则。这种适度,在幸福观的建立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决制止这种无原则的折中主义,对待幸福,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立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的思想告诉我们,所谓幸福,便是不偏不倚,是不走极端,是量体裁衣,是量力而行,是在多与少、量与质、快与慢、严与松、轻与重等互相矛盾的关系中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即适度原则。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都认为德性与幸福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在德性上都以适度原则为衡量标准,主张既无不及又无过。追求德性、理性与知性上的统一。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又有不同之处,孔子的幸福是人们不断超越和完善自我,达到心灵上的绝对幸福,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应该依靠后天养成的习惯而达到幸福。

孔子的中庸思想提到,幸福有时是可以通过快乐表现出来的,但是这种快乐要进行适当的克制。孔子认为,人对幸福的追求的欲望是先验的,是人的本性中就有的,是合理的,但是对快乐的追求不可过度,过度的快乐会让人们过于放纵自己,因此应该适度获取快乐,这样幸福才会发挥它自身的作用。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认为,快乐是德性的一部分,是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感悟到的,是经验的。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获取快乐要遵循适度原则,因为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只有适度的德性才是善的,过度和不及都是恶的[3]。例如,适度的勇敢就是善德,过度的鲁莽与不及的胆怯都是恶德。亚里士多德的适度原则告诉我们,在获取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适度原则,只有适度的德性才是善德,才是真正的幸福。

无论是孔子的中庸思想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其都告诉我们,对于幸福,我们要采取适度原则,对于当今社会,适度原则所讲的幸福,是既无过也无不及的幸福,是每个人根据自身不同条件去感受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孔子幸福与亚里士多德幸福的融合,是二者幸福的更高体现,更是用心去体悟的幸福。10分的幸福不一定就比2分的幸福要更加幸福,6分的幸福也不一定是最幸福,幸福不单单是我们的感官享乐,更是我们心灵的超越。幸福就像一只猫,1000个人画它,就有1000种样子,所以,幸福是无法被定义,但是不论是感官的幸福,还是心灵的幸福,都是有度的,要遵循适度原则。

四、结语

尽管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适度原则上表现出极其相似的性质,这种适度原则在幸福观的问题上也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从两位哲人思想中吸取他们的精华,把适当原则,把中的思想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到我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让我们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建立理智、完备的道德规范,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怀,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观,真正去感受生活的乐趣,理性控制欲望,避免过度消耗和透支生活,用心去体悟幸福。

猜你喜欢

中道幸福观亚里士多德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禅活
静淡
观茶
人生棒喝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